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3學年度第十七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資工系王俊堯教授

113學年度第十七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

電機資訊學院資工系王俊堯教授

教學與陪伴的交織:資工系俊堯教授的教育信念與師生互動

採訪撰稿者陳昱融實習心理師

在台灣高等教育現場中,有些教師不僅以學術卓越為人所知,更在師生互動與情感連結中留下深刻影響。清華大學資工系的王俊堯教授(以下簡稱俊堯老師)便是其中一位。他身兼多重角色——系上教授、關懷導師、研究室主持人,這些職責不只是頭銜,更是他與學生產生連結與影響的多重管道。走入俊堯老師的辦公室,老師便親切的歡迎我,讓我感覺到溫暖與放鬆,並開始了訪談。

一、「自律與自我負責」的生活哲學

俊堯老師成長於一般家庭,國中畢業後進入台北工專五專部就讀。當時年紀尚輕的學生們便開始享有類似大學的自由生活,然而這份自由對許多人而言卻成為失控的源頭,不少同學因為缺乏時間管理而遭到退學。親眼見證這些狀況,俊堯老師便立下心志:「我不能重蹈覆轍,我應該思考如何善用這些時間,讓自由發揮真正的價值。」

於是他選擇將時間投注在專業學習上,不僅深入鑽研知識的原理,也主動跨足其他領域,如文學閱讀。同時,他培養起規律運動的習慣(目前亦為清華教職員桌球隊成員、也組織了一個足球同好的非正式社團),並加入書法社以陶冶性情、平衡生活。這段五專時期的經歷,成為他人格養成的關鍵階段,也逐漸建立起他的生活哲學。

在這段歷程中,他學會了如何自我負責、培養自律,也發展出有效的壓力調適方式。這些寶貴的經驗,後來也成為他投入教育工作後,不斷勉勵學生去培養的重要能力與態度。

二、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互助文化:學習不該是孤單的

俊堯老師強調「學習本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他回憶自己在台北工專五專時期,因為某位老師的教學方式及內容較困難,許多同學都難以吸收,他便主動在考前兩個晚上,利用電子實驗室的空間,幫助同學複習重點。「最後很多同學都順利及格了,而我也因為要教人,更理解了自己所學的東西。」

這段經驗讓他深刻體會到「教學相長」的力量。透過教導別人,他更能梳理自己的知識脈絡與邏輯。這樣的經驗也讓他體會到,與其單打獨鬥,不如一起努力學習。在日後的研究室經營與導師身份實踐中,他也持續倡導這樣的價值。

「現在很多學生把自己困在一個人的學習框框裡!但其實大學是團體生活,與人互動、教導別人、提出問題,都是重要的學習歷程。」他也非常鼓勵學生參與社團、團隊比賽等活動,藉由共同任務來激發動機與責任感。

三、從疫情後的大學生變化談起:互動的斷裂與主動性的流失

訪談中,俊堯老師首先觀察到,大學生的互動型態有明顯的變化,這很可能與疫情時期長期遠距教學有關。他指出:「高中生原本應該很活潑,但因為在家學習,沒有去學校的機會,造成了潛在影響。」他發現,學生在課堂上互動變少、回應不自然,甚至連與同學的基本認識都出現跟往年極大的落差。許多學生即使到了大三大四,仍表示「在班上我都不認識誰」,對於進行同儕討論感到困難。

這樣的情況讓俊堯老師在與學生互動上,必須「刻意」地主動接近,丟出問題、釋出善意,「反正你不理我,我也要理你」,他笑說,這種強行拋球的方式,過去幾屆的學生並不需要,但現在則變成常態。「互動本來是一來一往的,但現在很多時候我拋過去,學生不太接,也不太回,這樣對話就斷掉了。」這樣的落差,讓他必須重新思考與學生的溝通策略。

他也發現,學生與同儕之間的連結變得薄弱,班上同學彼此不認識的情況變得普遍。這樣的孤立狀態,不僅削弱了同儕學習的可能性,也使得學生失去了情感上的支持系統。對此,他不斷鼓勵學生主動與人互動,不只是為了課業,更是為了在大學階段培養出未來職涯中不可或缺的人際能力。

俊堯老師也談到,現在的學生在學習的主動性與深入性上,與以往大不相同。他舉出一個例子:有學生在拿到批改的考卷後,來找他討論為什麼某題被扣分,但對那題的正確答案卻毫無概念。「我問他:你知道正確答案是什麼嗎?他說不知道。」對俊堯老師而言,這反映出學生將學習焦點放在「爭取分數」,而非「理解內容」上。

這樣的態度在他看來是危險的,因為學生不會在錯誤中學習,只會在分數上斤斤計較。他期許學生不只是為了成績而學,而是從「求知慾」出發,把學習當作內在動力。「你今天來討論,是希望我幫你加分?還是你真的想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他認為,學生若能在錯題上主動反思、理解邏輯,才是真正的成長。

他進一步指出:「有時候學生會說:老師,這題為什麼錯?但他沒有先問自己,我的答案哪裡不一樣、為什麼會錯?那你怎麼期待老師幫你釐清?」他希望學生能具備反思與歸納的能力,因為這才是職場或研究中真正重要的學習能力。

四、當導師,是一種「永遠在場」的陪伴

談到導師制度,俊堯老師提到學校有「導師密碼」的制度,學生要拿密碼選課,必須親自來見導師。很多老師會選擇直接Email給學生,但他選擇「一定要來拿」,因為這是難得的見面機會。他強調:「我不見得每天跟你早安晚安,但我要讓你知道,有任何需要我都在這裡。」

他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性提供適切的引導:大一新鮮人可能需要提醒生活作息與時間管理,大三大四的學生則要開始規劃未來、了解自己適合的職涯方向。他說:「我也不會過度干涉,適時保持距離,讓學生知道,想說話時我在,不想說也沒關係。」這樣尊重又溫暖的態度,使得許多非導生的學生也會私下約他談話。

他提到:「我不會強迫每位導生都要和我建立密切關係,但我會讓他們知道,當他們需要的時候,我一定會在。」有些學生在他面前掉眼淚,他也從不多言,只是靜靜陪伴,並鼓勵他們:「能夠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是一種勇氣。」

在諸多輔導經驗中,俊堯老師分享了一位學生的故事。該生在推甄研究所時落榜,情緒低落。俊堯老師當時人在國外,卻在線上與學生討論後提出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大膽嘗試」:從現在起,學生腦補自己已是錄取的準研究生。於是他讓學生參與研究室的例行討論會議、設定了國際比賽獲獎的目標、鼓勵他繼續爭取學業上高的T分數,並規劃明年重新推甄。

結果這名學生在短短十個月內完成所有目標,得獎了、推甄也成功了,甚至在一年半內完成了碩士論文,並與大學同學一起研究所畢業,扭轉了當年推甄失利的時間劣勢。「老師會撐住你,但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沒有那個心志。」這段過程不僅證明學生的潛力,也見證了教師在關鍵時刻扮演的決定性角色。

這段經驗也讓俊堯老師確立了「給學生空間與挑戰」的重要性。他不強迫學生跟隨,而是給予願意努力的學生全力的支持。他說:「學生會遇到低谷,我們不能、也不會把他背起來走過去,但我們可以牽著他,陪他找到出口。」

五、走過低潮的生命經驗,成為教育者的力量

雖然本次訪談重點在於與學生的互動,但我們仍簡要回顧一下俊堯老師的成長歷程。他在五專時期即展現高度自律與自我管理能力,懂得珍惜時間、規劃學習。他也曾在人生中歷經博士班投稿失利的低潮。長達一年的拒稿經驗讓他一度產生自我懷疑,但也因此培養了他面對困境的韌性。

他笑著回憶:「我連續被退了五次,那時真的覺得自己完了,甚至怕指導教授懷疑我不是做研究的料。」但後來,當他終於投上第一篇論文後,彷彿一切開竅,不但連續發表多篇頂尖期刊論文,也領悟到論文寫作的方法與技巧。這段經驗讓他明白:「原來上天是要我以後能教學生怎麼寫論文啊!」

這些轉折讓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不要在失敗時放棄,你將從中得到生命的禮物。」他將這樣的信念化為教育實踐,在研究指導與班級經營中,成為學生心靈上的支柱。

俊堯老師並不將「導師」、「指導教授」等角色視為權力象徵,而是視為陪伴、影響與引導的機會。他不因學生的冷漠而退縮,也不以學生的依賴為傲,而是持續在每一個互動中尋找最適合的距離與最愉悅的節奏。

他的教育信念結合了理解、包容、適度期待與高標準要求,既不苛求學生立刻成長,也不放棄任何一個可能發芽的希望。在他身上,我們看見一位教師的典範:既不放棄對教育的信念,也不苛責學生的遲疑;既能理解世代差異的脈絡,又願意用時間、心力與對話去橋接彼此的距離。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在場」的信念。俊堯老師,用自己的方式,一直都在。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