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際的壓力中解脫,打造一篇專屬於你的故事
莊裕民
Q173:「對於一些有著我不認同的價值觀、做出我不喜歡也不認同的行爲的人,在與他們相處時我會感到很痛苦,因為不喜歡他們那樣待人處事,所以也進而不想跟這些人有太多的接觸…」
Q172:「他總是想把我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教導,在很多人面前常常指示我做些甚麼,每次總是不好意思拒絕,但心裡非常憤怒卻只能假裝沒事,我實在快受不了了...很不被尊重的感覺...該怎麼面對這種人呢…」
Q183:「好幾次我都覺得我快要因為他的態度發飆,但是又會冷靜下來,因為怕如果講了什麼又會刺激到她。教授給我的感覺,又像是要讓她過,心理嚴重不平衡的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你也和近期以來,雜貨店所收到同學們的來信有類似的困擾嗎?
覺得在人際上左右為難,
很想要保持好人的形象,卻因為要跟不同價值觀的人相處而不自在;
覺得處處不公平,但是不得不忍耐的窘境;
討厭的人事物讓人不得不接受,
卻反而覺得自己不夠接納而討厭自己…
假如討厭的人事物全部消失、隱藏人間,
那是不是就會輕鬆一點…?
一、覺得不公平但又受制而不能自己,那就讓大腦來幫幫你
如同前面同學們訴說的經驗,和不同意見的人相處在一起、面對他人頤指氣使的態度,或是從不公平的情境中不能自己的時候,心裡就產生好多情緒,但又不能完全解放心中的怒火,這時候你的身體其實會幫你調節這樣的不舒服。
當面臨具有威脅的情境時,人的大腦有個部位叫做「杏仁核」,它會馬上發出警告到大腦和身體,以準備好保護自己,這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焦慮的情緒,並且讓身體準備好強烈的反擊(攻擊)跟快速的逃跑(逃避),或是躲起來與裝死(僵立),這三種身心的本能機制,我們簡稱為「戰或逃反應」,是大腦透過焦慮的情緒反應,幫忙我們在險峻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因此在面對一些不舒服的人際情境,戰或逃反應有時會給予我們一些本能上的幫助,例如:快要因為對方的反應和態度而發飆了,所以就直接和對方對槓起來;但是,對現代的我們來說,這個本能的幫助可能又會造成更多的困擾與人際上的麻煩。
於是乎,有意識的覺察就變得很重要,大腦才是最後的總司令,現代的我們之所以沒有立即的展現戰或逃,那都是因為大腦隨著演化,也正在學習幫你分析哪些情境是真的有危險而威脅生存;因此在杏仁核的警報還沒解除以前,我們都會呈現一種焦慮的情緒裡,覺得自己很不自在,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做。
所以,在一些人際情境裡,自己在當下不能完全發洩時,這時候會很焦慮是很正常的,那是我們的杏仁核以及大腦在告訴我們要預先準備好,提醒我們有些情緒或情境要留意。然而,當我們不善用身體機制所告訴我們的訊息,我們很有可能就會陷入「戰與逃」的循環,而做出事後會反悔的行為,例如:隱藏或委屈自己、用情緒化的反應批評他人等等。
二、焦慮一直在,掌控感已不在
延續上述的形容,可以更進一步了解驅動自己情緒化行為的焦慮,可能源於內心深處因為不能完全解脫而產生的不安;這樣的不安,要看對方的臉色而不能展現自己真正的想法、情緒時,會感到沒有了自主性而喪失掌控感,沒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
另外,像是社會、性別文化或是過往生命經驗當中的傷痛經驗,都可能會是加深我們感到失控、不能自己的感受;例如華人社會中,我們都被期待著要以長輩的話為尊,在場面上要有以和為貴的容忍態度,或是我們常認為男生在關係裡總是很不體貼,那可能是因為長期社會文化下,男性不用擔心在親密關係中受到傷害,常常是女生要在關係裡把握好男生、不讓男生跑掉的感覺,所以女性常常就會在關係中用容忍、謙讓,而成全對方的感覺;以及我們從人際為難的經驗中,可能體會到一種熟悉、以前就有的感覺,那可能是童年經驗中,父母或是與重要他人相處時的原初經驗,讓你因為重複的挫折、受傷與焦慮中,缺乏對生活感到自主性的安全感。
三、讓焦慮成為你的天賦
所以我們該怎麼和這些因為人際的情境,而感受到的壓迫與焦慮共處呢?
其實我們的大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不可控,隨著大腦皮質的進化,我們可以進行邏輯上的思考;最近的腦科學發現,言語上的情報(從大腦輸入)會抑制杏仁核的興奮,簡單來說你的仔細思考,可以修正杏仁核帶給你焦慮的反應與感受。以下有幾個方法可以供給同學們參考,如何好好利用人際壓力帶來的焦慮情緒,並且把它轉化為自己的能力與天賦。
(一)找出對方的「優點」
常常可能在餐廳的八卦小聚裡,聽到OOO說XXX的壞話,雖然說人壞話可以紓解壓力,但也有可能會有反效果喔~那會讓你想起原本已經忘記的無關小事,而放大對方的缺點,變得更討厭他們,覺得更不公平、一樣受制…事實上,你所認為的「缺點」,也許正好就是對方的「優點」,例如「明明我自己可以做到,但對方總是在別人面前指示我該怎麼做,囉哩叭嗦的,有夠不尊重人」(缺點),其實是「他很關心我,也不想要讓我有失敗的感覺」(優點),列的更多點,或許會對原本很讓人討厭的情境改觀。
(二)課題分離
假使我們今天的角色是身為老師的話,我們都會知道「寫功課」是孩子的課題而不是我們的,沒寫功課會被罵,困擾的是孩子自己。
今天假使遇到的主管、長輩或其他人,你心裡可能多少知道,他們故意在別人面前對我們頤指氣使、指使我們而不尊重我們的想法,是為了展現權力,他的課題可能就是越需要建立表面的權力感,來讓他自己感受到尊重、被愛的感覺,所以那是他的課題,不是你的。如果可以確實做到這樣的課題分離,說不定會減輕很多你覺得受限的感覺。
(三)人格面具與真心話
這可能也是提出問題的同學們最常使用的方式之一,當下真的很不自在,但只能先讓自己咬著牙撐過去,內心感覺有很多真心話想說,但用一個面具就可以隱藏著很多真實的感受、情緒,當我們覺察到這一點,先對要戴上面具的自己說聲辛苦了,面對不得不的情境,讓自己扮演一個理想的角色,當能夠體恤這樣面向的自己,或許能減輕不少受限的感覺,反而更感激自己發展出這麼棒的生存策略。
另外,真心話並不等於「情緒感受」;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不想要忍氣吞聲,我要向對方說出我不舒服的感覺。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情緒感受很重要沒錯,但你說的是真心話呢?還是你的情緒反應?例如:「你可不可以幫我一個忙,先閉上你的嘴。」這句話是情緒,而不是真心話,真心話通常會包裹一層情緒的外衣,如果這樣一起說出口,很容易就會造成更不可挽回的人際困擾,先了解到自己的真心話和情緒的差別,並練習把真心話冷靜地表達出來就好,情緒則是我們另外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所調節的,留意自己的情緒性發言,或許就能減輕在人際中的罪惡與受限制的感受。
最後,想和來信的同學或是有類似困擾感到受限的同學們說聲辛苦了,現實總是提醒我們生活是不盡理想、處處受到限制的,但也因為這些不完美的限制,我們才得以在其中追求屬於自己的完整;紙張雖然規格的限制,但以具有生命力、自我掌控感的筆觸,你也可以創作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
參考資料
陸思如(2023)。親密關係中的權力鬥爭。陸思如諮商心理師-在關係中與自己溫柔相遇。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25633963372805&set=a.166542395948629
樺澤紫苑(2022)。零壓力終極大全:疫情時代必讀!精神科名醫親授,消除人生所有「煩惱、擔心、疲憊」的清單大全。台北:春天出版。譯者:賴郁婷。
克羅伊.卡邁可(2023)。緊張也是你的天賦:運用九大技巧駕馭焦慮,將逆境轉化為順境。台北:橡實文化。譯者:王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莊裕民 駐地實習諮商心理師
學歷: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專長:自我探索、情緒與壓力、人際關係、生涯探索、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