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活出「角落人生」的美好—擁抱不完美,當自己生命的主角

在諮商室的角落,經常遇見自我感覺「不」良好的個案。與他們細談以後,發覺其內在往往深受某種完美主義的思維模式所束縛,因為無法達成高標準的自我期許而感覺到焦慮與受苦。

此完美主義的性格,經常會使個人為自己訂定相當高的標準,而且也容易看見自己不夠好與不完美的地方,尤其是將內在的自我價值與外在表現緊密連結在一起時,當預期或實際上表現出一丁點不如理想的情況下,便容易造成自我價值感低落,以及感受到自我感覺不良好的情緒困擾。

比方說,當唸書無法完全唸懂或唸完、報告無法做到心目中的水準、與人說話互動時感覺到不順暢、乃至設定了鬧鐘卻無法如時起床等,都可能讓他有失控的感覺,且連結到自己不好、很糟糕,因而掉入挫敗、氣惱、甚至自我厭惡與否定的痛苦情緒之中。

而且由於表現不好等於我不好的內在設定,也經常讓他有無法犯錯或表現不理想的心理壓力,無法允許自己表露出脆弱與不完美的一面,甚至會要求自己凡事做到無懈可擊,令別人無話可說的地步,自己才能夠比較放心。

尤其為了提升或維持自我價值感,他們也通常會試圖挑戰更為困難的任務,並且更加努力與自我鞭策,甚至無法允許自己停下來。所以每當閒下來與自己獨處的時候,便往往認定自己缺乏生產力、沒進步、以及浪費生命,從而喚起內在自我感覺不良好的狀態,因而產生莫名的焦慮與心慌感。

事實上要做到完美無缺的程度,不只在執行的過程倍感壓力,而且也相當耗費心理能量,因此付出的代價便是容易感覺倦怠。而且由於內在設定的難度過高,所以也容易造成逃避與拖延的副作用,無論是拖延要做的事情,或是從人際互動之中逃離。

自省原本是進步的原動力,然而若把個人的不足與犯錯,當成是自我否定的證明,便容易使人深陷受苦的情緒,使得內省的助力,變質為妨礙進步的阻力。因此,為了使自己保有平靜的心情與進步的動力,便得轉變自我內在設定的觀點。

◎ 運用成長心態,肯定自己的進步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指出人在詮釋自己與這世界時,會採取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與觀點。

採取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的人,會想方設法證明自己的能力與才智,認為追逐成功才能代表自己的能力與聰慧。然而當犯錯或遭遇挫折時,便意味自己不聰明且沒能力。因此定型心態經常使一個人害怕犯錯與失敗,擔心被評價,對自己的表現結果患得患失,更容易放棄與逃避困難,也比較容易受負面情緒所苦惱。

相反的,抱持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人,則比較能夠運用加法的原則,透過不斷地努力,去學習與累積自己的能力跟經驗,會把眼界聚焦在自己的進步與成長,因此也比較願意接受新的挑戰。即便遇到困難與挫折,也比較不會連結到自己的能力不好,而不致威脅到自我價值而感到強烈的痛苦。

好在心態是可以透過自我練習而轉變的,與其不斷關注自己所缺乏與不足之處導致自我挫敗感,倒不如有意識地提醒自己運用成長心態,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盡其所能去看見與欣賞自己所擁有、進展、以及變得更好的地方,最好還能記錄下來,練習以累加的方式來自我肯定,才能使自己更保有繼續進步與成長的原動力。

◎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學習自我照顧與關愛

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我們都是不完美的平凡人,會有疲憊的時候、會受到誘惑、會不小心犯錯、也會有情緒敏感與脆弱的時候,瞭解自己的特質與需求,不再跟自己的不完美對抗,適時地坦誠且允許自己的不足與脆弱,方能夠使自己重新獲得力量,在遇到阻礙的路上持續前行。

曾有個案與我分享自己從小深受「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所影響,認為人必須無時無刻不停歇地努力邁進,否則就像會故事裡的兔子一樣,從原本遙遙領先的優勢,最後竟落敗給緩步前行的烏龜。

所以他發覺自己無論在什麼場合,不管是上課學習、人際相處、甚至個人獨處時,都會要求自己片刻不得鬆懈地持續精進。因此一旦糟遇挫折與阻礙,或是無事獨處的時候,便時常免不了自我懷疑與苛責,認為自己無用、耍廢、是魯蛇,並且產生自我厭棄的心情,反而令自己更加無力。

讓自己不停硬ㄍㄧㄥ結果終究免不了斷裂,適度的柔軟與彈性,反而才能使你更加有力量。抗拒自己本然的模樣,就如同在流沙裡掙扎一樣,只會讓自己更快速地往下沉陷。

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與限制,好好照顧與關愛自己的需求,疲倦時允許自己適當地停下來休息,難過時允許自己悲傷與流淚,壓力大時知道如何讓自己適度地放鬆與抒壓,脆弱無力時可以允許自己暫時停留在那個狀態裡,還有當不小心犯錯時也能夠饒過自己與善待自己。

無論好壞與優劣與否,理解與接納全部的自己,就是一種自我關愛的表現,如此方能為自己注入更多的活力,也才更能夠活出真實的自己。

◎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

前陣子聽C學生聊起時下風靡的角落生物,她告訴我是從日本流行而來的新寵兒,另一譯名叫角落小夥伴。

深入瞭解後,發現角落生物原來是一群模樣既特別又可愛的小角色,例如,怕冷又怕生的北極熊、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企鵝的綠色企鵝、吃剩被丟棄的炸豬排邊邊、膽小又敏感的貓咪…等。

每隻角落生物都有它與眾不同之處,擁有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而且它們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無論去餐館或咖啡店,坐公車或捷運,總是喜愛待坐在邊邊角角的位置,而且只要窩在一隅角落,心裡就會有一股安心與平靜的感覺。

起初我並不明白角落生物的吸引力究竟為何,而且它們還得面對著別人可能的不理解與懷疑的態度,像是北極熊怎麼會怕冷?哪有企鵝是綠色的?蛤?比土司邊還更不起眼的油膩炸豬排邊!還有為什麼總是那樣畏縮與無膽呢?

然而與C聊過之後,我才逐漸發覺這群小角色討喜的角落魅力。

每隻角落生物都是很獨特的存在,雖說都不完美、有所缺陷、甚至可能面對別人或自我的懷疑,但他們卻都是真實地存在著。畢竟完美或許令人羨慕,但卻不真實。能夠真實地做自己,接納自己有所不足與不完美,需要時還能彼此待在角落取暖,讓彼此知道自己並不孤單,C說:「那感覺是不是很療癒呢!」

休士頓大學社工研究院教授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在《不完美的禮物:放下應該的你,擁抱真實的自己》書中疾呼:「活著,快樂比完美更重要。」確實是相當深刻的提醒。

相信自己,你是自己生命的主角,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無論努力邁前也好,放鬆耍廢也罷,不管堅強也好,脆弱也罷,如實地接受自己原本的樣貌,由衷欣賞自己的姿態,不用完美,也可以很美。

---

作者介紹:李嘉修

  • 台大資訊管理系學士,台大心理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碩士,臨床心理師證照專技高考榜首。
  • 曾任職於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身心科╱精神科、彰化師範大學諮輔中心、交通大學諮商中心、澎湖縣特教資源中心、新竹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常務監事、及新竹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 目前為半個行動臨床心理師,任職於培靈關西醫院、杜華心理諮商所、清華大學諮商中心、新竹市生命線員工協助服務中心、新竹縣市特教專業團隊。
  • 興趣志向在於陪伴心情微恙的靈魂,共同走在療癒的道路上,爬梳著那些聊療的故事。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