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五年的瓶頸(下)
駿逸感覺到換工作幾乎就是換了一種不同的生活型態,他想著:年輕的時候生活是要拼工作?還是要有規律的上下班?生活是要錢?還是要健康?當然最好都有;工作是要自我實現?還是要兼顧休閒?當然能自我實現又能有時間休閒最好;可是現實是有「一好沒兩好」,總要有所取捨吧?!看來自己在三個月前是已經做了決定,可是現在卻產生懷疑和猶豫,會不會當初的決定太不周延、太衝動了呢?是不是有什麼因素是自己當初沒想到的?還是自己只是需要時間適應工作與休閒的平衡,慢慢經營出充實的生活呢?
應該大家的生命裡都曾經遇過類似這樣的生涯抉擇困惑吧?
或許聽聽別人的經驗可以幫助自己,駿逸看同單位同事有幾個前輩工作表現不錯,人也還蠻親切的,於是找了適當的時間去請教前輩的經驗,其中一位前輩告訴駿逸,「我的人生哲學是『當一天和尚認真撞一天鐘』,『當一天人珍惜過一天日子』,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這是我第一個工作,可能也會是最後一個工作」,哇塞!人生境界差太多,不太能領會箇中哲理如何解答或悟出生涯抉擇禪意。請教了另外一位前輩,前輩告訴駿逸,「我很重視家庭,所以有很多機會我放棄了。」喔,我現在單身漢一個,我是不是該回去多賺一點錢,等有家庭再來這種穩定型的牛皮股公司?
從前輩的經驗聽到了人生哲學和價值觀,但不知是自己悟性不夠還是人生經歷還不到,體會不出前輩經驗中的生涯抉擇參考準則和決定的指標。
還能找誰?爸爸只有國中畢業,自己開小小修車廠,收入穩定但不會了解上班族生態,家族裡有人當老師、有人當醫生、當會計師,但從小親族間拿小孩來「比較」的壓力使得大家關係止於表面,要有經驗分享與指引,也就不必了。
最後,駿逸預約了公司提供的諮商服務,找了有生涯專長的諮商心理師,還上網搜尋了這個諮商心理師的背景資料,決定一試。
駿逸找諮商心理師,在諮商心理師的傾聽與引導下,談出了自己的感受與困惑。談的過程對自己的感受越來越清楚,同時超越了原本表層對工作抉擇的困惑,更看到困惑背後深切的自我生涯價值期許和害怕事業與情感兩頭落空的焦慮。
談完感受與困惑,釐清期許與焦慮之後,諮商師畫了一個圖(圖一),他在諮商師的說明之下做了以下的探索和整理:
想一想自己個性特質與工作所需特質的吻合度:駿逸個性沉穩有禮,對複雜的事情有耐心去理出頭緒,情緒內斂,在人際上則屬「慢熟」型,認識一陣子才會感受到他的開朗和幽默,工作壓力大時會有一些頭痛、胃痛的生理性焦慮症狀。他這樣的特質與研發工作所需個性特質的吻合度有七八十,個性特質上算是適合做研發工作,只是需要避免太擠壓的研發時程。

圖一:個人與工作世界的探索與統合(Wood,1990)
做了「生涯興趣心理測驗」,初步判斷駿逸所屬的生涯興趣類型是【I-R-E】【理-工-商】【研究-實際-企業】型,這時諮商心理師提供了另一個圖(圖二),說明給駿逸聽,駿逸喜歡研發工作,但不喜歡做太前瞻還看不到未來實際成型運作的研發,同時工作內容如果兼有一些規劃和管理的部份,那就更喜歡了。同時回頭看看過去及現在兩份研發工作實際內容,發現的確是有這樣的喜好(對即將成為產品的研發工作特別有衝勁)和不足(缺少跳出來看的視野和帶領團隊的成就感)。或許再將來工作的意願上可以多表達和爭取機會。
做了「工作價值觀量表」,對工作所重視的向度做了側面圖分析,依序是自我實現、自我成長、社會評價、人際互動、組織安全與經濟、安定免於焦慮、休閒健康與交通。分六種等級勾選,非常重要(100%)、相當重要(80%)、普通重要(60%)、有些重要(40%)、稍微重要(20%)、不重要(0%)。駿逸填答的方式較為保守(很少填「非常重要」和「不重要」),所以所得的側面圖曲度就較為和緩,不過還是可以看出他較重視自我實現、人際互動和組織安全與經濟,接著回顧分析過去及現在的工作滿足的是哪些?將來選擇新工作可以多了解和多考量自己所重視的向度。
檢視自己的能力,先做盤點,看看自己目前所具的能力和工作所需能力之間的吻合度,然後再看看目前所擁有的能力與興趣組型【I-R-E】【理-工-商】【研究-實際-企業】型所需能力之間的符合與落差,可以用哪些自我進修或正式進修管道來補足,最後看看自己未來可以部署或爭取哪些適合的機會。

圖二:Hollen 生涯六角形
透過諮商心理師以圖一和圖二的說明及心理測驗結果的自我了解,駿逸覺得清楚了,有一個不錯的思考方法和自我整理,但需要一些時間消化和沉澱。三個月後,駿逸告訴諮商心理師,他消化沉澱後,決定多給自己一些適應時間,同時找了主管談工作內容的微調,主管真的有幫他做一些調整,現在他有興趣的部份會多花時間做,至少燃起一些工作熱忱,跟同事慢慢熟了,有比較融入和自在,現在除了讀技術研發論文,也看一些專案管理的書,而這次要來談的是兩性關係,因為資深同事幫他介紹了一個他親戚的女兒。
(本文綜合多個同類型案例編纂而成)
--------------------------------------------------------------------
作者:柯淑敏諮商心理師
現任:新晴心理諮商所所長、清大兼任講師
作者:柯淑敏諮商心理師
現任:新晴心理諮商所所長、清大兼任講師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