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陪伴成為一份力量:如何陪伴身旁的憂鬱症親友?
憂鬱是一種情緒。每個人都有憂鬱的時候,可能是考試失利、想吃的店沒開、一部悲傷的電影、甚至有時候根本無由來,它就這麼憑空出現,然後隨著時間過去,情況會好轉,沮喪的心情也會隨之消散。
但是,憂鬱症是不一樣的,它是臨床上的疾病,不僅起因於外在環境的壓力,更來自腦內物質的失調。它至少會持續兩個禮拜,並嚴重地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功能,並不是「努力就會好」,更不是「不要想太多就沒事」。
因此,如果你認識為憂鬱症所苦的人,溫和地鼓勵他去尋求專業的協助能夠產生許多效益,然而,除了專業的協助外,身邊親友單純的陪伴也能夠發揮很大的力量。但有時候,憂鬱症陪伴者所面臨的壓力並不亞於患者本身,所以,究竟我們該如何陪伴身旁的憂鬱症患者呢?筆者整理了數篇相關的文章做為參考。
一、如何開始?
1. 不需要的陪伴是負擔
一種常見的情況是在社群網站上看見友人寫下令人擔憂的文字,但即便這樣也不代表他們正在求助;而縱使他們需要幫忙,也不一定是需要你的幫忙,故在成為陪伴者之前,首要確認對方需要或想要你的陪伴,否則過多的關心都有可能造成對方的壓力或愧疚感。
2. 不知道的別亂說
「你有沒有試著跟你家人聊過?」
「加油再撐一下,事情一定會過去的」
對於情緒陷入谷底的憂鬱患者來說,任何詞語都有可能是引爆點。或許家人正是他的壓力來源,因此你好心的建議──「與家人聊聊」,有可能加深了他的絕望感;也許對方其實早已多年來獨自一人苦撐這一切,只是最近才嘗試向旁人訴說,此時你簡單的鼓勵──「加油再撐一下」,有可能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此面對憂鬱症患者,在不清楚對方狀況的前提下,我們有時候需要練習不說話,單純只是靜靜地陪著他哭、陪著他看電視、陪著他不說話、陪著他一起心情低落。畢竟,陪伴的重點在於「陪伴作為」本身,而不是我們說了什麼。
3. 簡單摘要說過的話,可以的話加入現在式
若真的需要回應,在「不知道的不亂說」的前提下,最簡單的回應便是摘要對方說過的話,並且聚焦在其心情:「聽起來這件事真的讓你很不好受」,良好的情緒支持與理解能幫助憂鬱症患者產生緩衝與適應的復原力。若可以的話,進一步在話語中加入現在式的暗示,沖淡患者對於負面想法的全面化類推,像是:「聽起來『這一件』事情真的讓『這陣子』的你很不好受」。
二、如何進行陪伴?
1. 評估自身狀況,適度釐清界線
「我現在心情真的很糟,你可不可以『現在』來陪我?」
「『上課』跟『我』到底哪個重要?你根本一點都不關心我!」
有時候,即便憂鬱症陪伴者已付出了一切,患者卻總是覺得不夠,而這樣的索取會吞噬患者和陪伴者兩方。因此,陪伴者衡量自身能力並適度劃清界線會是重要的,在自己真的覺得不行的時候,以肯定的方式來拒絕:「我知道你現在很想跟我說話,否則你不會打給我,但我現在真的沒辦法。我喜歡你上次那樣XXX找我的方式,在OOO的時間找我談,那時候的我可以很全心全意地聽你說。因此我想,是否可以讓我們等到XXX時候,那時候我很樂意專心聽你說。」
2. 事先設定防線,避免突發狀況
有時候,陪伴者本身難免也有自己的生活要顧而抽不了身,無法隨著患者隨Call隨到,但深陷於負面情緒的憂鬱症者,可能會把這些訊息朝向悲劇化解讀:「他終究也不要我了」、「果然我就是沒人關心」。因此,事先與對方達成協議,避免突發狀況的發生,像是協調好一份求救清單,若找不到自己,必須緊接著嘗試找誰;或是手機打了沒接,至少要間隔15分鐘以上再打第二次。而陪伴者平時也要避免輕易給予像是「有需要隨時都可以找我」等承諾。
三、即使不做陪伴者,也能夠有所幫助
1. 觀察與通報者
千萬不要覺得自我照顧是自私的!若真的覺得陪伴者的身份超過自己所能,那就不要做。此時你可以單純觀察其生活,飲食睡眠是否正常、是否有與人聊天、等等要去哪,確保對方維持基礎的生活機能,必要時通報能夠給其幫助的人,以學校來說便是導師/教授、教官、諮商中心、舍監、各處室……等專業人員。
2. 協助憂鬱症去汙名
再不,就算只是在公開場合公開地談論憂鬱症,也能夠對憂鬱症者有幫助。公開談論心理疾病可以削弱它的壞名聲,進而增進患者主動求助的機會。
最後要提醒的是,「你不是一個人」,無論是憂鬱症患者本身還是憂鬱症陪伴者,故不要把患者好壞成敗的責任拉攏在自己身上,也不要期望自己的付出會有效果。如同文初所述,「憂鬱」是一種情緒,故所謂的「康復」並不代表再也不會憂鬱,而是比較能夠忍受與處理自己的憂鬱情緒,因此若我們能夠允許憂鬱症患者的憂鬱狀態,不強加對方要趕快好起來的想法,就能夠讓患者輕鬆許多。最後還是那句,「你不是一個人」,若有需要的話,尋求協助:
l Over Blue 跨越憂鬱:屬於憂鬱症陪伴者的互助網絡
l 清華大學諮商中心
………………參考資料………………
Let's Con-來諮商!(2019年12月21日)。「情緒」沒有好壞之分:該如何看待憂鬱症與負面情緒?【線上論壇】。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8889
OVER BLUE 跨越憂鬱(2019年10月9日)。【圖輯】「我也快撐不住了」,陪伴者如何協助憂鬱症親友並照顧自己?【線上論壇】。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5731
凡姐(2019年12月18日)。身邊有人想自殺怎麼辦?心理博士從臨床工作中領悟的十個原則【線上論壇】。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8899
多人言必有我師(2020年2月6日)。你了解憂鬱症嗎?【影音資料】。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200243330182659
林倖妃(2020)。自殺者伴侶的告白:陪伴是一條漫長的路。天下雜誌,694,88-89。
奕含の美美(2019年4月3日)。三年前的四月三日是奕含和B的婚禮。2020年3月29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YHetMM/posts/499157273947590
徐于婷(2008)。憂鬱症患者復原力保護因子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海苔熊(2017年5月2日)。【圖輯】他不是想死而是想結束痛苦:如何陪伴憂鬱症與企圖自殺者?【線上論壇】。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7359
廖文慈(1999)。淺談「憂鬱」-你我心中的那片烏雲。交大友聲,374,60-61。
蔡立勳(2020)。如何做適當的支持?練習不說話、只作伴。天下雜誌,694,90-93。
蔡立勳、何綺(2020)。與憂鬱症共存八年-專訪金曲歌手謝震廷。天下雜誌,694,84-87。
------------------------------------------------------------------------------------------
作者:張友謙 實習諮商心理師
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碩士班三年級
國立清華大學 理學院學士班 15級
專長:自我探索、人際溝通、多元性別、心理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