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我就是沒辦法不在乎

旭澄說他根本無法跟別人相處,他低著頭臉上充滿憂慮的神情。

他提到在與同學互動時,總是感到彆扭,說話也不是,不說話也不是,有時候好像連手要擺在哪裡都成了問題。幾天前在一個無法推拒的社團同學聚會場合,他因為感受到討論的議題有些嚴肅,因此說了一個玩笑話,沒想到大家繼續討論原來的話題,他說感覺自己被當「塑膠」了,之後根本無心再聽同學們討論些什麼,只感覺到手心不停出汗,臉熱燙燙的丟臉滋味。

與熟悉的朋友相處時,他說狀況會好一些,然而他發覺自己似乎總期待每次相聚的氣氛都是歡樂的。因此他格外愛說笑話或打哈哈,一旦只要有人不愉快了,氣氛不對勁了,他時常不自覺地連結是自己造成的,彷彿需要為別人的不快樂負責一樣,而且在聚會結束之後經常感到悶悶不樂。

旭澄說有一天他鼓起勇氣找了室友聊聊自己與人相處的「問題」,雖然他知道室友是好意,但是當室友告訴他:「不要想那麼多,不用太在乎別人的反應。」旭澄心裡卻感到十分失落,他滿臉無奈地說:「我就是沒辦法不在乎啊!」

我與旭澄的心理諮商談了幾次,他發覺他為自己的人際形象訂定了頗高的標準,包括對人要親切和善、能夠謹言慎行、要為別人著想和關心別人、而且必須是歡樂與和諧的互動氣氛。

當然這些期待不見得有何不妥,只不過當用過於嚴苛與完美的標準看待自己的表現,以及把屬於他人的責任承攬在自己身上時,就容易使得自己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因過大的壓力而感到極為不自在,甚至會有動輒得咎,怎樣做都不對的感覺。

旭澄意識到內心深處渴望自己被視為「好人」的理想形象,而且能夠營造和諧的人際氣氛,則代表自己「夠好」,因此不允許自己在互動過程犯錯,深怕自己說錯話或表現不好而導致他人不開心。

然而許多時候,不順暢甚至有所衝突的人際經驗,壓根不是他所能夠控制的,當有人不悅,或沒有給予他相對等的回應時,他便容易感到頗大的情緒壓力,下意識認為是自己不好所致。

要改善如此令自己情緒受苦的人際經驗,勢必得先理解和調適自己的內在感受和想法,以及更合理地看待自己所處的人際情境。

 合理地看待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理解或許是成長經驗中未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抑或內在高敏感的特質使然,使得自己在人際場合之中,容易感受到自己不足與不好的低自尊感。低自尊與高標準經常是互補關係,正因為自尊心低落,所以才需要不斷要求自己表現更優秀與完美。

檢視內在對自我的評價,包括認為「自己不努力或表現不佳,別人就不喜歡我」、「沒有多為別人付出,便感覺自己不對」、「沒有人回應我,代表我沒存在價值」、「拒絕別人的話,別人會不喜歡我」、「與人互動沒有達到順暢與完美的標準,便以為自己很糟、很無用」等。

打破這些慣性的思維,提醒自己這是心境感受使然,而非實際的狀況有多糟。降低一點內在標準,告訴自己不用完美也會有人喜歡自己,不再用嚴苛的想像中他人的眼光看自己,才能享受更為輕鬆的人際關係。

 

理解自己與做自己,待在角落也會很美好

許多人認為好的或正確的人際關係,必須要表現得很外向,可以認識許多人,要跟很多人都可以相處得來,甚至不能允許自己一個人獨處。然而更為重要的是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需求,以及選擇適合自己的人際關係型態。畢竟人際互動的過程,經常需要付出相當的努力與耗費心理能量。

有些人害怕孤獨,來自於對於孤獨存在許多負面的認知,比方說,是因為我人緣不好、我很糟、我沒有價值等非理性的念頭所束縛。然而事情本無好壞,只是想法使然。所以美學大師蔣勳便曾說過:「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做自己且尊重自己的身心狀態,才不致過於勉強與耗損內在能量,畢竟人在不情願的情況下互動,可能會投射出是對方逼我的想像,或衍生出對於對方更高的期待,使得在後續互動過程中更容易心生不滿的情緒,導致對於原本想維繫好關係的願望反倒適得其反。

所以覺察與理解自己的狀態相當重要,對於超過自己身心能量負荷的人際邀約與互動,需要適當地拒絕與設限。

比方說,朋友找你幫忙或邀約某事時,你得先評估自己的狀態,當發覺自己也有很多事情要忙,或是根本無力再負荷時,你得坦然地告訴對方,比方說,你只能夠在週末給他一個小時的時間,或者溫和且堅定地拒絕對方:「抱歉,我很願意幫你,但是我最近實在忙不過來了。」

下定決心更做自己,珍視自己的需求與獨特性,想與人互動時便自在與人互動,需要自己一個人時,也能好好與自己相處。

如同時下流行的「角落生物」般,他們都有各自的限制與不完美,卻不過於苛求自己與討好他人。需要的時候可以溫柔地對待自己,允許自己好好待在角落充電與照顧自己,才能讓自己擁有更充沛的生命動能,活出更富有品質的內在與人際生活。

---

作者介紹:李嘉修

  • 台大資訊管理系學士,台大心理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碩士,臨床心理師證照專技高考榜首。
  • 曾任職於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身心科╱精神科、彰化師範大學諮輔中心、交通大學諮商中心、澎湖縣特教資源中心、新竹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常務監事、及新竹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 目前為半個行動臨床心理師,任職於培靈關西醫院、杜華心理諮商所、清華大學諮商中心、新竹市生命線員工協助服務中心、新竹縣市特教專業團隊。
  • 興趣志向在於陪伴心情微恙的靈魂,共同走在療癒的道路上,爬梳著那些聊療的故事。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