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壓力」壓垮 正向找生活快樂事
心理諮商過程中,個案經常詢問:「要怎樣才能消除壓力?」或進一步問道:「要如何才能快樂起來?」想當然爾,這並不意外,心理諮商的目標,無非要協助個案避凶與趨吉,除了紓解過大的壓力之外,更要迎向快樂的生活。
以往心理學,多半從研究人類異常的心理起家,亦即依循醫療模式,生病了才看醫生,東西壞了再想辦法修復,重點時常擺在如何挖掘與消除心理障礙,換句話說,即要除去使人「不快樂」的因素。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所發展的正向心理學,便是一反過去心理學的傳統,著重於將治療心理疾患與改善負向情緒的心理學,導向於如何使人過著快樂、幸福、及有意義的人生。
正向心理學對於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意涵之一,便是指出了沒有錯並不等同於對,而沒有不快樂,也不表示能夠快樂的起來。
臨床上與個案工作經驗中,許多不快樂甚至憂鬱的人,常常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甚至,壓根沒思考過這類問題,很多人平時可能除電視與網路外,經常找不到能投入與享受其中的事物。再者,憂鬱症的診斷指標之一,便是對於原有興趣的事物喪失了興緻。
其次,或許受限於家醜不外揚的民情,抑或缺乏找心理師諮詢,及傾露與整理心理困擾的習慣,所以往往前來求助的民眾,多半已然十分不快樂了。是故,關於心理健康,我經常思索如何能防患於未然?
筆者認為能夠投入從事感到有樂趣的事物或活動,是最佳的紓壓處方,同時,亦是快樂的泉源。塞利格曼教授也認為能全神貫注投入某件事,是獲取幸福感的要素之一。簡單來說,即做著自己喜歡、想做的事情,且最好能多過認為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方可享受生活樂趣,而不致累積與充斥責任與壓力。
當一個人全心全意投入於某事物,全然被吸引其中,如,慢跑、閱讀、瑜珈、創作、旅遊、人際交流、或學習新事物等,即便從事長時間下來,感受到的非但不是倦怠,而是充實感、快樂不知時日過。因此,日常能多方涉獵與培養喜好與樂趣的事物,將可有效抵禦壓力與負向情緒的衝擊。
人生在世,壓力與無常乃常態,抗拒不了也無從抗拒。平時養精蓄銳,多養成可讓人投入、樂在其中的活動與資源,便如同一張彈簧墊般,當不免遭逢情緒低潮而陷落時,可有足夠的緩衝,以再度彈躍而起,重拾快樂的人生。
---
作者介紹:李嘉修
台大資訊管理系學士,台大心理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碩士,臨床心理師證照專技高考榜首。
曾任職於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身心科╱精神科、彰化師範大學諮輔中心、交通大學諮商中心、澎湖縣特教資源中心、新竹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常務監事。
目前為半個行動臨床心理師,任職於培靈關西醫院、杜華心理諮商所、清華大學諮商中心、新竹市生命線員工協助服務中心、新竹縣市特教專業團隊、及新竹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興趣志向在於陪伴心情微恙的靈魂,共同走在療癒的道路上,爬梳著那些聊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