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分手風險管理(上)

【付出的愛收不回】
當聽到「分手」兩個字從所愛的人嘴裡說出來,多數被分手的人心情是有如晴天霹靂;而主動提分手的人要說出「分手」兩個字,也是經歷多次掙扎。但無論心情是如何的難過和掙扎,分手畢竟是要面對的事實,同時如何好好處理分手更是戀愛學分中很重要的功課。

其次,分手後的一段時間內,平均數是半年,一談起「分手」,又不免要觸動許多抑鬱、沮喪、傷心、混亂、無助、對未來的不確定和沉重的感覺。這些情緒如何調適是分手學分中的第二項功課。
第三,有的人心理復原的時間要很長、很久,也有的人分手的劇碼老是舊戲重演,分手原因一再重演,也有人根本搞不清楚什麼因素干擾了情感的進行。
第四,對於尚未有分手經驗的人,如果能對「分手」有所了解,萬一遇到了,才不至於手足無措的打一場混亂仗,受傷受的很嚴重,卻又搞不清楚到到底是怎麼受傷的。
所以,「分手」這個課題,是每一個走在愛情路上的有情人都要了解的,可以是教育性、預防性,也可以是治療性。必須鼓起勇氣正視一個事實:只要有愛情的開始,就已蘊藏「分手」的危機。了解「分手」,對自己或身邊的親友都有幫助。

【容易分手的感情】
以大學生為對象的研究結果,發現具以下特點的情感關係較易分手:
1.親密性低:即兩人心與心的交流少,相互分享心情的程度低。
2.雙方涉入程度不同:兩人對這份感情投入的深度不同,雙方投入程度相差越大,越容易分手。
3.年齡差距:年齡相差越多,越可能分手,因雙方面對的大學生活課題不相同。例如:大四的人要準備考研究所,想要多一些時間待在圖書館唸書,而大一或大二的人則想要多參加活動,享受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
4.受教育企圖心差異多:受教育的企圖心相差越遠,越容易分手。例如:一個人很用心於課業的學習和想繼續深造,另一個人生活重心在社團。
5.外表吸引力差異多:外表吸引力相差越遠,越容易分手。
6.智商有較大差異:智商差異越遠,越容易分手。例如:聰明的人無法長期忍受對方反應慢或聽不懂,反應慢的人覺得和聰明的人長期相處壓力很大。

從這個研究看來,大學時期的感情要能維繫,「相似」的條件和動機,加上「同等」的付出,似乎是維繫感情的重要因素。

【不易分手的感情】
同樣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發現,情感關係隨著時間有以下變化者,較不易分手:
1.回饋增加:隨著交往時間的增長,能獲得彼此越來越多感情互動上的回饋。
2.滿意度增加:隨著交往時間的增長,對這份感情的滿意程度增加。
3.投資增加:隨著交往時間的增長,對這份感情的投資意願和投資量增加。
4.承諾增加:隨著交往時間的增長,有更明確或更進一步的承諾和共同的計劃。
5.其他選擇的可能性降低:沒有類似的競爭者或吸引者,也比較不會分手。
這幾個因素之間,有個良性循環的關係和交互作用。對方的回饋增加,會讓投資者越願意投資,對關係越滿意,願容易有承諾和實踐承諾。同時,沒有其他可能的選擇或降低其他選擇,有助於關係的穩定。

【十個影響分手的變項】
Simpson (1987) 他歸納以前相關的研究和理論觀點,整理出十個影響分手的變項:

1.滿意度指標:有十一項歸因,包含經濟、外表吸引力、情緒支持的能力、可信任度、態度和價值觀相似性、體諒的能力、興趣相似性、人格穩定性和愉悅性、社會地位、親近或親密的能力、性吸引。採七點量表方式計分。以上十一項的得分越多,表示滿意度越高,越不容易分手
2.親近度量表:測量親密的頻率、親密方式的多樣性、感受或受影響的強度,分數越高,表示兩人關係越親近。
3.兩人關係長短:約會到目前已有多長時間。時間越長,分手機率越低。
4.有無性關係:和對方有無性關係。若有性關係,分手有越多掙扎和考慮 。
5.有無更好的其他人選:真實生活中是否有其他比目前對象更適合的人選,或目前對象是否為第一選擇。
6.想像中最佳人選:和上一個指標類似,只是對象換成偶像人選。
7.找到其他合意人選的容易度:要找一個可以替代目前對象的人是困難或容易。採七點量表記分。越容易找到,就越容易分手。
8.關係的排他性:只問一個問題,「你目前只和一個人約會或和一個以上的人約會」。排他性越高,越不容易分手。
9.自我監控度:覺察自己並控制自己的程度。
10.性關係態度指標:有六個題目,約略了解過去性行為和自評未來可能性行為的情況,及對性關係的態度。性關係越單純越不容易分手。性關係態度越慎重,越不容易分手。

Simpson並發現(一)關係的排他性,(二)有無性關係,(三)性關係態度指標,(四)兩人關係長短,和(五)滿意度,這五項變相和關係的穩定有顯著相關。他同時提出「高滿意度」、「低其他選擇」和「高投資」三項特質是評估關係品質與穩定的良好指標,這三個因素也直接或間接的由上面十個因素之一或更多而表現出來。換句話說,「高滿意度」、「低其他選擇」和「高投資」是高優值且細水長流愛情的三指標。

--------------------------------------------------------------------
作者:柯淑敏諮商心理師
現任: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講師、中原大學元智大學兼任諮商心理師、桃園縣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特約諮商心理師、工研院特約諮商心理師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