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09學年度第十三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鄭志豪教授

109學年度第十三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

           理學院 數學系鄭志豪教授

                                   訪談者:清大中文系22級簡愷瑢同學

與鄭教授相約訪談的那一天,身為人社院學生的我首次走進綜三館,我懷抱著既緊張又期待的心情,找到走廊盡頭掛著鄭教授姓名的辦公室大門。教授的聲音透過門扉傳來,我小心翼翼地推開這扇門,溫暖的光線流瀉而出,我看見鄭教授──身穿羽球運動服的教授笑容親切地招呼我趕緊坐下。辦公室內呈設簡潔、大方,沒有雜置的紙堆等等,牆邊倚靠著教授的公路車。與鄭教授相見的第一眼,我便對這位數學系教授掀起濃濃的好奇心──

 

「你可能很難想像我都做過什麼樣的打工?像是扛香蕉」

 鄭志豪教授來自馬來西亞,在隔壁的國立交通大學(時稱)就讀三年即得到學士學位,畢業之後前往美國攻讀博士,最後來到清大任教。

    在馬來西亞長大的鄭教授,在成長過程中時常需要打工賺取學雜費,「像是擺地攤啊、去香蕉園幫人家扛香蕉啊!你可能很難想像我都做過一些什麼樣的奇怪打工。」不僅如此,鄭教授到台灣時也申請助學金、貸學金等等,一切都準備好了才能夠過來讀書。因此,他也特別關懷來台灣上學的同學們,感同身受地提供心靈上的指引,以及各項申請的協助。鄭教授更提到他剛來到台灣時,沒有離開家鄉的惴惴不安,而是對於未來的一切感到無比興奮,並且抓住獨立成長的機會認真發展。

「只有讀數學可以讓我廢寢忘食v.s我一直在籌畫十年後的科幻小說要怎麼寫」

    談到如何在求學過程中發覺自己對數學領域的喜好,鄭教授回想自己讀書模式就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多花一點時間,沒興趣的則是大概維持還可以的成績。但是在這整個過程中,就只有讀數學這件事情最能讓他廢寢忘食,所以他從大概國二時就「感受到自己就只能做數學家」。

    雖然鄭教授很早便確立志向,但是他在高中時卻擔任寫作學會「華文學會」的主席,對於寫作活動、文藝獎、文學營懷抱熱誠。喜歡文學的鄭教授投身此領域的同時,也漸漸發覺自己喜歡的是閱讀、創作文本,而自己本身的理性思維還是驅使他向數學領域靠攏,所以文學也就成為生命中的一隅念想。

    在鄭教授就讀於交大應用數學系時亦拾起與文學的緣分,擔任「交青社」的社長,可惜交青社在交大未能存至今日。談至此,他也透露自己在籌畫退休後要來寫一本科幻小說,近年正在累積素材、構思(大家請拭目以待!)。

「你可能上了大學會發現你不是最優秀的那個學生了,你會突然感到很茫然」

    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大家的生活逐漸為Facebook、IG社群軟體佔據,更有電腦遊戲、手機遊戲等等,鄭教授認為學生們容易因為這些科技而分心。尤其是如果大一生好不容易擺脫升學制度,而放任自己沉溺其中,就有可能在學業上打馬虎眼,升上大二之後「完全進入數學的世界,像是大魔王高微、代數」就會非常痛苦。

    鄭教授談到大學匯聚各方優秀的同學,大家可能會在大學裡逐漸感受到自己相對來說成績不是那麼突出、甚至會第一次考試不及格,對自己的努力也好、能力也好,產生茫然無助之感。「這就是現實嘛!」在大學裡,你會遇到會玩社團、善於人際交際、又會讀書的同儕,你是否要將其視為追趕的目標、或者一味否定自己呢?鄭教授這時候就會輔導對生命感到無所適從的同學──「人生的選擇有很多種,你可以開始找你的專長,你不需要跟別人都一樣」像是數學系畢業生可能在學時延畢,但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道路,現在也都過著自己喜歡的人生。「你現在搞不好也還不是很清楚自己之後要走的路,不知道以後會遇到誰呀!搞不好遇到一個貴人,就把你領到一個很好的方向去了。」如果你正站在人生的十字道路上,不妨停下腳步,深呼吸之後再出發。一切,都有可能!

「在大學時,學會怎麼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鄭教授對於學生的期許,第一個就是「不要花那麼多時間打電動」,因為有許多學生沉迷電動而無法顧及課業,到了雙二一時才會懊悔不已。此外,在大學裡,學術訓練會教學生一些很抽象的思考方式,亦可視為一種「內功」,以數學系來說,掌握其「內功」與魔鬼式鍛鍊、便能夠往機械、資工、電機、財經等等發展。

    在鄭教授的觀察中,不少清大學生未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又有不是那麼積極投入學習的心態。「像戴資穎跟我們打球,她隨便打,用左手打都會贏;但當她的對手是陳雨菲的話,她就是要調整她的步伐──必須要調整起來,你才有辦法去面對最厲害的人嘛!」鄭教授希望藉著這個例子,讓正在學習「大魔王」高等微積分之類課程的同學們,能夠正視自己遇到的課題,並且調適自己的心態與讀書方式。同時,不要害怕打破自己過往的讀書模式,勇於找到適合自己的努力方式,他認為這是大學生們需要學習的事情。

「課業、金錢、感情問題如同莫比烏斯環──輔導的需求出現」

    鄭教授認為授輔導和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同學需要輔導的原因往往是課業上遇到困難,隨之產生很多問題、心情也不好。對於學生而言,金錢方面的解決之道其中一種為獎學金,但是課業問題與金錢問題時常一併出現。因此,他認為同學們第一個要先克服的是:進入清大後的學習心態,並擁有好的心態、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在這段過程中,諮商中心、導師便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輔導同學的過程中,鄭教授會分享自身的經歷,站在與同學同樣的高度對話,並且藉著導聚、打羽毛球等方式,從同學之間大概了解一下其他同學的情況,想辦法多接觸到每位同學。他謙言自己不是專業人士,大致便是以日常的態度去關懷同學們、參與諮商中心的研討會,評估同學是否需要轉介諮商中心等等。

    鄭教授提到導師工作是「隨機分配同學」,如果換成以「學生自己去選擇導師」是否會是一種更能貼近學生需求的方式呢?導師與學生的個性不盡然合拍,頻率不同的話就不一定能夠完全發揮導師的作用。換言之,學生選擇喜歡的教授作為導師,會更願意和導師對話,也就會有更好的成效。然而,這個方式的公平性也會打上一個問號:有些教授願意付出較多時間與學生溝通,有些教授則更將注意力放於研究之上。儘管如此,這個導師分配的構想也足以見得鄭教授對於這份工作的用心觀察,或許未來學校也能規劃出使得教授們、學生們都能樂於其中的導生分配模式。

    歷來畢業生回到母校的緣由,往往是在校時受到系上的照顧,以及對於教授們的想念。因此,鄭教授認為學校應該要更加注重與關心導師模式是否發揮完全,多多留心與學生之間的情感連結,而非金錢、物質上的社會性需求。

    訪談過程中,鄭教授提到幾段印象深刻的輔導經驗,像是為了不被雙二一而在辦公室下跪磕頭到撞出血來的同學、認為自己在清大格格不入並技術性延畢的僑生同學、以及始終拿不到清大數學學士的同學……。這些乍聽之下似乎無解的疑難,在鄭教授娓娓道來中,也都各自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途。

    「通常很奇怪的是他們在數學系可能表現不太好,但在其他系所可以準時畢業,成績好像也沒有特別差──我想可能他們本身的思考方式並不適合數學系的這種思考方式。」鄭教授很鼓勵這類的同學轉系、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他特別強調「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身為師者必須觀察到學生的長處在何處,鼓勵學生往那個方向走。

「以人為本,我希望和學生相互尊重」

    當訪談進入尾聲時,鄭教授提到自己大學時認為最有趣的事,便是:「在上課時指出老師哪裡寫錯,不然一般上課會上到睡著,當看著老師很緊張地去擦黑板,我就會很開心!」他提到透過指出問題所在,講台上的老師可以得知學生有認真聽講,也能促進師生之間一來一回的靈感碰撞、激出新點子的火花!正是如此,鄭教授將這份主動、熱情延續到研究、教學、輔導學生之上,帶給學生們笑容與親切感,與學生們一同成長。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