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3學年度第十七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社會研究所沈秀華副教授

113學年度第十七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

人社院社會研究所沈秀華副教授

不設限的生命旅程與探索

採訪撰稿者:劉宜鑫實習心理師

從中文到社會學的意外旅程

沈老師的求學歷程充滿變動與偶然,與大眾對於大學教授一般傳統的、按部就班的學術路徑截然不同。老師出身自宜蘭農家,是家中第一代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由於家庭背景與時代氛圍,讀書在老師家中並非理所當然的事。

大學就讀中文系的老師畢業後,因為家庭因素返鄉,而那時適逢台灣社會運動蓬勃發展,老師開始參與地方運動,而這也成為了老師走向社會學的入口。憑藉著大學時曾擔任刊物主編的經驗與個人好奇心,老師主動進入一份地方刊物擔任編輯,在那裡老師開始有機會接觸到歷史、勞工、環保、教育等議題。在大量的採訪中,老師逐漸更加認識台灣目前社會的現況,但也意識到中文系的訓練無法幫助其更深入理解社會現象。當時的老師雖然具備訪談與書寫能力,卻在分析與理解層面感到不足,而這也促使老師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渴望。

老師表示在當時其實對社會學毫無概念,也缺乏出國留學的社會網絡與文化資本,是因緣際會下被美國學校錄取入學。老師自嘲在出國前對一切幾乎一無所知,但也許正因對未來沒有具體想像,所以反而能夠勇於嘗試。到美國後,老師從零開始,一邊學語言,一邊修習基礎課程。原本只打算攻讀碩士的老師,因為覺得唸得很有興趣,就又申請了他校的博士課程就學。老師形容這是一段有些任性、適性的學習歷程,而在一切背後促使老師往前的最大動力就是其旺盛的「好奇心」。

老師坦言自己不是高度細節計畫性的人,比較多時候是有一種大方向感,並且因為覺得讀書有趣、有求知慾,也在有相關的獎學金與當時台幣換美金優勢的經濟支持下,所以就自然而然的往前走。博士階段期間,老師也並未過度擔心畢業問題,而在博班畢業後,老師在當時風氣還未如此盛行時,便先後到了哈佛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做博士後研究。

這兩段博士後經驗對老師影響深遠,老師在其中察覺自己在學界中背景的特殊性:農村出身、中文系出身、父母未受教育,與多數來自名校、文化資本豐富的同儕大異其趣。而哈佛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經驗也提升了老師的學術流動性,不僅讓老師擁有亮眼的學歷標籤,更建立了關鍵的人脈網絡。而這也是老師認為名校的最大價值,在於這些連結,而非單純的教學品質。至於回台灣任教,則也是一場偶然。當時老師的朋友看到有職缺,於是強烈的鼓勵老師申請,所以老師就順勢投遞,也是在獲聘後才知道該職缺競爭激烈。

在老師的描述下一切好像都是由機緣促成,但也正是老師擁有旺盛的好奇心,從而建立的專業實力,讓老師屢屢能把握關鍵的機會。整體來說,老師的求學與職涯,是一條由好奇心驅動、對變化保持開放、並在偶然中探索與發展的非典型路徑。老師充滿能動性的生命歷程與社會學對社會結構的關注,以及女性主義對主流價值的批判視角,彼此交織,形塑出老師獨特的學術與人生觀。

“Be open” 在不確定中探索可能

老師認為,當代大學生所處的環境與他當年求學時大不相同。老師觀察到清大學生普遍「自我期許很高」、對職涯準備積極,因此實習越來越成為許多學生的基本配備。此外,國際化的趨勢也非常明顯,校園裡有更多國際學生,學生也踴躍參與交換,反映出他們對未來有更多規劃與想像。另外老師也認為現在學生「有很多創意」,特別在人社院,學生們的畢業出路廣泛,從藝術、設計到業界都有。

然而,在這些積極準備與高度期許的背後,老師也觀察到焦慮、憂鬱等身心症狀的提高。老師指出這也許與心理健康汙名降低,因此大家對此有更多覺察有關,不過同樣與當代社會中人際連結面臨挑戰,以及社會的快速變遷與競爭有密切的關聯性。科技發展與快速社會變遷加劇了不確定感,在清大這樣的菁英環境中尤為明顯。理工學生雖有清晰路徑,卻容易被單一路線綁住;而人社院學生雖方向多元,但因為學業和職業對接較不明確,因此也更容易感到迷惘。

老師指出,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容易因同儕競爭、師長期待與社會對成功的定義而焦慮,若未達到既定目標或無法順利畢業,焦慮感又會進一步放大。老師表示能看見現代學生受到「網路同儕壓力」影響很大,社群媒體中他人過得很好的展示,讓學生更難以接受自己過不好,進而陷入不斷比較與自我懷疑。

面對這些焦慮,老師提供了不同視角。老師坦言自己從未在一開始時就決定要當一個教授,而是出於「覺得做社會學研究很有趣」才一路走到現在。相比於強調成就或清晰目標,老師更加重視內在的開放態度。因為老師相信人生不是只有一條正確道路,真正重要的是「be open」。老師認為學生即使不能完全開放,也可以挑戰多 push 自己一點點,試著多嘗試一點點,即便走錯了也沒關係,因為一定還有別條路可以走。

整體來說,老師很鼓勵學生對未來保持好奇,並且對生命保持探索的熱情。老師表示自己對於不確定性不太感到害怕,因為他對「自己生命的能力」有信心,這裡的信心指的不是對自己表現的自信,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生活中的各種狀況。正是這種穩定感,讓老師將生命視為一種「有趣的體驗」,因此也希望學生能學習培養這樣的心態,從焦慮中走向更開放、多元的可能性。

從專業出發,創造理解與可能

老師在與學生互動與輔導的核心信念,是運用自己在性別、家庭、親密關係等領域的學術「專業性」。老師表示也許因為自身研究領域和開課方向的關係,學生所面對的個人困擾常與老師自身所關注的研究主題重疊,因此老師能從文獻與社會脈絡出發,幫助學生從不同於原先的視角,去理解這些困難如何源自制度與結構,而非單一個人或家庭成員的責任。而這樣的分析往往能讓學生從新的視角看待自身的情況,進而讓原先的情緒有機會獲得抒解的可能。

近年老師觀察到學生的常談的困擾從學業與戀愛,轉向與家人、親密關係間的糾葛,而這可能與社會學中會關注的,台灣目前的家庭互動情況有關。因此老師會傾聽學生,再從專業角度解構這些現象,將原先模糊的情緒困擾轉化為學生也可以理解的脈絡分析,反而能協助學生跳脫情緒漩渦。

此外老師也特別重視「安全氛圍」,不只在個別互動,也體現在課堂上。老師發現學生願意在課堂中分享個人經驗,是因為環境和課程氛圍足夠安全。老師認為有這樣的空間存在,能幫助學生產生信任感,較願意分享看法與經驗,藉此與老師及同儕產生智識與生命的更多與更深連結。

對研究生的輔導上,老師則比較關注他們的進度與心理狀態,尤其是「卡住」的現象。老師觀察到這樣「卡住」的情況,與高自我期許、害怕未達標準有關,學生會因此而拖延、甚至消失。面對這樣的情況時,老師會主動聯繫學生,並創造更多同儕討論機會,以減少學生陷入孤立或停滯,但同時老師也會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老師強調這些關心並非催促,而是希望避免學生被困在因過高標準,從而難以行動的惡性循環。

大學部導生方面,由於人社院本身的結構因素,學生通常在需要時才主動找老師。但透過修課時的互動與下課時間的生活閒聊,老師仍會盡力傳達「有問題可以聊」的訊息。他希望學生知道,遇到問題時,有支持的資源存在。

老師印象深刻的輔導經驗,來自婚姻平權公投時的上課經歷。老師那時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性別議題,許多學生表達在議題上與家人的衝突與焦慮。而這段經歷讓老師更體會性別、親密關係與親子議題背後的張力,也強化了老師在處理敏感問題時的謹慎與責任感。

整體來說,老師的輔導信念建立在對學生關懷的態度,以及從「學術專業」所帶來的不同視角的理解上。老師認為協助學生從社會結構理解個人處境,能帶來釐清與鬆動,也更貼近他的教學本質。

結語:鼓勵學生保持開放和好奇心

在給學生的建議上,老師強調每個人的生命都有所不同,因此很難給什麼特別的建議。但如果真的要說些什麼的話,老師鼓勵學生培養「be open」的態度與對世界的「好奇心」,老師認為這不只是學術研究的核心,更是面對不確定人生的基礎,無論是堅持還是轉換方向,都是生命的不同可能。當然我們每個人能 be open 的空間深受自身經濟與其他條件的限制,但老師本身不設限的生涯路徑和生命經驗,也仍舊是合適的典範,為學生提供一條與主流成功定義不同的生命道路。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