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學年度第十七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體育室周宜辰副教授
113學年度第十七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
清華學院體育室周宜辰副教授
勇敢追夢,不怕跌倒:用行動鼓勵每個學生發光
一步一腳印走出自己的跑道──從體育選手到教育者的堅持與信念
採訪撰稿者:劉婷昀實習心理師
「我不是聰明型的學生,也不是天才型的選手,但我一直相信,只要肯學、肯練、肯改變,就能走出自己的路。」訪談中,這句話反覆地被老師提起,說明了他一路走來的信念與精神。
周老師從國中畢業後,便離開家鄉前往外縣市求學。從高中到大學,他幾乎都在外地生活,自然地培養出獨立處世的能力。他回憶,自己在求學階段並不是學業表現突出的學生,也不是一眼就被看好的體育選手,但他從不因此退縮。相反地,他選擇相信努力的價值,在每一次練習與挑戰中,靠著一步一腳印的堅持,逐漸開展屬於自己的一條道路。
談到當初投入體育領域的契機,周老師笑著說,那是源於國中的一次接觸與熱愛。雖然起初家人並不支持這樣的選擇,擔憂未來出路狹窄,認為體育不是一條「穩定的路」,但老師從未因此放棄。他坦言,父母普對於子女的期待常是以穩定為優先,這讓他在堅持夢想的過程中,也歷經不少掙扎與磨合。直到高中三年級,他在全國大賽中表現優異,獲得亮眼成績,這才讓家人開始改觀與支持他的選擇。
這一路走來,周老師說他最倚重的,是內在的「心理自我對話」。當外在的條件與肯定有限時,他學會了與自己對話、激勵自己。他坦言,自己也會感到懷疑、不安,但每當陷入低潮,他總是反覆提醒自己:「如果連我自己都不相信我自己,還有誰能幫我?」正是這樣的心理建設與堅持,讓他在不確定與挑戰中始終沒有放棄,反而更加篤定自己所熱愛的方向。
老師也提到,雖然教練、師長與家人的鼓勵在成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真正讓他走得久、走得遠的,是來自內在的熱情與信念。他說:「如果你不熱愛一件事,你根本撐不了多久。熱愛,是支持你繼續走下去的關鍵。」如今成為教育者的他,將這份體會也帶入對學生的輔導中。他相信,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不同,能力也各異,但只要願意投入與相信自己,就都有機會走出屬於自己的跑道。
這段從選手到教師的歷程,不僅反映了個人堅持夢想的勇氣,也深刻傳遞出教育中最樸實卻珍貴的價值:相信自己,也陪伴他人看見自己的可能。
勇敢追夢、有行動力就是贏家
面對多元而變化快速的時代,現在的大學生,正處於一個選擇多、誘惑也多的環境裡。「現在的學生其實不容易,選擇太多反而會讓人迷惘。」老師這樣說。他觀察到,許多學生在大學期間接觸了許多不同的領域與專長,雖然涉獵廣泛,卻無法累積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亮點」,進而產生自我懷疑,甚至在職涯選擇上感到茫然。
然而,老師並不認為這是學生能力的問題,而是尚未真正認識自己。他相信:「他們不是不夠好,只是還沒發現自己有多強而已。」因此,他最常鼓勵學生要「勇敢追夢、不怕跌倒」,並強調有目標、願意行動的人,就是自己人生的贏家。
比較文化下的迷失與提醒
在資訊流通快速的當代,學生面對的另一項挑戰是「比較文化」。老師提到,學生很容易比較自己與他人,尤其是在資源、表現與成果上常感落差。「為什麼他們有資源,我們沒有?」、「為什麼他跑得這麼快?」這類問題在學生之間屢見不鮮。
但老師總是提醒他們:「最關鍵的還是你自己。」他鼓勵學生跳脫「只看結果」的視角,試著理解每一個成果背後的過程與努力。即便是看見國際級選手的影片,他也會帶著學生拆解其中的階段與歷程,引導他們從基礎紮根,而非急於模仿成果。他強調,成果從來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需要穩定的練習與堅定的心志累積而來。
期許學生,堅持自己選的路
周老師表示面對快速變動的環境,學生常在意他人的眼光,也容易對自己的選擇失去信心。因此,他不斷提醒學生:「沒有永遠的第一名,沒有永遠的冠軍教練,但只要你有夢想、有行動力,就離目標不遠了。」
這樣的勉勵不只是口號,而是老師一路走來的實踐。他期待學生不只是知道自己的夢想,更要能落實行動,一步一腳印地去走出自己的路。他相信,只要願意投入與堅持,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人生賽道上的贏家。
對於這樣的世代,老師一方面理解他們面對的挑戰,另一方面則不吝給出鼓勵與祝福。他常鼓勵學生:「有夢要追、有目標要行動。」他認為「成為贏家」的關鍵,不在於是否站上第一名,而是有沒有勇氣在一次次跌倒之後仍選擇站起、持續前進。老師提醒學生,人生不會有永遠的冠軍,「重要的是能不能成為自己的冠軍,能不能持續朝夢想行動。」
教育現場的轉變──從權威走向理解
談及教學現場的變化,老師指出,相較於過去以命令與服從為主的權威式教育,現在的教學風格更強調與學生的雙向溝通。「我們那時候的老師比較偏向權威式,學生只能照做,但現在的老師會更願意去理解學生的困難與需求。」這樣的轉變,讓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也更能產生良好的互動與信任。
老師認為,真正有效的輔導,不只是告訴學生該怎麼做,而是理解他們、陪伴他們一起找方向,協助他們解決問題。在運動訓練現場也是如此,學生與選手之間若能打開溝通的門,許多困難與挑戰就能迎刃而解。
用時間陪伴,用心看見
談起輔導經驗,老師提到在競技運動的場域中,學生受傷或成績不如預期是常見的挑戰。面對這樣的情況,他會帶領學生進行影片回顧與技術分析,進一步透過運動心理學的方式協助學生調適情緒,也會尋求外部資源的協助,例如物理治療師、防護員或學生信任的同儕,進行多方支持與陪伴。
除了技術分析與情緒支持,老師也會運用具影響力的運動員案例作為借鏡,讓學生理解國際級選手同樣會遇到低潮,強調挫折是歷程的一部分。他認為,與其將目光放在成績上,不如關注選手如何從困難中站起來。「其實最難忘的都是在於看到他們從谷底爬起來,重新站上場上的那一刻,那關鍵是就是說只要他有辦法重新爬起來,那在願意站到這個場上的時候,其實我覺得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我覺得那是他的人生的一個轉捩點,那一刻我覺得是最值得的,也是我覺得是最美好的一個影響。」他這麼說。
老師強調輔導的核心在於長期的陪伴與細緻的觀察。他平時會留意學生的情緒狀況,甚至透過社群媒體了解學生可能的心理變化,並依此推薦書籍、文章或影片,試圖提供學生不同的觀點與鼓勵。他提到,輔導並不只是三言兩語的對話,而是一段需要時間、耐心與同理的歷程。
老師提到,在帶領團隊的過程中,每一位學生對他而言都是獨特且重要的。他並不認為某一位學生的經驗特別突出,反而是從所有學生的困難中看見自己作為輔導者的責任。他表示,年輕時他把學生當作弟妹,如今則更像是子女,隨著年歲增長,他對學生的關懷也更加深厚。
面對學生在表現或訓練中遭遇瓶頸時,他會特別留意是否出現信心低落或情緒波動,並主動與其他信任的成人角色協調合作,共同提供學生支持。他認為,關鍵並不在於立即解決問題,而是在於學生感受到身邊有人願意理解與陪伴。
老師也坦言,最讓他擔心的是自己不在場時學生若遇到問題,可能缺乏即時支援。他說明,在輔導歷程中,每一位學生的狀況都各自不同,有的需要時間,有的需要多元資源,最終能夠陪伴學生回到正軌,是一件具有價值與成就感的事。
總結而言,老師認為,輔導不是單一事件的處理,而是一連串觀察、傾聽與回應的過程。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那些願意一起協助學生走出困境的夥伴與資源網絡。這些經驗也讓他深信,教育與陪伴的力量,不只是幫助學生在當下解決問題,更是在他們的人生中留下一段有力量的支持歷程。
對於這樣的世代,老師一方面理解他們面對的挑戰,另一方面則不吝給出明確的期許。他常鼓勵學生:「有夢要追、有目標要行動。」他認為「成為贏家」的關鍵,不在於是否站上第一名,而是有沒有勇氣在一次次跌倒之後仍選擇站起、持續前進。老師提醒學生,人生不會有永遠的冠軍,「重要的是能不能成為自己的冠軍,能不能持續朝夢想行動。」
除了談理想與目標,他也指出大學生常見的內在困境是「心理容易動搖」。在快速變動與高壓比較的環境中,學生時常懷疑自己的選擇,或是因資源不如人而氣餒。但老師一再提醒:「再好的資源也不一定能培養出好學生;關鍵還是在你自己身上。」這樣的話語雖然簡單,卻是他多年輔導的結論,也是一種將主導權交還給學生的信念。
他提到,有時學生會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冒險,這是他最擔心的部分。他以「小時候的勇氣」來提醒學生:「你有沒有發現,小時候做一件事從來不會設想太多,但長大後我們卻被許多預設綁住,不敢行動。其實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輸給了自己。」
在訪談的尾聲,老師再次強調,他對學生的期許不只是表面的成績或技能,而是希望他們能「有目標、有方向,並持續行動」。他相信,只要學生願意踏出第一步,歷經跌撞後,這些挫折都會轉化為成長的養分,堆疊成日後發光的土壤。正如他所說:「大學是創造亮點的時期,如果你只是平平地過,未來也只會跟大家一樣。」這樣的提醒,既是叮嚀,也是他對學生最真誠的期待。
熱忱與理解,是陪伴學生成長的起點
此外,談及對導師工作的建議與反思,周老師認為「熱忱與信念」是最不可或缺的兩項條件。他坦言,導師工作不容易,除了陪伴學生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還須不斷調整自身的溝通方式與支持策略。然而,當一位老師對教育充滿熱情,這份熱情就會轉化為創新的教學與輔導方式,讓學生在其中感受到關懷與支持。
在這樣的教育實踐中,周老師始終秉持正向的心態,不要求事事完美,但堅持在有限的資源中,給予學生最真誠的陪伴與引導。他認為,只要老師願意投入時間與情感,學生自然能感受到這份用心,也更容易從挫折中汲取養分、邁向下一個目標。周老師的經驗告訴我們,導師的角色不只是專業知識的傳遞者,更是關係的建立者與人生歷程中的重要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