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談關係裡的「情緒勒索」

文:全職實習心理師/林郁舒

爸媽說:「沒關係,你就去啊!反正你已經長大了,我也管不動你了!居然生了你這個這麼不孝順的女兒。」

伴侶說:「沒關係,我一個人就好,你真的不用擔心,你可以跟朋友出去玩,你真的不用擔心。」

老闆說:「虧我如此器重你,你居然不願意幫忙,你不做沒關係,一堆人排隊要做。」

你對於這樣的對話是否感到熟悉?你是否總在關係中感到辛苦卻又無法逃開?在感情中、家庭裡、工作時你有沒有曾經有「明明不想做,卻被逼得必須做」的感受?其實這些感受也就是Susan Forward2000)提出的「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一、什麼是情緒勒索?

勒索者:「你無法為自己的負向情緒負責,而以威脅利誘的方式企圖掌控對方,迫使他順從你,達到你的目的。」

被勒索者:「你的情緒界線不清楚,以致於他提出要求時,你總是無法拒絕。」

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2000)提出了情緒勒索的概念。簡單來說,情緒勒索是指當勒索者無法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時,就會以「威脅/利誘/恐懼/罪惡」的手法控制另一方,迫使對方順從,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往往,情緒勒索是一種控制,只會讓彼此的關係崩壞,因為當被勒索的一方一再處於屈服與退讓時,被勒索者並非心甘情願順從對方,通常是因為懼怕,而非因為愛、親密與信任;也因此,情緒勒索就像一來一往的拉鋸戰,拉鋸後的結果往往造成兩敗俱傷。

勒索者的角度來看:當想要的東西沒有辦法到手,就會開始焦慮和擔心,接著把這個想法投射在被勒索者身上,開始把自己的期待強加在被勒索者,讓被勒索者產生罪惡感、自責等負向情緒,藉此完成自己的目的。

情緒勒索者的行為,常會造成混沌不清的迷霧,因為他常會讓被勒索者感到恐懼、義務及罪惡感。情緒勒索者會為「施與受」訂定新的界限,他們常常強調自己的犧牲以及被勒索者應負的責任,所有愛和心甘情願都被「義務」和「應該」所取代。身陷於這些感覺的被勒索者,常會摸不著頭緒,找不到出路。

那麼,怎樣的人容易成為被勒索者呢?他們通常是:習慣當個好人的人、習慣懷疑自己的人、太在乎別人感受的人、很在乎他人肯定的人,另外,「太孝順的人」,也很容易成為被勒索者,而這些人的共同特質,是「自我價值感低落」。

因而,從被勒索者的角度來看:因為害怕關係結束、害怕被討厭、總覺得自己要做點什麼才不會被丟掉,所以以別人的需要為第一,把自己壓得越來越小甚至沒有自己,且對於擁有的一切患得患失。

二、情緒勒索的攻守拉鋸戰過程

再舉一個例子,讓我們更清楚看到情緒勒索的攻防拉鋸過程。

時序邁入研究所入學考試的最後倒數,小華也開始進入最後的準備期,一個對小華非常重要的老師卻在此時要小華再接一個實驗計畫,老師走過來拍拍小華說道:「準備考試很辛苦吧?」下一句接著說:「應該不忙吧?我得再接一個計畫案,想請你在這段時間內幫忙整理一下資料,不會很累,交給你我才比較放心」。

當小華小鼓起勇氣想開口拒絕,一向和善的老師說道:「我是看重你,想說你這個學生很有潛能…」,小華瞬間洩了氣,原本準備說出來的「不行,我正要全力準備自己的考試」卡在喉嚨裡,說都說不出口。

小華日以繼夜幫老師忙碌這個計畫案,後來在考試上也沒辦法發揮自己應有的實力,心情沈重、厭惡自己,搞不懂自己的人生、自己要的是什麼…

小華沒有問題,小華只是卡在情緒勒索的循環拉鋸戰裡…

通常情緒勒索的攻守拉鋸戰可以拆解成六個步驟,讓勒索者與被勒索者形成某種的循環狀態。

(一)步驟一:要求(demand)

情緒勒索者通常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管對方處境與感受,而一味要求對方配合,或是讓步以達成自己的目的。

以上述為例,要求是指:「應該不忙吧?我得再接一個計畫案,想請你在這段時間內幫忙整理一下資料,不會很累,交給你我才比較放心」;以親密關係為例,通常要求的對話是:「你知道我有多愛你,我知道你任何事都會陪我的,每天都陪我吃晚餐好不好?」

    (二)抵抗(resistance)

有時被勒索者內心會因受到勒索而產生不舒服的感受,為保有自己的空間與想法,剛開始往往會加以抵抗。

以上述為例,小華說不出來的抗拒對話是:「不行,我正要全力準備自己的考試」;而以親密關係為例,是:「我很愛你,但是我真的無法每天陪你吃晚餐,我有一些事情必須做。」

    (三)施壓(pressure)

情緒勒索者因為被勒索者出現的抵抗行為而感到自己在關係中受到壓力,反而出現「反抵抗」。此時情緒勒索者會強調自己在關係中的付出與犧牲,並設法在關係中製造出壓力源。

上述例子裡,老師採取的是施壓的對話:「我是看重你,想說你這個學生很有潛能…」;在親密關係中的施壓對話會是:「我這麼愛你,你卻連晚餐都不肯陪我,好啊!你就去做你的事情啊!隨便你啊!」

    (四)威脅(threat)

除了施以被勒索者壓力,勒索者也會說出威脅的話,讓被勒索者內心惶惶不安。像是以「曖昧說辭」、「切斷關係」等威脅恐嚇的話語,使得被勒索者籠罩在恐懼與害怕的情境。

在上述的例子,老師雖然並未使用威脅的對話,但可以讓被勒索者上鉤的威脅對話是:「如果你不接這個計畫,那我以後就找別人做!」;而在親密關係中的對話會是:「好啊,那我也不想吃飯了!你不陪我吃飯我也不想吃了。我們乾脆分手算了!」

    (五)順從(compliance)

被勒索者為了不破壞彼此的關係、減輕自己的罪惡感或是避免更糟的後果,於是改變初衷犧牲了自己的原則或權益。被勒索者通常會採取「順從」或是「讓步」的方式,來表示自己對這份關係的需要與重視。

上述例子,小華因為擔心自己在老師面前持續保留好的印象,就順從了老師的要求,答應接下計畫案,但同時也為自己的考試付上代價,懊悔不已;而在親密關係的順從對話可能是:「你不要這樣,我每天陪你吃飯就是了。」

    (六)一再重演(repetition)

勒索者食髓知味,會繼續運用這些手段,而被勒索者因為陷在迷霧中,而任令它一再重演。

三、如何面對被情緒勒索─建立自我的情緒界線

情緒界限是指在我們的情緒上與他人拉開一個距離,找出不能被他人侵犯的「範圍」。這個範圍是我們所擁有的真實情緒感受,是與他人有所區別且不會輕易受到他人影響的。

沒有情緒界線我們很容易把他人的情緒當成自己的情緒,或是被他人的情緒所影響,情緒勒索也是建立在模糊不清甚至毫無情緒界線之上。

當你建立了自己的情緒界限,其實也就是代表:我們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我為我的情緒負責,不為他人的情緒負責」,因而能夠自然跳脫情緒勒索的迷霧之中。

剛開始要建立情緒界線並不容易,但可以參考幾項問題來做個練習,問問自己(周慕姿,2017)。

  • 現在我身邊讓我感覺到有壓力,甚至覺得窒息的關係,是哪一段關係?
  • 他會怎麼要求我,會說出怎樣的話,或是露出怎樣的表情、動作與行為,讓我感覺到壓力?
  • 如果我不答應他,我想像中擔心最糟的結果是什麼?
  • 實際上,如果我不答應他,會造成的最糟結果是什麼? 

如果你一直以來都被伴侶間、家人互動之間或是職場之中的種種人際關係綁架你的人生,或許你該思考的並不是為什麼自己總是遇到這樣的人,而是你內心有什麼樣的恐懼,讓自己變成一個有委屈,卻不敢說出來的人?

對於自己保持自我覺察,才可能了解自己與接納自己,並進而學習肯定自我與提升自我的價值感,如此,才能拉出一條「情緒界線」,不輕易替他人情緒負責而淪為被勒索者;同時,也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勒索者。 

參考文獻

周慕姿(2017)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台北市,寶瓶文化。

Forward, S., & Frazier, D.2004)。情緒勒索(杜玉蓉譯)‧台北市:智庫(原著出版於2000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