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經師.人師.良師與益友

猶記得26年前初進清華,分配到的導師正是鼎鼎大名的訓導長洪同老師。他待我們若如己出,除了平常的照顧外,最令人不能忘懷的是飯舉,只要一通電話過去,他就知道我們的目的了,尤其是他身邊有一位清廷御廚的李師傅,山珍海味任我們挑。對離鄉背井的遊子,這是再好不過的日子了。到了大三,導師換人了,但我們仍時時去找洪訓導長,雖說主要是為了打牙祭,但那一份情是永遠存在的。那時,學生少,全都住校,老師亦都住校,彼此感情很好。有時我們更鼓起勇氣去打遊擊,到其他組的導師家作客,如已作古的陳光棣家。大學四年,導師生彼此的情誼是我永遠無法忘懷的。

十四年前,回到清華執教,換成自己負擔導師的職責。印象中,前幾年的學生很活潑,我們彼此很熟稔。以前吃太多洪訓導長得,如今我須回饋,因之常與學生餐敘。最好玩的是「插花」者眾,有時一請就是二、三十人,花費頗大,那幾千元的導師費根本不夠用。記得有一次,聽某一位同仁說去 『天天火鍋』 吃較便宜,乃改變地點看會不會省一點,結果學生全部點海鮮類,那一晚搞得我「元氣」盡喪,花費數額殆為導師費的二倍,不過想想也蠻有意思的。

最近幾年來,不知我自己太忙了,還是學生變了,感覺中,導師生間的那一份「情誼」有點怪怪的,到底是什麼,我也說不上來,也許我們彼此並沒有花許多時間去設法了解對方。

以上是我個人的二段經歷,可能正是清華導師制的寫照。二、三十年前,我們曾自傲是最早實施導師制度亦是最落實者。但如今不少人對導師制存疑,認為導師制並無多大的實質意義。在清華,推行導師制是學務處的業務之一,二年多來,我們一直嘗試各種的改善方案,但坦白而言,效果是有限的。導師座談會與會者僅為個位數 ; 導師研習營規劃了數月,但僅有三人報名 ; 而諮商導師的推廣亦無法開展。諸如此類,令我們頗感無奈。但一個制度的存廢,皆有正負兩面的意義,導師制基本上應有存在的價值,只是現今的一些 「 現實」的牽制,無法使清華的導師制有太多自由運作的空間。站在學務處的立場,我們只好面對現實,從另一種也許稍微可行的層面去重新規劃導師制度,俾老師與學生群體各自的那「兩盤散沙」能合一成一盤聚沙。

今午,除了各系主導分配的導師外,我們仍繼續加強諮商導師的推行。另外,我們將規劃諮商導師研習營,鼓勵各系舉辦導師生聯誼活動,及等辦導師生園遊會等大型活動。而今人雀躍的是諮商中心計劃每兩個月出版一期的導師刊物,提供輔導的知能、個案的分析、信箱的解答、與各類有關活動的公告,希望這一份刊物可提供諸位導師在處理輔導導生時的一些幫助與參考。

國家社會所寄望於學校的,是培養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才子,而期許於教師的,則不僅是授業解惑的 「經師」 ,所謂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重視學生品格陶冶的「人師」 是比教書更重要的。而能奉獻志業、樹立典範、並鼓勵學生自動白發,如沐春風,領略做人、做事道理的「良師」 ; 珍惜教學輔導過程的師生關係,引導學生培育其敬業的精神與專業的知識,彼此關懷、照顧、溝通的「益友」 ,則更屬上乘。希望這份刊物,融合理論與實務,一點一滴的對諸位導師有所幫助,更可提供寶貴的指引,俾導師可暸解自身應扮演的角色與任務、校園學生的心態與行為,繼而從輔導知能的培養與技巧,對學生需求的認知與輔導,進一步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搭好老師、家長溝通的橋樑,進而發揮導師的工作與功能。

導師是輔導工作的第一線,舉凡學生的學業、生活、就業與生涯規劃等都需各位導師的協助,方可有成。今天,我們協助學生走過學習的過程,引導學生活出自 己的如來,提供各種輔導的周遭,給學生上進的機會,啟迪造化,沃壯涵冶,培育學生有守有為,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而安身立命。有朝一日,當學生活躍在社會上,各據一方發揮長才,揚眉吐氣之際,做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就覺得安心、安慰而有代價了。

最後,謝謝諮商中心的努力,更謝謝諸位導師的參與及辛勞。

--------------------------------------------------------------------

摘錄自清華大學導師雙週刊第一期
作者:杜正恭教授

瀏覽數:
:::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