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3學年度第十七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服務科學研究所林福仁教授

113學年度第十七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

科技管理學院服務科學研究所林福仁教授

成為學生的引路人——林福仁教授的教育歷程與信念

採訪撰稿者:陳昱融實習心理師

在國立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有一位老師以其深厚的人文關懷、跨域整合的能力,以及對教育的熱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他就是林福仁教授(以下稱福仁老師)。從彰化溪州的一位農家子弟,到服務科學研究所所長,福仁老師的人生軌跡既真實又動人,他以自身經歷詮釋教育的價值,並以「以人為本」、「跨域連結」、「陪伴與啟發」為核心理念,持續耕耘台灣高等教育。

一早,進入研究室後,福仁老師親切地向我打招呼,那份自然與溫暖令人印象深刻,也讓這場訪談得以在輕鬆氛圍中展開。

一、從鄉間田野走進最高學府:教育開啟的新生命

福仁老師的成長背景與求學歷程,深深影響了他對教育的看法。他出生於彰化溪州一個務農家庭,在資訊與資源都極為匱乏的鄉村環境下長大。他的求學之路,幾乎全靠父母、學校與老師的支持才能開展。在童年時期,幫忙家裡種田、放牛是辛苦的,老師笑著說道:不下田的時候最快樂,念書是開心的事情。

他提到,當時鄉下沒有補習班,老師們利用課後時間義務輔導學生,為農村孩子開啟了通往更高學習之路的大門。國中時期,因成績優異,導師主動建議福仁老師報考建中,並親自到他家向家長溝通。福仁老師的父母不識字,對教育無所知,但他們選擇相信老師,也認為讀書是重要的,如果可以讀書的話很好,打從心底支持福仁老師。在老師的安排與協助下,他北上應考,但後沒有進入建中,選擇進入師專,一方面減輕父母的經濟、心理負擔,一方面也可以不用依賴父母的經濟支持。

這些早期接受教育的經驗,使福仁老師對「老師」這個角色產生深刻的敬意,也奠定了他日後教學與輔導學生的根本態度。這段經歷至今仍讓福仁老師感念在心—一位好老師的眼光與付出,足以改變學生的一生。

二、學習是自由探索的旅程

升上台北師專後,福仁老師迎來一段開放而自由的學習歷程,給自己很多探索、開闊的視野,這段經歷也是自己後來學術養成的很重要的影響。最大影響的是他曾經留美歸來的英文導師王天生老師,師專並不以聯考為教學目標,於是老師透過讀小說、唱歌學英文,營造出一種文化浸潤的學習氛圍。這樣的啟發讓福仁老師開始思考:「教育,應該是讓人有空間去嘗試、去錯誤、去創造,而不只是應試的工具。」有很多同學都乎巄過去,但是老師想把握去國外學習的機會所以沒有錯失任何學習的機會,甚至去額外學習、期許自己可以掌握英文能力,所以學習的動機也是重要的。

在台北師專五年的求學過程中,福仁老師不僅學會了多科跨域知識,還經歷了完整的實習體系——從課內到課外,從課堂到校園行政,全班在一所學校進行一個月的教學實習。他認為這段師專訓練,是他成為一位「合格的老師」的養成關鍵。這段過程中,他逐漸發現,自己不只是對教學有興趣,更想要理解背後的教育原理與學習哲學,這促使他在退伍後選擇進修。他白天教書,晚上就讀淡江電算,後來進一步考取研究所,踏上資訊領域的專業發展之路。

三、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陪伴

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福仁老師一直將「以人為本」作為教育實踐的核心。他坦言:「我不敢說自己是在做輔導,因為那是專業心理師的工作。但我希望,我能成為學生在需要時願意來找的一個人。」

對研究生,他維持一週一次、一對一的meeting,不僅關心研究進度,更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與生活適應。他相信,良好的學習來自安全的關係,而不是外在的壓迫。他強調:「學生不是我的負擔,他們是一起學習的夥伴。」

福仁老師不強調成績,不要求完美論文,但對學生的潛力與努力,給予最大的尊重與回應。他認為:「我們不是要把學生塑造成某種樣子,而是協助他們看見自己可能成為的模樣。」

四、以夢想為錨,成為別人的需要

對於當代的大學生,福仁老師有兩個最核心的期許:第一是「有夢想」,第二是「成為別人的需要」。

他認為,人生並非一條筆直的升學或職涯道路,而是一段充滿變動與錯誤的旅程。在自由中跌撞,在跌撞中學習——這才是年輕人最珍貴的生命歷程。他鼓勵學生勇敢去探索、去承擔,不必急於追求穩定與高薪,而應思考:「我可以為誰創造價值?」

福仁老師也強調:「成功不是唯一的標準,重要的是,你是否願意在他人需要的時刻挺身而出。」他期許學生能跳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框架,學會與他人連結,發現自我價值所在。

在他看來,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他期待學生能成為能量的發散者,在服務中找尋自我定位,並在與他人連結的過程中實現自我。

五、師生關係是一段互相學習的旅程

在福仁老師的教育觀中,師生關係不應是上對下的「傳遞」,而是一種「交會」與「共學」。他說:「我從來不期待學生一定要回來,但當他們願意來,表示當年的互動曾經有意義。」

服務科學所學生畢業後「回娘家」的比例非常高,有的學生遠赴海外工作仍會回來分享近況。對此,他深感欣慰:「一段教育的價值,不是你教了什麼,而是學生記得什麼。」

福仁老師也特別強調,導師的角色不只是追蹤學業,而是陪伴學生在生命中做出關鍵選擇。他不會給出對錯判斷,而是提供角度與資源,讓學生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對他而言,導師的價值在於「在學生需要時,我在」。

六、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養成人格

談到服務科學所的創所理念,福仁老師認為,跨領域的學習不應只是技術上的結合,而是回到「人」的本質。他希望學生不只學會管理、科技、設計,更能培養理解他人、合作互信與社會責任感。

他自認是一位存在主義者,強調「人的在場」才是價值的源頭。他說:「只要你真實地在,真誠地活,教育的力量就會發生。」

因此,他在課堂與研究中致力於打破學科界線,強調整合思維與批判性反思,培養學生能在變動世界中找出自己的定位,創造出有意義的連結與貢獻。他也提到:「當教育只剩下考試與績效,那就失去了人的味道。」

在與學生的互動中,福仁老師常以自身歷程鼓勵學生面對挫折。他認為:「失敗不是定論,而是學習的過程。」他也從不以標準答案框限學生的選擇,而是幫助他們看見更多可能性。

他認為當代社會過度追求效率與速成,反而壓縮了人成長的時間。他提醒學生:「延畢不可怕,重點是你有沒有在學習。生命是一個循環的歷程,而非段落式的終點。」

福仁老師並強調,教育要能培養「面對未完成」的耐性。他說:「不要害怕還沒準備好,不要害怕還在路上。」這樣的學習態度,正是學生未來面對社會變動時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七、教育的永續,在於人與人的真實連結

當談到教育的永續性,福仁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太容易把永續當成環保或節能,但如果失去了『人』這個核心,就會走偏。」

他強調,教育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理解、支持與陪伴。清華的價值不在於排名或資源,而在於老師們是否仍然「在場」、是否願意與學生真誠互動。他期許未來的教師能繼續承接這份精神,讓教育真正成為「人成長」的場所。

為了落實這樣的價值觀,福仁老師也致力於營造開放與包容的學習環境。他指出,服務科學所匯聚了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與教師,跨越理工與人文、管理與設計的界線,使得「以人為本的跨域教育」得以真正落實。他相信:「只有人先被看見,科技與制度才有意義。」

從鄉村到學術殿堂,林福仁教授始終懷抱感恩之心,也始終將「老師」這個角色看作是一種深刻的社會責任。他說:「教育不是為了成就一群成功者,而是陪伴每一位學生找到自己的方向。」

在他身上,我們看見了一位教育者如何以生命點燃生命;如何在繁忙的學術與行政工作中,仍堅持每週與學生對話;如何在制度的框架內,活出教育的溫度與深度。福仁老師的故事,是對每一位教育者的啟發,也是對教育本質的深情註解。他提醒我們,教育永遠不只是技術與知識的傳授,更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接納與陪伴。他用自身的經歷證明:在教育這條路上,只要真誠地「在」,就能帶來改變與希望。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