跳到主要內容區

【面對不同的哲學】當與父母意見不同時,該如何溝通?

劉祐如

「欸!媽,我跟你說喔,我最近找到了一個打工,只要去整理貨物就可以領到基本時薪了耶!」…..

本來期待可以被媽媽稱讚我找到了一個輕鬆賺錢的工作,也看到我逐漸長大後可以自己打工賺錢,慢慢開始能夠自我負責了,但得到的回應卻是:「喔是喔,阿那個工作環境好嗎?老闆人怎麼樣啊?你要小心餒,阿不要因為打工就不顧課業了,你是不是應該找一個跟你未來出路更有關的實習會比較好啊?不要在這種地方花太多時間耶。」

大家有沒有過類似這種經驗,每當與父母分享自己最近遭遇的事情時,換來的絕對不會只有暖心的稱讚或溫暖的拍拍,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關於如何為我們好的「建議」,例如:「你下次可以怎麼做」、「你應該這樣想」、「身為過來人,我知道怎樣做是對你最有幫助的」,這些都會讓我們滿心歡喜的分享澆下一盆冷水,其中包含了不被認可的失落,還有那種不合對方心意的小小愧疚感,以及肩負在身上的父母期待,諸如這些點滴的感受,都會讓人感覺心情複雜。

本期電子報,將與各位談談,當與父母意見不合時的我們,內心通常有那些聲音呢?而面對到這種情況的我們,又可以怎麼辦呢?

  • 面對與父母的不同意見時,我可能會

人生中有一大段的時間,特別在生命的早期,我們需要也仰賴父母的照顧,許多的建議也習慣由父母作主,直到我們開始長出自己的想法,也想為自己的人生作主與揮灑時,你可能會嘗試著與父母溝通,可能被理解,也可能被父母嘮叨,或者提供許多他們的苦口婆心。每當嗅到父母沒有完全支持自己的味道時,通常會怎麼樣呢?

  1. 感覺不太舒服,有種不被信任的感覺

面對家人沒有第一時間接受自己的規劃,不僅沒有給予支持,甚至還會提供很多叮嚀和建議,是不是會讓你感覺到有些委屈、煩躁和不舒服,跟你本來預期的好像不太一樣呢?這背後可能隱含的是「你對自己的決定還不夠有自信」,這時候不妨觀察一下,是不是每當面對這種狀況,父母的每一句關心和建議,都會被你解讀成是在說自己不夠好、還可以再更好,因而有種永遠無法讓父母滿意的缺憾,但其實期待的只是簡單一句:你很棒。

  1. 擔心破壞關係,所以選擇妥協

從小在要「乖」、要「聽話」的教育下,如果選擇說出自己的心聲,好像就會破壞關係,親子衝突被視為挑戰父母的權威、以下犯上,因此往往需壓抑自己的需求,順從父母的意願,否則就是不孝的象徵,這便是我們「內化的孝道原則」,生活在集體主義文化之下的我們在做選擇時,除了考慮興趣、能力等因素之外,也不得不考慮父母的期許,不知不覺就內化父母的期待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難以做出違抗父母意願的決定。

  1. 覺得對方不會理解,所以選擇逃避

從小與父母相處的你,最清楚他們的眉眉角角,知道哪些是地雷所以盡量不去觸碰,舉凡談戀愛、出去玩,或是選擇一個他們可能不會認同的生涯道路等,任何父母可能會不喜歡的事,你都盡量不提,除非到最後關頭絕不鬆口,否則誰知道會不會又引發一場腥風血雨的家庭革命呢?這其實是因為每個家都有自己的「家庭潛規則」喔!哪些事情是禁忌話題,雙方都清楚且互不說破,不過,當藏著掖著的事越來越多、雪球越滾越大,也就讓親子關係漸行漸遠、越來越陌生,而都走到這一步了,要打破現況又更加困難了。

  • 面對與父母意見不和,我可以怎麼做?

事實上,那些源自父母出於善意的關心與建議,往往可能成為我們為自己勇敢與闖蕩人生的舉棋不定。那麼,如何將自己的心意好好向父母溝通與表達,顯得極其重要。以下提供幾種溝通的攻略心法給大家。

  1. 換位思考,練習溝通

有時候父母也許不是不聽我們說話,只是在傾聽之前,擔心的情緒已經超越一切了。因此,你可以:

  1. )先將你與父母意見不同的事寫下來,找出問題在哪裡。
  2. )用心覺察自己的感受,在這次事件中,父母的反應讓我有什麼感覺呢?例如我感覺到傷心、難過、不被信任等等。
  3. )想像你有一個讀大學的孩子,他遇到的問題和你遇到的一樣,我作為他的父母,最擔心的是什麼呢?為什麼?
  4. )思考父母的觀點有什麼好的地方嗎?我可以怎麼做讓他們不用那麼擔心呢?

完成以上步驟之後,並將之運用到對話過程中,帶著理解和同理,或許更有可能讓我們跟父母的溝通更加成熟。

  1. 耐心傾聽,學會表達

第一個重點是要先:耐心傾聽。聆聽父母的意見是對對方的尊重,在做親子溝通時的態度很重要,並非要全盤接受,但還是可以先傾聽對方的考量是什麼,試著同理對方感受,如此也能讓父母更聽得下去我們想說的內容。

第二個重點是:練習表達自己。父母可能是擔心我們沒辦法好好的照顧自己,這時可以適時地說出自己都思考過哪些事情,讓父母知道你並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也不是不想聽他們的意見,只是有自己的考量,讓溝通可以不僅止於表面意見上的衝撞,而是讓彼此背後的思考脈絡有所交流。除此之外,也可以柔軟的讓父母知道自己正是因為愛對方所以才想要溝通,否則大可我行我素就好,感受到心意也是溝通的契機,給予彼此瞭解的機會。

  1. 區分期望,自我負責

從小我們仰賴父母的照料,生活在家人對我們的保護、規劃和期望之下,一路走在做為子女和學生應盡的義務上,但漸漸地隨著年齡增長,終究要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你不再完全聽從父母為自己做的決定,也代表你要為自己做出選擇,並為決定的後果負責,不管是怎麼樣的結果,父母都不會再擋在我們身前保護,必須由自己承擔,因此,我們還需要學會:把父母的期望跟自己的願望區分開來,練習辨識來自父母的聲音,和聽見自己的心聲,選擇哪樣的聲音是自己更喜歡、更認同的,並在不斷的覺察中做取捨和調整,如此便可以越來越往你理想中獨立自主的模樣前進了。

最後也小小提醒大家,不聽話不等於不孝順,不順從也不代表不愛了,意見不合是常有的事,但別因為負面情緒而彼此傷害、造成親子關係的破裂,以同理代替衝突或迴避,以溝通代替分歧,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相愛的本質和互相著想的心,相信大家都能在維護親子關係和做自己當中取得自己的平衡!

在解憂雜貨店裡,也有同學有類似的困擾:

Q152:在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以及依照自己的意願做自己的同時,經常遭到那些不了解我的人的誤解或是批評...

https://counsel.site.nthu.edu.tw/p/406-1250-232609,r9373.php

Q185:父母的背景跟我的科系相似...

https://counsel.site.nthu.edu.tw/p/406-1250-246014,r9373.php

參考資料

陳思宇(2019)。臺灣親子衝突研究之回顧與展望。清華教育學報36(2)159-192https://doi.org/10.6869/THJER.201912_36(2).0005

黃湘紜、王玉珍(2021)。華人父母教養期許形塑經驗與子女知覺期待之生涯因應。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3631-45https://doi.org/10.6308/JCPRC.202107_(36).0002

───────────────────────────────

作者:劉祐如 實習諮商心理師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專長:自我探索、關係議題、生涯探索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