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怎樣選擇職業才是對的?

到底誰說的是對的?
天下雜誌420期(2009.4.22)的封面寫著「林百里喊話:電機系學生請轉系。蔡明介反駁:電機系未來潛力大。郭台銘提醒:業務行銷快改行。」
兒子問我:「媽媽,到底誰說的是對的?」我心想,的確,資訊的紛亂會讓沒有工作歷練和未接觸工作世界的孩子無所判斷和做決定。我回答他:「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三個都沒說對!心理角度的答案會是:念你最有興趣的科系,將來做那個領域的工作,因為這樣你在遇到挫折困難時才有持續源源的動能去突破困難,就很可能在你所在的領域裡快樂工作又出類拔萃。」

勇敢去做想做的事
「你知道嗎?中悅集團的老闆以前是做土木師傅的,阿瘦皮鞋的老董事長以前是擦鞋童,遠雄建設的總裁以前是模板工,日暉國際集團(就是我們去帛琉住的papago飯店)的老闆以前是特技雜耍藝人,中興保全的總經理以前是中興保全的文書員,而且她是女生。」我先生睡前跟我分享他對人生的感慨與體悟,他說:「當人剩下的就只有努力,那他就有可能成功,像我們ㄧ路唸書安逸成長,守成安穩就成了我們最主要的生涯型態,而像這些人當初情況再壞就是這樣,才有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魄力…」我回應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他們都勇敢去做他想做的事」。

不同年齡關心的層次不同
我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家人,關心著不同層次的生涯議題,青春期的孩子關心科系與職業的選擇,中年期的先生反思著人生的攻與守。而我因著長期接觸心理學與從事心理諮商工作,比一般人更有機會接觸到人在面對生涯各種不同議題時心理上的掙扎、難做決定和困惑。

面對將選擇科系或職業的年輕人,望著他們猶豫搖擺心靈和困惑的眼神,我總是傾聽,然後輕輕拿出一張紙,在紙上劃下兩個同心圓,再從中畫個十字,在內圈的四等分分別寫下:個性、興趣、能力、價值觀。帶著他探索和了解自己,或者做心理測驗提供更客觀的數據和側面圖,讓個案更了解自己。然後在外圈寫下:工作所需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工作所需能力、工作所提供的有形無形報酬。帶著個案一一分析工作的四層面與個人四層面的搭配性。逐漸地我看見個案眼睛發亮,表情轉為輕鬆有笑容,然後幾乎所有的個案各用他們不同的語言告訴我他心中的安心和方向,同時,我知道他們看見了自己,清楚地了解該如何為自己現階段搭配一個適才適性的工作和尋找職涯定位。

這就是我所帶領的一個人的自我了解和工作世界探索分析的搭配性,一個心理學家Wood在1990年就提出的個人與工作探索與統合的圖形和理論。最後,個案總是帶著那張分析與搭配的圖,用明亮的眼神和開心的笑容跟我道謝和說再見,而他們明亮的眼神和笑容就是我繼續走心理諮商的動力,因為我自己也是這理論和這張圖的見證者。

--------------------------------------------------------------------
作者:柯淑敏諮商心理師
現任:新晴心理諮商所主持心理師、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講師、中原大學元智大學兼任諮商心理師、桃園縣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特約諮商心理師、工研院特約諮商心理師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