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0學年度第十四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廖建能教授   

第十四屆傑出導師獎得獎教授 : 工學院 材料系  廖建能教授      

                        採訪與撰稿者: 清大 材料系25級 王歆瑜同學

一位傾聽並信任學生的導師

    雖然是本系的學生,但之前並未和廖教授見過面。與教授相約訪談的那天,我帶著緊張的心情,來到教授的辦公室。我小心翼翼地敲了敲門,而廖教授則熱情的招呼著我。剛坐下的我仍難掩緊張的情緒,但在與教授的對談中,感受到教授滿滿的溫暖與熱情,心中也逐漸放鬆。

時代不同,學習方式也有不同

    「我曾和學生分享我大學的生活,不是上課就是讀書,頂多睡覺前彈彈吉他,打個撲克牌,學生竟覺得我好陽光。」廖教授笑著說起自己在大學求學的經歷。廖老師談到,每個時代背景的學生,思維都有不同之處。在他讀大學的時候,大學生的比例相對較低,學校的教學更加強調學以致用,也因此學生的學習較具有目的性。由於當時電腦尚未普及,休閒娛樂與現在相比,可說是相當的少,學生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習上。當時的學生會花很多的時間在圖書館鑽研資料,學習那些老師上課沒教的知識。

    現在的學生,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得到資訊與知識。相較起高中較為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大學生必須面對各式各樣的資訊來源,而不再是仰賴老師的學習模式。當面對大量的訊息時,學生需要去選擇與判斷所需的資訊。廖教授認為,真正的理解並非把網路上的資訊背下來,而是能夠用自己的方式來論述事情,讓知識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老師在課堂中,要求學生去陳述與表達,而非只是給出問題的答案,雖然學生一開始大多難以適應這樣的學習模式,但廖老師認為,這樣的論述能力,是未來研究及工作上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才能讓學生真正吸收知識。廖教授也建議學生,在面對課業與生活等各式問題時,不要先去想標準答案是什麼,而是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本質,學習去表達對於問題的看法。

對未來的願景與想法

    廖教授常問學生:「你覺得你十年後會成為怎麼樣的人?」而學生在聽到這個問題時,常會顯得有些不知所措。老師提到現在的環境與成長背景對於年輕人相對不友善,相較過去,多數人認為讀書能夠改變自身的環境,現在的學生認為努力很難得到收穫,也因此現在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對於未來並沒有太大的願景與期望,更有部分學生選擇躺平,放棄追求,也造就了躺平族一詞。

    廖老師認為,一個人的成就,並不是一定要賺很多的錢,成為一個很有名氣的人,或是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而是對於自己的生活感到肯定與快樂,這份快樂或許來自工作,也可能是來自家庭。老師鼓勵學生可以試著去想想未來的十年,自己期待成為怎麼樣的一個人,希望達成什麼目標,嘗試去規劃自己的長遠目標,而非只局限於兩三年的短程規劃。

導師的職責

    「耐心與包容是導師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點。」廖老師認為不只是學生,每個人都不會在最開始對話時,就完全敞開心房,說出自己內心中的想法。因此在和導生溝通時,廖教授選擇多點耐心去聆聽學生的想法,慢慢地與學生交流,不強迫學生說出想法,等到學生放下警戒心時,再與學生對話。

    廖老師說年輕時,他常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提供學生意見,但在這幾年,他逐漸改變自己在對話中的角色。不以一個導師或老師的角度來和學生相處,而是以一個陪伴者的心態來與學生對話。教授也在過程中發現到大部分來找他的學生並非真的想得到一個解決方法,而是希望能夠有宣洩的對象,發洩心中的負面情緒。

    在面對較不極端的個案時,廖老師選擇信任學生,並相信他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耐心地聆聽學生講的話,學生也會更加願意敞開心房與老師對話交流。老師表示學生所說出的話只是一部分,因此不應該直接憑藉短短的對話提供學生一個答案。老師表示在面對問題時,我們常會覺得問題很困難,如同一道高牆矗立於眼前,但或許換個角度,便會看見另一條通道。因此在對話中,老師不會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提供學生一些機會,換個角度來思考問題。讓學生更有機會透過自己的能力來解決面對的困難與挫折。

工作還是興趣?

    當我問起廖教授是否有印象較為深刻的導生時,教授說起一位工學院學士班的同學。這個同學雖然第一專長是材料系,但在老師的觀察中發現,學生對於材料並不擅長,反而在數學的表現相當卓越。好奇之下,老師也向同學問起了他的想法,發現到學生對於數學確實較有興趣,然而,因為同儕及社會的氛圍,而一直在工作與興趣之間擺盪。因此老師持續的與他對話聊天,詢問他是否有轉系的意願。學生在某天寫信跟老師說他因被二一而退學了,在老師與他的交流下,他最後決定嘗試追求自己的夢想與興趣。同年他也考回了清大數學系。

    廖教授認為,為了工作而努力和為了興趣而奮鬥時,心態上會有很大的差異。一個人在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時,才能用更好的心態來面對,也會更加努力去完成目標。

努力與堅持

    另一位令教授印象深刻的同學,是一個堅持自己目標的學生。這個同學雖然在材料系的成績不盡理想,時常在被當與補修之間擺盪,然而他始終堅持自己所選擇的這條路。因為成績不好,他選擇申請國外的研究所。第一年申請時,所有志願都槓龜,但他依然沒有放棄。在這空白的一年裡,他選擇用專題研究、各式競賽充實自我。隔年遇到了疫情,國外大學面臨國際學生的招生困難,反倒給了他一個很好的機會。研究所畢業後,他也成功得到工作機會,而如今他更決定繼續回學校攻讀博士。

    廖老師常用這個例子來鼓勵其他在課業上遇到挫折的學生、以及對未來不確定的同學,即使是故事中資質並不是很好的學生,透過不斷的努力與嘗試都能夠成功達成自己的目標,更何況是資質還不錯的學生。

每個學生的需求都不同

    訪談的最後,廖老師也提到對於導師制度的看法。廖教授習慣透過每學期學生來要導師密碼時,了解每位同學。雖然沒辦法很快地記起每個同學的名字,教授仍然關心著每位導生。老師認為,同學間的感情或是實驗室的氣氛都會嚴重地影響著學生。很多時候當實驗室的氣氛良好時,同學便會願意主動說出自己所需。事實上,每個學生的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輔導並不只侷限一對一的對談,更是生活中的聊天與對話。

結語

    訪談的這天,我充分的感受到廖教授的溫暖與對學生的熱情。雖然老師的輔導方式不是傳統的給予意見,但他就像是學生的朋友般,用同等的高度來和我們對話,並深信著學生的能力。正是這份態度讓學生能夠不斷的茁壯成長,達成真正的成就。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