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3學年度第十七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生命科學系高茂傑教授

113學年度第十七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

生命科學暨醫學院生命科學系高茂傑教授

一條從求學到傳承與陪伴之路

採訪撰稿者:劉宜鑫實習心理師

從台中到康乃爾:意外轉折中的堅持與探索

高老師的求學歷程充滿了獨特的轉折與堅毅的學習精神。老師從小在台中長大,高中就讀台中一中,大學進入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主修微生物學。大學期間,老師雖然學業成績優異,但起初並沒有出國深造的打算。不過在大四時,台大首次試辦甄試制度,讓老師有機會進入中研院做研究,而那裡的老師們看到他的優異表現,於是積極鼓勵老師出國深造。也正是因為這份鼓勵,老師決定放棄直接在台攻讀研究所的原定計劃,轉而開始準備要出國的留學考試。

在準備出國的兩年期間,老師的經歷也頗與眾不同。老師先是在生技相關機構中擔任研究助理,逐步累積自己的實務經驗,並且開始準備申請獎學金出國。然而恰逢先前發生的天安門事件,獎學金的申請難度大幅提升,因此出國的計劃只能被迫往後推遲。但面對這樣的波折,老師也沒有浪費因此空出來的時間,而是決定報考那時剛剛開始舉辦的國家生物技術高考,在順利考上後,老師也在台北市政府檢驗中心服務了一年。但也正是這一年的公務員經驗,讓老師意識到公務體系可能並不適合自己,自己還是想要花更多心力在科學研究上。於是在申請到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碩士後,老師最終還是踏上了出國求學的旅程,並且在碩士的第一年,就因為發現自己非常喜歡做研究,於是立即申請了同校的環境毒理學博士學程。此後老師以驚人毅力同時攻讀兩個學位,最終在五年內取得了微生物學碩士和環境毒理學博士學位。

這份超乎常人的投入源於老師對自我嚴格的要求與受到父親作為家庭典範的啟發。在康乃爾大學每一年有七個多月的雪季,老師仍舊堅持每天早上6點50分進入實驗室,將所有時間全心投入學業與研究。在那時老師每週工作約六天半,僅將週日下午空下來處理生活瑣事,例如採買、洗衣並準備一週的午餐。而能夠這樣的完全投入,老師表示是深受其父親的影響。老師的父親本身有在電信局的正職工作,卻在當時那個年代背景下,仍舊利用下班後和週末的時間,先後考取台北工專與東海大學夜間部的學位,不斷地提升自我。有父親這樣的榜樣在前,讓老師深感父親能做到,自己沒有理由不行,所以在有機會時變把握機會全力投入。

在完成學業後,老師在美國聖地牙哥進行了五年的博士後研究。儘管可以憑藉傑出科學人才資格留美,但老師基於家庭考量(父母不習慣美國生活,且老師是長子長孫),最後選擇回到台灣。回首學術生涯,老師強調生涯的興趣方向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經過逐步嘗試與修正的過程,老師自己也是在經過諸多嘗試後,最終才走上教職這條路。

看見多元、鼓勵探索:老師眼中的大學生與期許

在看待大學生方面,老師對於現代大學生抱持著開放且多元的視角。老師指出,雖然常有人覺得現在的學生不如以往專注或努力,但他認為這可能是一種誤解。老師觀察到,現今學生要關注和想做的事情比以前更加多元,因此學習的定義不應局限於學校課業。學生透過課外活動、社團,甚至參與社會公益服務,也都是在進行學習。因此,老師認為不能單純以學校課業來判斷一個學生是否努力,或是學生未來發展的潛力。

也因此老師在對待導生時,總是秉持著開放的心態,鼓勵學生多方涉獵非本科系的知識。此外老師也十分支持學生投入時間在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上,因為老師相信每個人能夠專注的事物不同,但核心信念是學生必須「喜歡」他們所做的事情,因為唯有熱愛方能全心投入並有所成就。

對於學生,老師期待他們能充分利用大學的環境,來進行「自我發現與探索」,因為相比於高中時和出社會後較為封閉的環境,大學正是最能夠接觸各式不同事物的場域。因此對於大學部學生,老師會特別著重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老師表示會觀察到高中生選擇科系或學校,常受到家庭期望或社會刻板印象影響,因此不一定是他們最愛或最適合的。所以老師對於大學生,會特別輔導學生思考關於自身喜歡的方向。當學生發現現有科系是真愛時,就會更多的討論那該如何專注並獲得成就感;而若發現自身並不適合現在的科系,則更多去協助學生怎樣可以維持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成績,以便日後轉系或轉校。

在課業和生涯方向外,老師也重視學生生活習慣的培養,以及學習如何與人相處。老師鼓勵學生維持規律作息、不熬夜、按時上課,因為這些生活習慣是需要長期培養和維持的。在人際上,老師十分鼓勵學生更多的和同學互動,像是參與課外活動、社團、系隊等等,因為單打獨鬥不容易,擁有志同道合的夥伴能互相鼓勵,也能走得更遠。而在感情關係上,老師則將其視為大學必修的學分,鼓勵學生利用大學的廣闊機會,學習如何與人相處。老師以自身過去聽過的比喻來說明,大學正如同汪洋大海,充滿各種機會,若不把握,畢業後進入職場可能就像池塘或魚缸,選擇變少的同時,和人交流的機會也進一步減少和降低。他期許學生除了學習知識,更要多花時間探索自我,接納自己,以開放的心態去接觸、發展出自己喜愛的方向。

耐心傾聽與適時轉介:不只是導師的陪伴與守護

老師認為在和學生輔導和互動上,很重要的是耐心與信任。老師表示自己會觀察到導師雖然不是學生的家人,但有時反而能獲得學生信任,聽見他們不願與他人分享的困境。而在學生輔導上,老師也有自己經驗累積下來的系統作法。首先每學期初,老師會寫信邀請所有導生親自到辦公室會談,了解他們過去半年的情況、選課規劃及本學期學習重點。而對於需要特別關懷或成績有狀況的學生,老師則會和任課老師保持聯繫,了解學生的課業表現與出勤狀況。透過這些管道,老師能收集訊息,研判學生是否遇到困難,並引導他們說出問題,共同尋求改善之道。

在輔導過程中,老師表示自己會嘗試以更豐富的經驗,來提供更多種解決方案的可能性,但他強調最終決定權仍在學生,導師只是作為提供不同視角的角色。此外老師也十分鼓勵學生在遇到困境時,積極尋求導師、學校輔導老師或職涯中心的協助,以獲得更成熟的方法與資源。

不過輔導學生有時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任務,在一個最令老師印象深刻的經驗中,因為要提供給學生更好的協助,老師需要保持警覺,並和學校諮商中心、教官等保持密切的協作,甚至制定了緊急情況時的SOP,也和學生的任課老師保持密切的聯繫。老師表示自己甚至因為學生而改變了使用手機的習慣(不敢輕易關機),因為就怕錯過學生求助的訊息。老師坦言,這樣的經驗一度讓老師懷疑自己是否適任導師,但也透過這樣的經驗認識到自身能力極限,以及學校系統協作的重要性。

另一個老師在輔導工作上會遇到的挑戰,是涉及到學生個人隱私或敏感議題(如原生家庭、性平事件或心理健康)時。老師坦言,有時最難抉擇的是是否該將訊息通報學校或家長,尤其當學生已成年時,必須非常謹慎權衡,並在遵守相關規範下,顧及學生自身的意願。但老師也深知導師並非專業輔導人員,因此十分強調必要時應轉介給專業人士,透過團隊合作來有效協助學生,而非獨自承擔。

結語:自我探索、找到熱愛、全力投入

整體來說,老師自身的學習歷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自我修正並全心投入的過程。老師將父親不懈學習的典範,轉化為自身動力,也成為他對學生最核心的期許。老師一再強調唯有喜歡自己所做的事情,方能全心投入並有所成就,也因此面對現今多元化的大學環境,老師認為學習不再僅限於課業,課外活動、社會服務皆是成長的一部分。最後,老師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大學這樣汪洋大海般充滿機會的環境,進行自我覺察與探索。而面對未來多種可能性,可以試著保持開放心態、不自我設限、積極接觸不同領域,這樣才能夠發展出自己真正喜歡並願意投入的方向。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