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矛盾之枷-那「放不下」又「離不開」的家

撰文者:吳聖雅
矛盾之枷1
想起「家」時,心中是否泛起了一些悶悶的感覺?你是個害怕回家的人嗎?
或許上大學是你第一次離家,但關於家人的聲音始終盤踞於你左右,捨不得你的爸媽說:「有朋友就不理爸媽了,多久沒回家了?」當你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時你會聽到:「孝順一點、乖一點,賺錢養大你很辛苦。」或是有些日常是你聽著:「我真後悔嫁給你爸」的跳針式重播,你大概也都會背出那些劇情,當然也別忘了:「多管管你弟,叫他認真點。」
這讓我想起《想見你》的女主角陳韻如,不僅要打理好自己,還要叫醒弟弟、準備早餐,要照顧家人生活作息,同時也要關照家人的心理狀態;以及《瀑布》女主角小靜的怒斥:「為什麼我要承受你們的爛婚姻」。她們這些心中的壓抑、委屈與怒吼,也呈現了在家庭中的動彈不得與兩難。或許你生長在一個平淡無奇或者幸福美滿的家,隨著年紀增長你可能會漸漸發現,為何「長大」的過程中,會經歷這麼多的難題。
家,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誕生之地,給予我們經驗愛、理解愛與表達愛的重要之地。然而,深入窺探家庭發展的歷程,油然而生的疑惑是:「我的家究竟怎麼了?」而當傷害、攻擊、愧疚與冷漠成了唯一記憶,消磨了彼此相知相惜的曾經,感嘆著:「哎呀!反正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的同時,我們想邀請您一起親近矛盾之家,理解那難念的經究竟為何,或許解開枷鎖也不是如此遙不可及。
 
何以「放不下」又「離不開」
「太親近又會窒息,太遙遠又會想念。」是蘇絢慧心理師於其《走出關係焦慮》一書中,替家庭下的一個很好的註解。愛與歸屬是每個人一生中的追求,當我們親近家人時,期望陪伴彼此,但同時也感受到自由的限縮,掙扎於陪伴家人與自由的糾結;而當選擇了自由,隨之而來的或許是愧疚與不安。
讓我們來一同檢視,在家中是否扮演了下列類似的角色,成了我們放不下也離不開的可能因素。
 
1.我是家裡的開心果,家人開心是我的責任
小萍:「我從小就需要聽他們抱怨,介入他們的紛爭,一聽就是一兩個小時,真希望他們說完就能好一點。」對小萍而言,她是一個如此良善乖巧,善解人意的孩子,但在家中從來沒人關心開心果面具底下,是否藏著一個壓抑、委屈、被忽視的臉孔。
當身為孩子的你,要承接父母的情緒與處理他們的情緒是很困難的,容易使人產生「不覺得自己足夠好」的弱小感,因為你從來沒達到「為父母分憂解勞」的目的,畢竟有些事情你也無能為力,而當你認為自己沒有達到那所謂開心果的責任時,你便很難肯定自己,容易感到羞愧與愧疚。
 
2.我要當他們眼中的乖小孩,不能不孝順
小城:「上大學的我,很想多花點經歷在參加社團或球隊,但假日總會被徵招回家,或是時常被視察,若不好好回應大概就被視為違法亂紀,拖出去處斬。」
身為大學生的你,或許如同小城一樣,面臨到自我獨立與順從父母的權衡糾結,你發現父母似乎無法祝福你的選擇,而是「有種冷是媽媽覺得冷」的被迫感,當你預計獨立選擇時,你大概會收到一件厚外套,因為父母擔心你顧慮不周,擔心你沒多穿點就會感冒,而你也就乖乖的披上了,但時間一久或許你已滿頭大汗,你想要去那厚外套,但總覺得「天阿!我要那麼不孝的脫下外套嗎?」
華人親子關係通常不太鼓勵「表達自我」或「獨立」,在此文化中,當我們想要獨立自主時,情緒上往往容易產生背叛、不孝、罪惡、矛盾與焦慮感。所以到底要如何在此文化中,既能有所選擇也能不傷父母的心呢?接著讓我們來看看如何能夠放得下與離得的小小心法。
 
如何「放得下」與「離得開」
  • 放得下的生命哲學
雖說孩子是父母的甜蜜負擔,而父母更是孩子放不下的重要依賴,放得下的生命哲學並非意味關係的截斷與抗拒,而是當你又遇到父母向你丟了一大包「焦慮情緒」時,你可以多一些「提得起,放得下」的彈性:
  • 觀察
父母是否情緒不成熟,影響了家庭系統互動,此部分並非怪罪或指責,而是觀察互動中是否有下列跡象,使你混淆了情緒責任的歸屬:
  1. 父母使你相信他們的快樂是你的責任,而你是否持續苛責自己「我有盡力幫到他們嗎?」
  2. 你盡力協助父母或家人的衝突,但你的努力始終不被採納,因而感到無能為力。
  3. 當父母容易焦慮,你也不自覺容易焦慮,你背負了他們的情緒。
  • 評估
若你觀察到你有上述的狀況,可問問自己「這些是誰的感覺?」:
  1. 評估是否承擔太多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當你越位了「孩子」的角色,變成了父母的「情緒伴侶」,你可能會持續介入父母衝突的紛爭當中,你沈浸在他們的抱怨中,你承接了他們關係中的焦慮,將此視為自己的責任,若無法拯救父母,你將會感到愧疚或無力。在此刻,請先想想「這些情緒是誰的責任?」
  1. 評估是否掉入家庭的三角關係:
接著你也可以思考,是否自己掉入家庭中的三角關係?「三角關係」是指當父母產生爭執的時候,就會把焦慮轉到小孩身上「為什麼不認真讀書!、「怎麼不聽媽媽的話。」透過把小孩標籤為問題小孩、不乖的孩子,來逃避他們之間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孩子就變成無辜的代罪羔羊,也延續了上一代的焦慮。
  • 行動
當你能理解上述兩步驟後,或許你也就開始朝向「放得下」的路途,因為你理解到原來我長年卡住的糾結,並非是我不乖或無能,而是在這家庭系統中我被迫乘載了一些什麼,而或許你也將看見選擇的機會。緊接著「提得起」你的界線與原則,將是最後一步:
  1. 離開你身為拯救整的角色
你可能是個感知能力強且敏銳的人,你常因為同情父母而忽略了自身需求,你把一切心思都放在他們身上,扛起一肩責任。但或許你可以試著退下這個角色,信任你的父母有他們自已處理困難的能力,不過度承攬他人的責任。
  1. 重視自我感受,設立心理界線
首先,你需要先了解自己要什麼。親子關係中,哪些行為對你來講是可以接受的?又有哪些是使你感到自我界線被入侵、渾身不自在的?對於父母的需求,你願意回應的有哪些?不願意的有哪些?
試想一個簡單例子,你在桌上放一包面紙,有人從你身旁走過順便抽了一張面紙就離開,你大概會感到錯愕且不爽。沒錯!這就是被踩到界線的感覺了。
矛盾之枷2
  • 離得開的生命哲學
華人親子關係的相關研究指出,「孝順」與「分離、分化、獨立」並非對立的選擇,孝順不是百依百順、壓抑自我,分離也不是離經叛道、冷血無情,當你理解父母親所謂的「乖一點、要聽話、孝順點」,背後意涵是對孩子的關愛與期許,你也了解彼此需要擔負的自我責任,以及自我的界線,或許對你而言,「獨立與自主」便不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分離」也不是如此的冷血無情,因為你知道「離得開」的生命哲學,是讓你能夠更自在且坦然無罣礙地回家。
矛盾之枷3
參考資料:
吳姵瑩(2020)。走出關係焦慮:擺脫負面自我的18堂內在和解課。台北:三采。
海苔熊(2018年1月15日)。成為自己之路:海苔熊教你擺脫病化家庭影響的三步驟。線上檢索日期:2021年12月8日。取自:https://www.iiispace.com/tag/三角關係/
趙文滔、徐君楓、張綺瑄、徐蕾、謝宜芳、李如玉、呂伯杰(2016)。在關係中讓愛流動-華人家庭關係的評估與修復。台北:張老師。
蕭子喬(2020年2月26日)。《想見你》家庭心理學:為什麼當你希望有人愛你,你會感到自責線上檢索日期:2021年12月8日取自: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3241
Gibson, L. C.(2020)。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和內在父母和解,從假性孤兒邁向情感獨立的大人 (劉凡恩譯)。台北:橡實。(原著出版於2019年)
Smith, K.(2020)事情沒有那麼糟:給不小心就想太多的你的情緒療癒指南 (林靜華譯)。台北:平安。(原著出版於2019年)
…………………………………………………………………………………………..
作者:吳聖雅 實習諮商心理師
學歷: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專長:情緒與壓力困擾、關係議題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