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學年度第十四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朱思穎教授
「在後疫情時代,重新找回互動的溫度」
110學年度第十四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教育學院 特教系 朱思穎教授
採訪者:幼教系曾華倩同學
撰稿者:人社院學士班何映蓁同學
幼教,還是特教?/踏入特教領域的歷程
當談及自己的求學經歷時,朱思穎老師分享了她從幼教領域到特教領域的求學歷程,一開始老師因為聯考成績而就讀台北市立大學幼教系,但因為自己的表姊妹是智能障礙者,這樣的背景與經歷使她比起幼教領域,對特教領域有更多興趣,所以也在大學期間多修習了一個特殊教育的證照。有了幼教證和學前特教教師證的思穎老師選擇在幼兒園工作一年後出國深造,前往美國唸特教的碩士。在攻讀碩士的過程中,思穎老師更加堅信即使碩士畢業,或許只能投入職場當為現場教師,沒有辦法對很多想改變的事情產生影響,因此她決心繼續念攻讀博士。因應當時深受美國多元文化的洗禮,她決定修讀以多元文化為專攻領域的特殊教育博士學位,希望在最高學歷畢業之後能擔任大學教職或是相關工作能帶給教育現場更大影響力的職務。
從大學一路到碩士、博士的學習歷程中,思穎老師發現自己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一樣的思考,過去學到的理論之後學習階段有所幫助,也有助於更多想法的產生。就讀多元文化特殊教育博士學位也讓老師了解到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擁有不同的特質,因此不能以個人的思維去解釋他今天為什麼有這樣的行為和反應。比較兩個思穎老師涉及的專業領域,老師覺得他們雖然是很不一樣的領域,其實是可以相互結合的,幼教強調以孩子為中心,以開放性的思考與討論給孩子很多開發潛力和創意的教導。反觀之,特教會強調結構化、系統化,較多以老師的主導方式設計安排課程,真正落實一個孩子都不落後的概念。在了解學生的學習特質後,思穎老師能夠融合兩種教育方式的特點,以合適的策略去幫助學生學習。
在疫情後重建人與人的連結/對學生的看法
談到如何看待現在的大學生的問題時,思穎老師回憶起自己的12年任教生涯中教育環境的變化,這些變化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氛圍與生涯選擇。從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到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老師在這兩個教學經歷中面對來自臺灣不同地區的學生,竹教大北部的學生較多,臺東大學則是來自南部的同學較多,學校與班級的氛圍會因此而有所差異,這時老師多元文化教育的學習經驗就會在其中派上用場。從新竹教育大學到清華大學的改制,則是讓老師發現的學生變得更多元,選擇也變多了,竹教大因為是師範體系,招收到的學生特質相像,學校塑造的氛圍會讓大多數同學都往教師的方向前進;清大則提供了很多跨領域與多元交流的機會,會讓進來的學生更為多變,他們所選擇的道路也變得比較不同。
除此之外,老師認為疫情也是影響學生的的因素之一,在疫情期間進到大學的學生彼此之間比較不熟識,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比起以前更遠了,所以老師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和他們連結和交流,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因為在教育的工作場域中需要很多情感和溫度。在疫情的影響下,老師們需要去思考如何提供有溫度與情感的交流給未來的學生,進而讓他們把這些帶到教育現場去給下一代,因此老師規劃在大三大四的實務課程中,希望能夠帶領學生再把這樣的能力慢慢找回來。除此之外,過去的學長姐們會傳承辦特教相關活動的經驗,學弟妹也有機會能夠觀察模仿,這些交流在疫情下也中斷了,因此老師也希望這些互動能在後疫情時代中能恢復,讓特教相關的活動像是兒童營、種子營的辦理更順利。
作為「守門員」的導師/關於導師工作的理念與建議
在導師工作中,思穎老師會把幼教的理念運用到大學生身上,在工作前期花費較多時間與學生建立關係,並在察覺學生不對勁時私底下關心他。老師也跟我們分享他的一個特質,就是雖然他不一定能叫出學生的名字,但是一定會記得他的星座,而這些星座也能夠作為她了解學生特質的指標。此外,老師也會秉持著特教的「個別化差異」理念,依照學生不同的狀況,老師會選擇用不同的方式來關心學生,以舒服的方式跟他互動,例如有學生可能需要老師主動關心,有些則會主動的來找老師,有些同學比較適合老師請他身邊的人來關心他,有些同學則需要轉介給諮商中心或需要資源教室的協助,在與學生的相處中落實個別化差異,以不同的方式來回應學生的需求,是思穎老師與學生互動的原則。
對於導師工作思穎老師也提出一些建議,她認為導師的輔導工作不侷限於課業學業,而是在心靈生活等多面向都可以觸及,除此之外,導師需要像是守門員般幫忙看顧學生,因此她建議導師能夠主動出擊,落實關懷學生的工作,比如走在路上遇到學生時可以多聊天交流,不僅可以知道學生目前的狀況,也能從學生的口中聽到其他同學需要關懷的地方。約導生導聚時,思穎老師通常採取小組模式,人數少一些能夠讓學生比較願意分享自己的現狀,除此之外,老師也會主動去了解每一個學生的亮點和想要的發展方向,並媒合一些資源或計劃,給予學生相關的機會。
接納差異並建立信任/輔導經驗分享
談起自己印象深刻的輔導,思穎老師提到她曾經帶過一位學生,因為性別取向不受家人理解,與家人起了衝突,他離家出走後與老師聯繫說明他遇到的問題。思穎老師主動出擊去關心這位同學,並與這位同學其他課上的老師說明情況,在這位同學真正脫離家庭生活時也持續追蹤,到同學打工的地方去探望。老師藉由主動的關心,給予理解和支持,讓這位同學與她建立信任關係,進而主動分享他的近況給老師,而老師也持續的鼓勵他、支持他勇於面對困境。
思穎老師認為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輔導經驗讓她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在面對來自不同背景的孩子時,如果能誠心接納孩子們的差異時,他們也會願意跟你分享他們所有的一切,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成為孩子們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協助他找到自己的亮點並開啟自己的人生,對於教師來說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透過這個輔導案例,老師了解到當老師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要怎麼去真的包容跟尊重個別差異,並讓學生放下心懷。
抓住機會,在大學中確立生涯方向/對學生的期許
思穎老師對大學生的期許是希望同學們能夠清楚的了解自己想做的事,然後努力的往那個方向前進。「作為獨立的個體,你的特質興趣在哪裡?什麼樣的工作既可以養活自己也可以讓你產生成就感?」這些是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在大學期間找到答案的問題,在校園中有老師和家長的保護,能夠與同學們討論生涯方向,但一旦踏出校園,就必須要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思穎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好好思考自己想做什麼,讓自己的人生脫離不確定,並走上紮實的道路。
對此,老師建議同學們能夠藉由現場經驗,實際感受自己的興趣,並提到自己以前也是因為在一些機構當志工,這樣的現場經驗讓她發現自己對於這樣的領域是有興趣的,並且想要做這方面的工作,她也因此為自己設定了許多相關的目標,並藉此往相關的生涯道路前進。老師建議同學去尋找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打工,不僅能夠幫助你思考是不是適合這個領域,也能夠累積實務現場的經驗。大學四年其實很短,老師期許同學能在這一段時間抓住每個學習的機會,唯有讓自己準備好,相信每個人都可以讓自己找到綻放光芒的位置。
想了解更多思穎老師的分享,也歡迎收聽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