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於拖延?苦於拖延?
文:全職實習心理師/張鈞弼
「每到了期中、期末考週,平常不以為意的凌亂就會突然變得顯眼,你開始想動手整理桌面、打掃房間、將書本分門別類,無論做什麼都好,但就是不想寫報告或唸書,甚至,你會信誓旦旦地認為只要先做完這些”重要”的事情,就會有辦法安定身心,開始面對自己的作業或考試。」
其實,只要是有拖延狀況的人,想必對這樣的情形並不陌生,內心也跟著漾起會心的一笑;除了會心的一笑外,其實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拖延」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你可能會拼死拼活在最後一刻完成任務?又或者稍微超過時間勉強過關?甚至也可能無法如期完成工作。其實,不論上述的結果如何,你或多或少都靠著拖延得到了一些好處,甚至還能交出不錯的成果,換句話說,拖延實際上滿足了你的某些需求,才會被我們神不知鬼不覺的保留了下來,甚至還不一定會帶來負向的結果呢!那麼,我們就來一探究竟,對於拖延有更多的瞭解吧!
一、人之所以拖延
就佛洛伊德所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來看,拖延無疑屬於一種自我防衛機轉,簡言之,它保護個體暫時免於更大的焦慮和壓力,也就是暫時的滿足了我們維持安全、舒適的需求。不過,但當我們長期有意無意地使用這樣的機制,便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暫時性的逃開並不能夠完全解決帶給我們壓力的主因,長期下來,反而對我們的生活、發展和自我效能帶來負向的影響。
了解到拖延作為一種防衛機制後,接下來要帶大家了解拖延行為背後更深層的心理因素,檢視這些因素或許能幫助拖延者正視自己之所以拖延的原因,進而調整、修正自己的心態。
據學者Lenora M. Yuen(2013)之研究,將拖延的心理因素可分為下列四種類型:
害怕失敗 |
此類的拖延者可謂「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他們通常相信「自我價值=自身能力=自身表現」,一旦表現不如預期,便會否定自己的能力及價值。於是乎,拖延可以合理化自己表現不佳,亦即「要不是時間不夠,我也可以做得很好」的心態,免除了面對自己表現不好時,背後連帶懷疑自身能力、價值的巨大壓力。 |
害怕成功 |
此類的拖延者深信成功會伴隨一些他們害怕的事情,可能是在邁向成功的路上,心理預期會做一些見不得人或傷天害理的事,抑或擔心成功後需要擔負起更多的責任或工作等。他們藉由拖延限制了自己的表現,來避免成功,同時避免了成功背後所伴隨的害怕。 |
害怕控制 |
此類的拖延者藉由拖延的方式來擺脫他人的控制、獲得主導權。對他們來說,失去控制權遠比事情做不好來的可怕,他們不想照著他人訂立的規則走、不想按照期限完成工作、想藉由拖延發揮影響力─使事情停擺或報復他人,讓此類的拖延者感覺到自己還是有力量、有價值的。 |
人際上的害怕 |
此類拖延者對人際關係的害怕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害怕親近,另一種是害怕疏離。害怕親近的人藉由拖延造成他人困擾,用以切斷與他人的關係;害怕疏離的人則藉由拖延表現一種需要幫助、無能為力的感覺,用以尋求關懷並維持關係。兩者雖然目的不同,但一樣的是透過拖延來調整人際關係的親疏,將人際關係維持在自認舒服的狀態。 |
歷史上,以拖延著稱的名人不計其數,本文茲舉文藝復興的天才—李奧納多‧達文西為例。達文西最廣為人知的畫作是現今於羅浮宮展出的《蒙娜麗莎》,達文西從接受委託到完成畫作,花費了整整4年的時間,而且完成畫作後,他仍持續修改畫作達16年之久,不難想見,達文西並無法如期交件;不僅僅《蒙娜麗莎》,達文西的其他作品也有嚴重拖延的情形。他在去世前曾提到:「告訴我,我究竟完成了什麼?」,可以想見即便擁有6000餘件手稿和各類鉅作,有完美主義傾向的達文西仍不滿足。換句話說,以達文西的拖延為例,較接近拖延心理因素中的「害怕失敗」類型。
正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改變拖延的表象行為反而是後話,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拖延的心理因素,並藉由持續的洞察、反省、學習,才能達到充分理解與統整。
二、面對拖延,可以做那些嘗試?
1.認識拖延的好處:正因為拖延帶來的好處,與其面對更大的焦慮,選擇拖延反而是更輕鬆的。所以,找出拖延的好處,可以讓我們更瞭解那些深深影響自己的心理因素。
2.從拖延的好處找出背後的心理因素:「害怕失敗」、「害怕成功」、「害怕控制」、「人際害怕」為拖延的四種心理因素,而且並不一定僅有一種因素在運作,嘗試辨認出哪些因素形成阻礙,進而使用拖延的方法作為心理上的防衛及保護。
3.處理心理因素中的焦慮與害怕:針對拖延的心理因素,對不合理的感覺、想法有所洞察,進而調整心理因素的焦慮或害怕。如果需要有人引導或協助,無論是個別或團體諮商,都會是不錯方法。
4.體認長期的拖延習慣亦需要長期的調整:拖延行為的塑造並非一朝一夕,更何況其中不乏好處與壞處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情形,要求自己迅速戒掉拖延其實是相當困難甚至容易帶來挫折的。你不妨在每次拖延行為產生與否時,試著比較與過去拖延狀態的不同,一點一滴累積不拖延的正向經驗。
文走至此,筆者也正經歷著明日截稿的壓力,而夜闌人靜的街道正訴說著拖延是怎麼如影隨形。縱然如此,筆者還是要祝福讀者與自己,都能找到與拖延和諧共處的方式,並以這樣的理解為基底,逐步練習成為不拖延的人!
參考資料
Burka, J. B., & Yuen, L. M. (2013) ‧拖延心理學(洪慧芳譯) ‧台北市:漫遊者(原著出版於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