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會怎樣X生涯:活出不同版本的人生可能
我是醫環系12級的畢業生,現在是一名諮商心理師。

Photo by Jesse Bowser on Unsplash
顯而易見地,我的生命拐了個大彎。
這篇文沒有鉅細靡遺的感人轉行故事,但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涯有些不一樣的 想像,試著追尋不同版本的人生,我大概可以做為「未來的你」,分享我現在怎麼看當初的這個決定。
升上碩一那年,同學們當兵的當兵、考上其他學校研究所的人也不在了,只剩下我跟我的研究。那時,我才發現沒辦法跟我的專業相守一輩子─原來我愛的不是我的主修,而是和好友們相處的那些生活片段。
當時的我毅然決然地轉換跑道。雖然做這個決定沒花太多時間,但這樣的「叛逆」確實帶給我很多壓力,至少你想得到的事我都沒少擔心過:
爸媽反對、諮商在幹嘛、考得上嗎、會不會餓死、慢人家幾年會不會怎樣…
但時至今日,這些擔心竟然幾乎都沒發生。
我們對生涯的想像
轉換路上,我試著思索人生是哪個環節「出錯」了;研究所期間我也選定「生涯轉換」作為論文主軸。
時間拉到高二選類組時,這個決定現在看起來似乎茲事體大。選定類組後,就像就把未來的人生和選組單一起交了出去 ─ 腦中浮現之後30年工程師生活的圖像,認定自己此生就是會走這條路。
你是否也是因為學校、科系、性別甚至父母的期待給自己的未來畫了一張圖像、設定一條路徑?要放下這個設定,某種程度像是要放下自己的自我認同或內在的世界觀。
我們常死守這個決定,就算有想法也不太敢做改變。要一個16歲的孩子幫20歲、30歲、40歲...的你做決定─你也太勇敢。
就算我已經生涯轉換「完成」了(說轉換成功好像太早XD),但我依然很羨慕那些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志向的人。不過那仍然是少數,要在高二的年紀就知道自己未來30年的方向確實太奢侈。
順順利利的職涯是很吸引人的,而師長告訴我們的「童話故事」好像就很符合這個想像:
好好念書,考上好高中、好大學、好科系(但不可以談戀愛),以後進一間好公司(這邊要馬上有另一半),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考上清大,曾經是我們的驕傲,但在生涯轉換時,它好像變成我們放不下的「魔戒」。我們用好成績建構對自己的認識,離開了原本的道路,就好像否定過去的自己。這時的我們也像勤儉持家的婆婆媽媽,投資了好多時間精力的這張文憑,不好好利用它實在太「不划算」了。
當初我只做了很簡單的轉念,便把清大套在我身上的「魔戒」轉換成助力:
不拿清大學歷找工作太可惜 → 就算我真的失敗了,我還是清大畢業的
生命的熱情
雖然順利的四年大學畢業,但過程中好像少了什麼。轉換跑道之後,我才發現原來缺少的東西是「對生命的熱情」。
把時間奉獻給自己「選擇」的專業,除了真的比較愉快外,也因為是自己選的,而多了一份責任感。當「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們再也不會因為目光停留在「結果」而感到壓力。
做這件事不為其他原因,只因為我喜歡。
找到生命的熱情後,每年回首都會發現自己好像有些不同。走著走著,我似乎也一點一滴變成不一樣的人,在專業上也累積了不少東西。
能力 = 熱情 X 時間
原來對生命來說,「變」才是本質、是常態。當初的巨大生涯轉換好像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當初那個毅然決然轉換跑道的自己,好像也並非這麼任性。
對未知領域的害怕
如同前面所說,考上清大對我們來說像是「魔戒」。習慣站在高點,要在完全未知的領域「從零開始」,總是讓人感到害怕。
如果這篇文章讀到現在讓你滿有感的,那我猜你可能沒這麼喜歡現在的主修─ 沒這麼喜歡都可以讀到前段的你,怎麼會擔心有熱情的事做不好呢?
「從頭開始」確實會經歷很多不習慣與挫折感。但就像「改變」是生命的必然;從頭開始很多時候也是我們在生命中不斷經歷的。
大學期間我們從學弟妹慢慢變成學長姊,過了一個暑假升上研究所又變成最菜的。研究所很努力畢業,進入職場又「從頭開始」,發現自己原來什麼都不會。「從頭開始」跟轉換專業跑道無關,更像是一種生命的必然。
不可否認地,不同職業的起薪確實有所不同,工程師的安穩生活也是我當初嚮往的。不過以另一個角度來說,各行各業頂尖者的收入都差不多─但不管在哪個領域,你都需要有足夠的「熱情」才能爬到頂尖。
能力普通的公務員心態工程師與有熱情的心理師,我選擇後者。
雖然我也還沒有真正「發大財」,不過身邊的生涯轉換者現在確實都過得還不差。
過去經歷的意義
既然都要轉換,為何不當初就念諮商?
就算現在已是諮商心理師,我仍從不後悔大學就讀理工科系。
首先,我不會通靈,不能在16歲就看見未來,況且這個探索歷程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再者就是在理工科系碰到的人、事、物,最後也變成我在專業工作、甚至是生命的珍貴養分。
你的過去形塑了你的特別。在生涯轉換初期,很多人常常會把眼光放在自己跟「純種」的人比起來缺少了什麼,這樣的思維讓我們在每個階段心態都矮人一截。
實際上,如何接納生涯轉換者的特別,把原本的自己變成新領域的助力,才是一名生涯轉換者該站的位子。
以我自己為例,在轉換跑道初期常困擾於自己不夠溫暖或敏察人心─簡直就是不夠格的心理師啊!但當在學習期間發現我的背景往往可以在課堂上提供和同學們不同的視角、觀點後,我才開始慢慢喜歡這樣的自己。我也因為這樣的「特別」,可以鑽研很多與其他心理師不同的主題,或接觸更不一樣的族群,甚至有某種屬於我的「溫柔」。
你無法改變過去,但你可以把過去變成專屬於你的特色。
我的未竟之夢

12級現在差不多是30歲。
高中、大學的舊識,應該有快一半目前是工作一陣子的工程師,甚至是團隊裡的小主管。每到聚會,好友們大概三句不離工作、年薪、加班...。
慢他們幾年的我會感到不舒服嗎?
恰恰相反,我非常享受與他們聊天的過程,聽他們聊聊工作上的平凡小事。
某次吃完飯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主動湊上去跟他們說我很喜歡聽你們說工作的事,但沒說為什麼。
不過現在我可以告訴你:
因為那是我老早就準備好要去,但沒去成的世界啊。
因為那是我老早就準備好要去,但沒去成的世界啊。
人生只有一次,但我很貪心。
每聽這些故事,就好像我也紮紮實實地把那份平行時空的工程師人生過了一回,真是過癮。
你也想走不一樣的路嗎?
未來誰都說不準,我的故事終究是我的故事,不可能複製到你的人生。
我很感謝當初那個勇敢的自己,但願這段經歷可以分給你一些勇氣。
----
作者介紹:
林士傑 諮商心理師 / 理工腦的心理師,想讓諮商好懂一些。
Let's Con-來諮商!創辦人 (https://www.facebook.com/LetsCon.psy/)
現為自由接案心理師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