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1學年度第十五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劉英麟教授

積極傾聽學生的黃金時刻

15屆傑出導師 化學工程學系 劉英麟教授

採訪者:陳奕彣實習心理師

與英麟老師在雲端中往返信件時,老師迅速又爽朗的回覆邀約信件,讓人感到安心與期待與老師相見。在訪談當天,老師靦腆的笑著說「我沒有厲害的slogan啦!」但聽著老師侃侃而談自己與學生互動的種種,我終於能明白老師在信件中的迅速回應與爽朗。

  1. 學生願意開口的黃金時刻,先積極傾聽是一件重要的事

「當學生願意敲門訴說他的想法是很重要的,所以就算當時手邊正有忙的事,也會迅速的告一段落,騰出時間聆聽學生的想法。」對英麟老師來說,當學生鼓起勇氣願意將自己的狀況開口告訴他,他認為要把握那個最有動力的「黃金時刻」,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老師是如此快速又和善的回應我的訪談邀請。

英麟老師也分享自己在擔任系上導師時,通常大一是學生最少話、老師最多話的時候,學生也透過這些互動漸漸認識老師,到了大二、大三有的學生就開始會主動和老師訴說自己對於一些事情的個人想法。

老師認為,當學生發問時,有些時候不是在尋求意見,而是心有所屬,希望可以得到一個支持,讓內在的想法更踏實與安心。因此,「不急著評論學生的想法」是此時重要的事,因此他會透過積極傾聽學生的需求、想法,以符合學生想法的方式提供所知的建議、無私的經驗分享,目標都是希望可以陪伴學生達成他所期待的。

許多學生找上英麟老師,起初都與個人的生涯議題有關,當學生漸漸信任老師,這些生涯議題可能慢慢會講到關於個人的家庭議題、私領域的困惑等等,英麟老師會選擇等待、開放的讓學生可以放心的談論他所準備好可以談的議題,藉由積極傾聽,騰出一個心理空間,讓這個空間能放入不同可能性。

  1. 老師的求學時代

談到生涯議題,不免好奇英麟老師的求學時代的經歷,尤其看到老師大學、博士學歷皆為清大化工的校友。

老師因了解自身有強大的邏輯能力、喜歡從事研究,且對於自己好奇的主題會竭盡所能地尋求答案。是此,在大學就意識到自己對教授這一職業的渴望。另外,他認為成為一名教授可以享受較大的自由度,能夠從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儘管他曾在一般企業工作,了解到教職的收入與企業工作有所不同,但他仍然選擇了教職工作,也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因為教育工作讓他對生活的步調有更多的自主性,這正是他一直追求的。

英麟老師明確了解自己的興趣後,在求學階段也參加社團活動,補足自己的弱點。老師所認識的自己較為內向,因此加入了仁愛工作社(現在的懷幼社),陪伴孩子們完成作業並參與社福活動。此外,他還加入了系學會的團康組,培養自己能夠上台進行即興表演的能力。另外,出於對文學的興趣,他還參加了寫作協會。

他回憶起過去在社團中認識各種不同科系的同學,相比之下,現在的學生們通過網絡交流更為普遍,因此也認為現在的學生有更多不同的方式去拓展自己的視野、認識不同領域的朋友。

  1. 鼓勵學生找到自己的天賦,如果沒有,先關注自己有興趣的方向吧!

在與英麟老師的訪談中,他分享了他在輔導學生方面的寶貴經驗。「來到清大的學生,從小到大的經驗裡,大部分都是透過考試來競爭,雖然在智商和能力上學生之間的差異並不大,但每個人的個人特質卻是有很大的不同。我希望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的天賦。」他強調了學生的多元潛能、對自己特質的認識,並鼓勵他們找到自己獨特的才華。

他認為,雖然清大的學生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知識背景,但對於自己的特點和特性,他們可能還不太清楚。「他們在學識和智能方面都具備了基礎,因此,就算不了解自己的特質特性,他們能夠順利完成碩士和博士學位,進入工廠或公司工作。然而,我認為這樣的學生可能缺乏一種自我掌握的程度,而更多地是隨波逐流。」

因此他很關注著學生在職涯發展中的「自主性」和「個人定位」,認為學生在學習學術知識、專業能力的同時,也應該培養自我掌控的能力,未來在職場中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價值。

「要了解自己的天賦,不要將弱點視為致命傷。」他鼓勵學生認識自己的長處並將其發揮,同時避免讓弱點阻礙個人成長。

在談及職業發展時,他指出「職業場域只是一個領域,真正重要的是學生的天賦,這將決定他們適合不同的職位。」他以化工系為例,即使是相同的專業背景,也有各種不同的工作面向,如業務、行銷等。他強調了在同一產業中,職位亦具有多樣性。

在尋找天賦時如果有點迷惘,英麟老師建議學生們先關注自己的興趣,他認為興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當一個人對某個領域感興趣時,他們往往會更有動力去學習、投入時間和精力。透過追求興趣,學生們可以開始發現自己擅長的事物,並且在這個領域中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天賦。

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曾經有一位學生進入大學時並沒有確定自己的天賦所在,但他非常熱衷於音樂。導師鼓勵他不急著放棄化工,在學習化工的同時,持續保持對音樂的追求,這樣的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兼顧自己的興趣,同時繼續發展自己在化工領域的專業知識。最後,當這位學生進入大四時,他做出了持續追求音樂成就的興趣。

老師認為不只是這位學生,每一位學生到大四時,會需要做出一個決定。然而在此之前,他鼓勵學生完成化工學業,並且持續接觸自己有興趣的事,不需要將自己的興趣與學業視為衝突。

  1. 與學生的角色關係,也隨著生命歷程而變化

隨著年紀的增長,英麟老師開始意識到與學生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發生變化。年輕時,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像是朋友之間的關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除了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也逐漸具備了一種長輩關懷的關係。

曾經有一位學生,在大一的時候問他一個問題,詢問如何能夠賺取更多的錢。從大一到大三期間,他與這位學生一直在討論這個話題,探討人生如何追求財富,他們在討論生涯時,老師與他的關係像朋友、又像是一個智者,引導學生思考賺錢對自己的意義。就這樣討論持續了整個大學階段,最後,這位學生最終並未走上致富之路。相反,他透過這段對話歷程,逐漸意識到自己更需要的是一份穩定的工作,讓他能夠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樣的頓悟使他更加清楚自己的目標,並朝著更貼近自己理想的道路邁進。

  1. 結語:「剛剛好的」關懷,陪伴學生前行

英麟老師的訪談讓人感受到他對學生「剛剛好的」關懷,他不會過度熱情,在學生願意開口、需要時,很願意將自己的經驗、所知傾囊相授。

他以「尊重、聆聽和分享」為核心,認為學生開口分享內心想法極為重要,因此即使有其他事務要處理,他願意將時間讓給學生,用心積極傾聽他們的故事和需求。等待學生訴說他願意表達的部分,讓學生能自主性地從公領域的討論,一直到私領域的分享和困境的抒發,進一步有機會讓老師協助學生的核心需要。

在這段訪談中,尤其看見英麟老師致力於鼓勵學生發現自己的天賦、內在渴望,實現自己的目標。強調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價值,提倡尊重學生們去尋找自己的天賦、追求自己的興趣,並以自己的特質和期待去塑造自己的未來。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