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心理衛生工作
社區心理衛生
社區心理衛生﹝Community Mental Health﹞的概念源至於這個世紀初,它是結合社會、精神 、心理、預防、公衛、護理等科學,藉由個別或團體方式提供個體、家庭或團體組織相關知 識,以期達到增進社區居民心理健康與加強精神病患的治療與復健。校園是社區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在國民義務教育的制度下,幾乎所有國民的青少年階段都在校園中渡過,校園學生不但同質性高,而且非常有組織性,心理衛生工作較能落實,普及性亦高,校園心理衛生工作若無法做好,更惶論一般社區心理衛生工作,因此校園心理衛生工作之重要性由此可見。
校園心理衛生工作
要落實校園心理衛生工作,必需加強校園內全體師生及行政人員對心理衛生的認知與投入,加上教育當局及學校行政體系的支援與配合,以及充份運用校外社區心理衛生的資源,才有可能達到。校園心理衛生工作的重點在於初期預防、適時反應、就近處理、適當輔導、即刻治療及即早復健。
「初期預防」著重於心理衛生的教育、環境適應能力的強化、社會支持的運用及壓力調適等輔導工作,「適時反應」著重於心理衛生常識的普及、通報管道的暢通及主動發掘問題的熱誠等,「就近處理」著重於主動就近個案、關心與支持、確定問題及即早診斷等,「適當輔導」著重於情緒的支持、問題澄清及專業性的心理輔導;
「即早治療」著重於家庭的連繫與溝通、適當的轉介、即早接受治療及持續的追蹤;
「即早復健」著重於持續的治療、社會功能的復健、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之建立及定期的追蹤與評估。
校園心理衛生工作人員之角色
學校專業輔導人員及訓練人員雖為校園心理衛生工作的主要成員,但其他的同仁及學生皆有責任共同參與,其中學生導師更是靈魂人物。因為導師是與學生接觸的第一線教師,負有生活輔導之角色,當學生出現問題時導師多半最先知道,而學生有問題時也多半會先找導師溝通,導師若能適時給予關心與開導,許多問題那能迎刃而解。導師無法處理時若能適時的轉介,學生也能得到適當的輔導。然而,學生的心理問題或精神問題甚少主動提出或求助,特別是精神病個案,因認知功能的障礙,甚至否認自己有問題,協助此類學生因而相當棘手。另外,當學生出現危機時,例如自殺行為或情緒崩潰,導師較能當機立斷、危機處理及適時反應。這些情形都反應出導師在心理衛生工作中關鍵性的角色,特別在初期預防、適時反應、就近處理等心理衛生工作的重點中更是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
校園的社區心理衛生資源網路
一‧學校環境方面
輔導老師可藉其策劃、設計、參與的功能,影響學校主管對學校環境進行探討,以加強其對於學生心理衛生的積極功效。
二‧輔導老師與校內其他成員的關係
輔導老師應與導師有密切的合作關係,輔導老師平時就與導師時常保持聯繫,建立合作基礎,協助他們解決學生問題,一起努力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由於一般老師不一定接受過專業的心理衛生或輔導訓練,因此在第一線上面對學生問題時,他們偶爾會有不知如何應付的狀況發生,所以輔導老師應直接或間接地幫助這些老師,來解決他們面對的問題,並適時的傳遞心理衛生知識。
三‧家長方面
輔導老師宜利用其專業知識,設計一些生動活潑的活動方案,邀請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這樣除了可以建立學校和家長間的溝通橋樑外,並可協助家長與自己的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優、缺點,幫助他們發揮遣潛力。
四‧社區資源方面
輔導老師可以協助一些以青少年為服務對象的輔導機構(如張老師)瞭解「教育」、「學生之特性」等問題;而這些機構可以協助輔導老師處理問題學生個案。對於可以進行立即危機調適特性的社區輔導機構(如生命線 )可以協助輔導老師處理緊急發生的危機。一般精神醫療機構可協助診斷、治療問題學生個案;輔導老師可以協助這些機構在學校 裡推行心裡衛生政策等。
常見的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約分為十五大類,粗略可分為嚴重精神疾病及輕為精神疾病,前者包括精神分裂病、情感性精神病及器質性精神病,其它則歸於後者,例如精神官能症 (俗稱心理症)、人格違常、環境適應障礙及性疾病等。使用嚴重及輕微來分類似乎不太恰當,因為後者的問題並不一定比前者容易處理,但方便於解釋與說明。依疾病的發生率來看,後者要比前者多的多。若依疾病的發病型態來看,前者多半出現嚴重的行為偏差、思考障礙、語無倫次、情緒異常、甚至怪異的行為舉止等,其儸病的因素多半為神經受損所致。現實感差是其最主要的症狀,因此當學生出現不恰當的舉止時,就要警覺到精神疾病的可能性。當然,輕微精神疾病亦有可能出現不恰當的行為,如官能症及人格違常,但多半病患整體的生活並未嚴重影響,只是部分生活受到干擾。輕微精神疾病的症狀多半為明顯的焦慮情緒。無法自我克制的衝動思考或行為、不良的人際關係、生活適應困難等問題,其罹患的因素多為心理問題所致。嚴重精神病必需立即處理接受治療,才能防止疾病惡化,預後較好。輕微精神病則著重心理治療及輔導,配合藥物的治療與控制,病情才能改善。
結語
校園心理衛生工作在消極面是達到減少問題的發生及適切的處理問題,在積極面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及預防問題的發生。全面性的心理衛生教育是首要課題,進而建立良好的心理衛生服務體系,以協助需要的學生,從生活輔導至疾病診治者有適當的處理及轉介,以避免因錯失時效而延誤輔導或治療的時機。因此,校園的心理衛生工作需要學校所有成員積極的參與,一同努力,以減少學生因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所帶來的傷害。
--------------------------------------------------------------------
摘錄自清華大學導師雙週刊第24期
作者:袁樂民醫師
現任:大千綜合醫院_南勢精神分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