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完美的魔咒拖延了你
阿拓一個多月前,得知一個月後要交報告,在把報告送出去,大鬆一口氣之餘,他卻是既不解且懊惱地回顧自己這個月以來的心境。
起初阿拓心中想著,先擱著吧,反正時間還那麼久。過了幾天,雖然腦中偶爾閃過報告的念頭,但就只是閃過而已。剩下兩週時,他仍認為時間還很多,暫且不去想它,因為想起報告時,心中總不免升起一股不安的感受。
直到剩下一週時,他開始感覺到煩躁,心裡盤算著要怎麼做這個報告,可是越是想它越是心煩意亂,不如倒頭睡去算了。期限三天之前,他發覺頭開始痛了起來,他試圖用過去的經驗安慰自己,反正最後一定有辦法的,況且今晚已經答應要教同學吉他,再說吧!
最後眼看明天就要交出報告,阿拓感到心慌不已且全身緊繃了起來,他知道不做不行了。他咬緊牙根上網找了一堆資料,卯足了全力,硬是撐著眼皮趕工。直到deadline前一分鐘,好不容易按下「傳送」鍵,把自覺很不滿意的報告給送交了出去。
說完阿拓嘆了一口氣無奈地表示,既然可以在一天之內把報告完成交出,為何不在頭一天便完成它,留給自己往後一個月輕鬆的心境呢?又或者何不乾脆好好給自己三天的時間,把報告做得更加完善,何苦來哉在這個月裡時不時深受焦慮情緒所困擾,最終仍然對成品感到不滿與懊惱呢?
曾經受拖延行為所苦,在做與不做之間擺盪與糾結的人,看到阿拓做報告的心路歷程,是否感到心有戚戚焉呢?
拖延者的心中,經常住著一個完美主義者,期待把事情做到最好。在追求自我設定的高遠目標的過程之中,內心往往因為害怕失敗、不完美、與任何的瑕疵,而飽受焦慮與恐懼的情緒所煎熬,進而阻礙了行動的動能。
要就要做到最好,不然就別做
完美主義者經常會有非黑即白的思考與行事風格,要嘛做到最好,否則連開始都不要,難以忍受之間灰色的地帶。因此經常在對一項任務感知到不順己意的時候,內心便極度抗拒再碰觸它,因而造成拖延的傾向。
曾經有個完美主義者告訴我,當他在一天的開端,未能準時在鬧鐘響起時便起身做事情,便認為今天一整日都被汙染了或是毀了,所以乾脆繼續胡亂睡去,或是渾渾噩噩度過一整天,一丁點努力都不願再投入,然後繼續追求明日完美的排程。
過於要求完美,容易產生過大的壓力感
人在遇到壓力來源的時候,會產生應戰(fight)或逃跑(flight)兩種反應。當你的大腦傾向於將某項任務評估為你的能力所及且能夠應付時,你將會視之為一種挑戰,而選擇面對與應戰。
然而完美主義者因為追求完美的標準,所以經常會把任務的困難度評估得過高過難,導致心中倍感威脅,容易產生過大的壓力與焦慮感,因此會傾向有意或無意地避免去想它或拖延它,以致遲遲無法開始行動,來排解心裡不適的感受。
完美主義的背後,經常用表現與能力來決定自我價值
完美主義者的內在,經常有一套非理性的假設,不自覺地將自我價值跟能力與表現連結在一起,亦即當我的表現不夠完美,便代表我的能力不好,進而否定自我價值,認定自己是一個不好、無能、甚至很糟糕的人,而感到痛苦萬分。
在此假設前提之下,如同日劇《月薪嬌妻》中的名言所說:「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拖延行為便扮演了相當關鍵且有用的角色。拖到最後一天才做或甚至不做,在心理意義上意味著我並沒有使盡全力去表現,因此我的整體能力將無法被評估。換句話說,寧可表現不盡理想,也不願意讓自我承受絲毫的威脅。
綜言之,要對治拖延的習慣,最重要的,是必須先正視自己拖延的行為與原因,對於拖延的心理歷程有所理解,且有意識地練習放下對完美的要求與期待,學習與不完美的感受共處。然後還得善用加法的原則,看見自己已完成與擁有的部分,才能夠設定合理的目標,並且開始務實地付諸行動,打破拖延的魔咒。
當個夠好的人就好,放下對完美的執著
放棄完美是一個相當不簡單且緩慢的歷程,然而為了讓自己更能夠克服拖延的習慣,更實在地享受努力的過程與結果,仍然非常值得自我提醒與練習:當個夠好的人就好。
問問自己,要是不完美,會發生什麼事?挑戰自己內在「如果我不完美,就代表我不好、失敗、糟糕、完蛋了…」的信念,轉換為「我願意當個夠好的人就好」的想法,並且有意識地跟不完美所帶來的焦慮與不安感共處。
善加利用加法原則,看見自己完成與擁有的部分
完美主義者經常容易敏感於自己的不足與匱乏,即便擁有九十九分,卻仍執著且糾結於那失落的一分,聚焦於尚未達到的部分而徒增焦慮感,以致阻礙了繼續行動的動力。
是故需要有意識地中止過往的慣性,轉換大腦關注的焦點,練習善用加法的原則,著重於自己已經完成與進步的地方,可以製作完成事項檢核清單,強調自己已達成與累積的部分,並且可以適度地獎勵與犒賞自己,來增強自己行動的動能。
設定具體且務實的目標,開始就對了!
萬丈高樓平地起,與其望著心目中理想化的高樓興嘆,倒不如開始有計畫地設定務實的目標與步驟,並且將大目標拆解成具體可行的小步驟,以增加體驗成就感的機會。
與其籠統說「我今天要寫報告」,可以更具體規劃做報告的步驟。比方說,我第一天打算花1.5小時擬定報告的大綱與製作需要的表格,第二天我要花2小時找資料,第三天我預計花2.5小時將報告內容填入。
最重要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誠如那句琅琅上口的廣告標語:「Just Do It!」通常在跨出第一步之後,事情就簡單許多了。
行文至此,我也必須坦承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在歷經幾個禮拜的心理糾結與拖延之後,此篇文章終於完稿上線了。
不過這次不同的,是有意識地鬆綁完美魔咒的束縛,提醒自己先求有,再求好,更有覺知地帶著自己的焦慮感,逐步按照計畫且踏實地完成此文,以期對讀者有所裨益。
最終結果即便不盡完美,我也願意接受它,練習當個夠好的人就好。
----
作者:李嘉修 臨床心理師 / 台大資訊管理系學士,台大心理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碩士,臨床心理師證照專技高考榜首。
現職:清華大學諮商中心、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林正修診所、新竹市生命線 臨床心理師
著作:《解憂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