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2學年度第十六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服科所王俊程教授

深耕師生關係:培養學生核心價值的實踐之道

採訪與撰稿:清華大學  中文系四年級 許容瑜

科技演進下的學習思維

回顧王老師的求學時期,正逢電腦科技方興未艾的年代。當時,電腦並不像現在這樣普及,大型主機是主要的運算設備。每當老師想要編寫程式,必須前往學校的計算中心,將程式碼輸入大型主機,然後等待系統執行並輸出結果。王老師感嘆道,在還沒有個人電腦的那個年代,每次跑一次程式的錯誤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夠得到修正,不同於現在電腦按一個鍵就能在畫面上看到結果,當時僅執行一次程式,都可能耗費數小時,甚至是一整個下午的時間才能產生出一個報告,從報告結果才知道自己寫出來的程式是對還是錯。

這個過程耗時費力,但王老師表示,正是由於錯誤的成本太高,使得當時自己會去特別重視編輯程式的能力。「科技的不足事實上不見得就是不好,因為它可能讓你訓練一些不同的能力。」王老師道。隨著科技的進步,個人電腦逐漸普及,王老師也順應潮流,將研究方向轉向資訊管理。他先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校區資訊管理讀博,回國後,先到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系任教,後來才來到清華大學服務科學所教書。

資訊爆炸時代的學習策略

王老師注意到,現今的大學生,往往對未來充滿憧憬,渴望在多個領域發展。然而,這樣的多元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何在眾多的選擇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並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願意投入的事物上,成為當今學生所面臨的挑戰。相較於過去,現代大學生更容易接觸到各種新知和機會,但也更容易分心。以往,資源匱乏的環境迫使學生更專注於眼前目標,而現在,豐富的資源反而讓學生在選擇上舉棋不定。王老師表示,相較於過去,現在學生遇到的情況是資源、經濟、包括知識上的「豐裕」,大家都會被一些新的事物所吸引,並且不斷的看到新的事物,而怎麼樣在「豐裕」的狀況下找到自己能夠往前進的方向跟定位,往往是更重要的事情。

師生互動的藝術:建立信任的關鍵

在談到輔導信念與經營方式時,王老師表示,可以多多和學生互動,透過多聽、多看、多了解、多接觸,與學生培養信賴感。王老師坦言,老師與學生事實上都處於互相了解與試探的過程中,一路上的互動都在互相認識或者進一步認識彼此,或許剛開始只是讓學生能夠安心的在學校讀書,當慢慢地有了信賴感、讀書之餘可能學生會有些經驗願意分享給老師,然後再慢慢地擴大與學生的認識。

在提到如何培養師生間的信賴感時,王老師沈思了一會,並提出了一個作法:讓學生知道一些對他的期待吧!或者至少讓他知道一個期待的樣子是長怎麼樣。在過程中彼此會有一些溝通與交流,學生於是才知道他做了一件事情是否合乎期待,也比較能夠在之中找到一個自主之道。王老師提到,學生都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當面對一些不同的意見或是感到困擾的時候,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在探索下一步,那麼如何以學生的角度出發、與他溝通,讓學生覺得自身是有能力可以往前走呢?老師提出了兩個面向:一方面是透過要求、來增加學生的能力跟信心;但是另一方面也在透過鼓勵、讓學生覺得他的能力走出去是沒有問題的。

導師經驗分享:化解輔導困境的良方

身為前學務長,王老師對於導師的工作也深有所感,他鼓勵導師們如果有一些經驗可以多一點分享。王老師提到,其實在校內導師是一個難以定位的角色,畢竟大多數大學教授都是做跟專長有關的研究、做跟研究相關的教學,然後就接到一個輔導的工作。輔導工作有些時候可能遇到學生狀況,的確是需要花一些額外的心思去交流、陪伴跟輔導,而是否每位老師都有足夠的經驗來讓他去面對這樣的狀況?顯然不見得,因此,導師之間的經驗分享就變得彌足珍貴,否則等到導師真的遇到學生狀況的時候,要不然不夠警覺,要不然知道了也沒有辦法真正去處理。

王老師打趣道,當爸媽的也是有小孩才學會做爸媽,當老師的也是一樣,每個念博士的人的教育養成都是在學術上的準備與教育,與導師的輔導性質內容可以說是截然不同。導師們往往在沒有特別受過輔導訓練的情況底下,突然就需要輔導一個在他人生中很關鍵時刻的一位學生,所以此時導師間的學習、或者說經驗、或者一些故事的分享,就變得很有必要。如何在一個適當的時機給予學生一些協助,是老師們需要學習的課題。

王老師也提供了自身對輔導的看法,認為輔導就是要順著學生的專長去發展,要能夠找出學生的專長、興趣與能力,然後去鼓勵學生,讓學生可以從中找到自己能夠發展的方向。老師透過跟學生的交往、交流,慢慢地知道這位學生有什麼樣的特色與習性;而如果能夠真的掌握住的話,學生也會覺得被了解,於是就會生出信任感,再往後的互動下、能聽進去的機會就比較大一點。

一句話的影響力:點燃學生思考的火花

王老師以自身經驗說到,事實上學生都有在關注老師們所講的話。王老師憶起在某一次畢業給學生的錄影片中,講到每個學生就好像蝸牛一樣。蝸牛會吃它周圍的、走過的路的東西,然後慢慢醞釀形成自己的殼;每個人就像蝸牛一樣去吸收一些東西、一些知識,然後這些吸收的內容就會展現在自己殼上面。這就好像一個人的修養、過去的經驗與累積都會展現在外在、像殼一樣,從看到那個殼之後,這個人走過什麼路、吃過什麼東西、以及長成那個樣子,就都能夠大概知曉。所以不論正處於哪個人生階段,每個人都應該要好好的體會自己走的路,然後也要知道自己或經過的路、或做過的事情,如此自我就會被展現出來,「你就好像在累積那個殼、讓人家看得到你。」

令王老師欣慰的是,有些學生聽到後覺得還蠻有道理,就會把蝸牛或殼變成他某一段期間的logo。從這次的經驗,王老師認為,事實上老師所講的一些事情,學生如果聽得有感覺、或有聽進去的話,那學生是會做出一些反應的——雖然有些反應可能比較長久。學生們若都有在聽、有在看,每個人也都有在積極的思索這個事情,那這件事就變得很有意義!所以怎麼樣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裡、把握每一次互動,讓每次互動的經驗能夠積累下來,就是多多找到好的交流的點。

王老師進一步以自身的社會網路研究為例,他提到每個人事實上有一個獨特的辨識方式,那就是透過他的交友網絡。交友網絡就像指紋一樣,是獨特的、可以用來辨識一個人的特徵;好比蝸牛殼的概念,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形成了他最後的樣貌。不論是知識學識、還包括交友,如何讓同學知道這些事情,也讓他有一些警醒⋯⋯。

王老師的經歷與觀點,不僅展現了他對教學與學生輔導的深刻理解,也讓我們看到一位教育者如何以信任、關懷與智慧,陪伴學生成長,並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引導他們走向更清晰的未來。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