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正視心理治療的專業,莫讓劣幣逐良幣

之前報載女子遭「心靈成長課程教師」性侵害的事件,讓人不禁感嘆國內心理治療市場的混亂,筆者忝為心理治療界的一份子,希望藉貴報澄清相關事實。

國內目前跟心理治療相關的職業,嚴格說來只有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其中心理師又分為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兩種,兩者差別在於是否能執行精神病患者的相關治療業務;這三種專職心理治療服務的行業都已有證照制度,可供社會大眾尋求心理治療時的參考。

除此之外,國內目前尚有許多「助人工作者」,其中有宗教協談、義務輔導、以及坊間五花八門的心靈成長課程。由於心理服務的領域甚廣,筆者不敢論斷缺乏證照的助人工作者一定沒有效果,因為其中不乏資深的老師與志工;但因為沒有證照制度的把關,這些機構與人員素質的良莠不齊是不爭的事實。

許多號稱心靈成長、潛能開發、自我激勵等課程,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地開班授課,其中常以外籍老師、密集班、高收費、甚至要求簽保密切結書等為號召。但事實上這樣的課程大都非真正的心理治療學派,而是以某些斷章取義的治療技巧做為課程的內容,且常利用團體的壓力強迫學員改變其行為或想法,很容易造成不當的心理創傷。

另外在本次事件中,受害人表示該教師使用直接身體接觸的方式治療其對異性的恐懼,這樣的概念在心理學上屬於「洪水法」,為治療「恐懼症」時常使用的技巧之一。然而真正受過訓練的心理師都很清楚,「洪水法」在實施前必須考慮到個案本身的意願與專業倫理的規範,而此教師所使用的方法根本嚴重違反這兩項要旨,真正的心理治療絕對不會用類似的方法治療個案。

筆者建議一般社會大眾在尋求心靈成長或心理治療時,能先瞭解該機構的治療師是否具備上述所提到的三種證照,以確定在接受心理服務時能有所保障。另外也呼籲國內相關的學會與公會能加強宣導,讓大家認識心理助人工作的本質,並提供專業機構與人員的網站供民眾查詢。最後還要懇請媒體從業人員,在報導相關新聞時務必仔細求證,並在遣詞用字上能多加注意,以免讓真正的心理治療專業蒙上污名,甚至造成劣幣逐良幣的遺憾。

--------------------------------------------------------------------
作者:張純吉臨床心理師
現任:竹東榮民醫院精神科兼任臨床心理師,臺灣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兼任輔導教師,明基友達集團新人訓特約講師,新竹生命線員工協助方案特約諮商師,鉅微管理顧問公司特約講師,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講師,新竹縣市家暴暨性侵害處遇專業人員,台灣心靈健康資訊協會理事

瀏覽數:
:::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