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3學年度第十七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化學系周佳駿教授

113學年度第十七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

理學院化學系周佳駿教授

從真誠出發,與學生並肩走過不一樣的路

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一段理性與熱情交織的學習旅程

採訪撰稿者:劉婷昀實習心理師

「努力不是美德,做適合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才是關鍵。」周老師用理性又坦率的語氣,回顧了自己從數學系到物理所,再到化學博士的學習與轉換歷程。在跨領域的求學路上,他始終不斷調整方向,追尋最符合自己特質與能力的路徑。

周老師一開始的夢想是成為數學家,然而在實際投入學習後,他發現雖然數學好玩,但自己在這條路上並不具備頂尖的天分,於是轉往物理,再從理論物理轉至化學。對他來說,這樣的轉變並非放棄,而是面對現實與能力的調整。他相信,學習不該只是執著於「努力」,而是要在理解自身能力的前提下,尋找最能發揮之處。

除了主修理科領域,他在大學時也選修了教育學分,畢業後還曾擔任一年的高中實習數學老師。他直言:「我喜歡教書,所以我喜歡當老師。」從單純對知識的熱愛,到將學習轉化為教育,他在多元的學習與工作歷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談到成長背景,老師提及他從小就是一個高度自律與獨立的孩子。家庭自由、開放的教育模式,讓他從小就學會為自己負責,也不太在意他人的眼光。他說:「因為都是我自己決定,所以我敢做我想做的事,也不會害怕跟別人不一樣。」

這樣的個性,也延伸至他對人生選擇的看法。他相信:「最差的結果你都能接受,你就無敵了。」在他看來,許多人在面對抉擇時容易陷入猶豫與自我懷疑,徘徊在「如果怎麼辦?」的擔憂裡打轉,反而錯過了行動的時機。但他則偏好簡單直接的方式:「我想做什麼就準備去做,失敗也沒關係,至少我不會後悔。」

老師不否認,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為自己做決定」是很困難的事,但他認為這正是一種需要練習的能力。「我從小就是這樣長大的,才會覺得為自己做決定不難。」他相信,真正的成長,不只是學會選擇,更在於能為選擇承擔結果。

從一位數學夢想的少年,到選擇物理與化學領域深耕,再到回歸教育現場成為引導者,這位老師以自己的經歷提醒學生:人生不是一條直線,關鍵不是是否成功,而是能否真誠地認識自己、做出選擇並負起責任。他的學習旅程,正是一段不斷調整、不斷走向更貼近自我本質的過程。

勇敢做選擇,不為他人而活

「人生沒有是非對錯好壞,只有選擇與承擔。」這是周老師面對學生常說的一句話。他認為,當代大學生普遍面臨一種隱形的焦慮害怕與他人不一樣。這種焦慮,來自社群媒體強化的比較文化、來自同儕的眼光、來自社會對「成功」路徑的隱含期待。而這樣的集體規訓,往往讓學生在面對人生選擇時,難以誠實面對自己。

周老師舉例,在理工科領域裡,學生們彷彿早早就被畫好人生藍圖:唸完大學、研究所,進入科技公司。他指出,許多學生並不曾真正停下來思考:「這真的是我想過的日子嗎?」以及在此藍圖外是否有其他可能性,如今的學生則被迫裝出一種「忙碌」來證明努力與認真,哪怕這份努力未必適合自己。

他不諱言,努力並非美德的全部,更重要的是選擇一條符合自己能力與性格的道路。「如果這份工作每天都要讓你忙到凌晨三點,那也許你該問問自己:它真的適合你嗎?」老師認為,選擇不應該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更不該是為了演出一齣看似成功的生活劇本。他提醒學生,不必拿努力來證明價值,而應該誠實地承認:每個人適合的方向都不一樣。

面對這種內化的壓力,老師鼓勵學生從「最壞情境」的假設開始思考:假設遭遇到失敗及挫折,那又如何?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再試一次?如果可以,那就放手一搏。「你只要能接受最差的結果,就無敵了。」這句話,他不只對學生說,也實踐在自己的生命選擇裡。老師堅信,只要能誠實面對、為自己做決定並承擔結果,那就能減少恐懼、放下焦慮。

在課堂上,老師經常分享自己的故事,試圖啟發學生對選擇與責任的思考。雖然他知道,要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並不容易,但他相信,只要學生開始思考,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真誠以對,平等相處

在師生關係中,他始終堅持「真誠、一致、平等」的互動原則。「我對所有人都是這樣,不管是學生、老師、同事,我永遠都是拿出我的真心誠意。」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周老師與人互動的真實寫照,不演戲,不刻意包裝,周老師認為與其刻意營造關係,不如自然地呈現自己的本質。「這是我自己的品牌。」他說。

周老師強調,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是否接受他所給予的關懷與支持。「我可以尊重別人不要,這也是一種尊重。」他從不強求學生回應自己的付出,因為他相信,真誠並不需要被認可才有價值。他認為,沒有必要將學生與老師放在不對等的位置,也不應該用權威來壓迫學生做不想做的事。他不喜歡那種「上對下」的師生模式,而是希望以人對人的平等姿態,與學生建立真誠的關係。「我不會說一套做一套,也不會表面親切、背後出難題讓你難堪。」這樣的坦率,也讓學生願意與他親近、交流,不把他當成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是可以信任的對話對象。

對於導師工作,他更有一套自我界定的原則。他不會主動介入學生的生活,而是尊重學生的生活節奏與自主安排。「如果你過得很開心,我不會主動打擾你,但你只要寫信給我,只要我能幫,我一定幫。」老師將自己定位為一個穩定的支持者,一個學生在有需要時可以依靠、但不會強勢介入學生生活的存在。

「自由與責任」與「選擇與承擔」,貫徹周老師的輔導理念。周老師相信,大學生應該要有能力為自己做決定,也要有勇氣承擔後果。因此,他總是以開放的態度接住學生的問題,卻不會強制提供他們不需要的協助。這樣的風格,也讓他成為許多學生眼中「穩定的存在」,就像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穩定客體」──當學生需要時,他總會在那裡。

周老師認為,導師工作無法仰賴制度性的規範或要求來推動,而是來自內心的自發與熱忱。「你願意花多少時間、怎麼與學生相處,真的都是自己決定的,這是逼不來的。」這番話點出了導師角色的核心價值:關係的經營不能被制度外包,而需由老師內在的責任感與關懷自然生成。

不只是渡過難關:他用輔導為學生鋪出下一段路

對於周老師而言,輔導從不只是解決當下問題,更是協助學生在經驗中學習,累積面對困境的經驗值,培養面對困境的能力。

周老師提到,在這類輔導過程中,在輔導過程中,周老師首先充當支持者的角色,提供學生們情感上的理解與安慰,幫助他們重新找回自信心。因為學生常面對的不只是單一問題,而是多重壓力交織而成的困境——課業負荷沉重、同儕人際摩擦、生涯規劃不明、申請出國的焦慮,甚至與師長相處的困難。每一個挑戰都可能牽動學生的心理狀態,使他們陷入無力與自我懷疑。周老師秉持理解與尊重的態度,先從傾聽學生的情緒出發,建立信任關係,再逐步引導他們聚焦在可行的行動選項上。

例如,在課業與生涯規劃上,周老師會與學生一起討論研究方向、安排時間表,甚至協助搜尋合適的留學課程與申請資源。在人際互動層面,他也會針對學生的特質,提供實際可行的社交策略與溝通技巧,協助學生在團體中更自在地表達自己,同時保有情緒界限,避免將他人的壓力過度內化。

透過這些具體的輔導實踐,周老師不只幫助學生度過難關,也提升了他們的心理韌性。學生們從「無助的當下」走向「能夠自我調整與應對」的狀態,這是周老師最感到欣慰的地方。他相信,真正有效的輔導,應該是協助學生建立長期的適應力與反思能力,而非僅止於解決一時的問題。這份信念,也正是他持續投入學生輔導工作、並不斷精進實踐策略的核心動力。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