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高學歷高失業』魔咒~給大學校園的青年學子
景氣持續膠著在低溫狀態已經好一陣子了,企業廠商引頸而望,期盼回春訊息早日來臨,電子媒體不斷報導著世界各地組織虧損裁員的消息,國內的無薪休假、資遣也逐漸發酵中,職場上的工作者人心惶惶,紛紛祈禱著,希望下一個被裁掉的不會是自己。而原本待在大學校園裡的青年學子,應該是最幸福的一羣,然而過去所謂的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似乎已經被徹底顛覆了,對大學的在校生而言,此刻實在是難以放鬆、玩樂,眼見每天報導著全台失業人口,大學生的失業比率又居高不下,心裡的擔憂焦慮是只增不減。
根據勞委會(2009/1/22)的最新公布,去年1到11月失業率狀況,大學以上畢業生失業率高達9.33%,幾乎是平均失業率4.64%的2倍,高學歷高失業的情況,已經成為社會的另一個隱憂。台灣目前五十五萬失業人口中,就有廿二萬名是專科以上學歷 。更有許多大學生去年自校園畢業後,寄了幾百封履歷求職卻石沉大海。這代表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雖然人人都可以上大學,但是擁有高學歷,並不代表可以找到工作。
大學生為什麼會陷入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呢?近十年來,國內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增加超過三倍,供應遽增,引發勞動市場競爭激烈。雖然高等教育大幅擴張,但是實質上,教育的素質並未同步提升,造成大學生的人力素質落差很大,學歷的就業競爭力也跟著下滑。很多企業內甚至流傳著名校名單,以確保錄取新人的能力。除此之外,大學生常有過高的優越意識,實際上,實作與理論皆差,卻又無法放下身段,工作意願低落,造成部份比例的志願性失業。
彩繪生涯藍圖 從認識自己開始
根據許多相關的調查報告顯示,約有三成的大學生在畢業之際,才發現原來就讀的科系跟自己的志趣和未來理想的職涯發展方向不合,但為時已晚,加上個人學習太被動,又缺乏勇氣冒險改變,造成專業能力不足和難以學以致用,不是工作頻頻轉換,就是眼高手低。另外,學校與產業界連結合作不夠,大專院校的職涯輔導人員與資源不足,青年學子欠缺收集職場資訊的主動性,大學生對就業環境和產業狀況其實是很陌生的,也無怪乎「畢業即失業」的魔咒席捲而來。
現今大學生因為在成長階段只是一味的配合升學主義和分數掛帥的文化,科系選擇多半聽從父母或是追逐所謂熱門科系,一旦發現興趣不符,往往無法投入熱忱。因此,在校學子不妨利用求學階段,好好的探索和認識自己的特質,仔細思考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何在?目前大學裡的諮商中心都有許多相關測驗可以協助探索自我,學生可以利用性向測驗、興趣測驗等等的施測結果,與專業心理師加以討論,讓自己對自我、對職涯有更全面性的了解和規劃。
掌握先機 收集職場就業趨勢
這是個資訊時代,職場狀態也訊息萬變,誰能有效快速掌握正確資訊,並加以善用,就能拔得頭籌。大學生必須更主動的認識就業市場的趨勢,了解企業老闆重視什麼樣的人才。104人力銀行指出2009年職場的十大趨勢,分別是:
1.產業徵才急凍,上班族提高產值以自保
2.不景氣轉職意願下降,但「高階主管」的轉職意願較高
3.業務人員需求最大
4.凍薪,或薪資與績效高度掛勾
5.派遣職缺大增,求職者應視「派遣」為個人職涯拼圖的一塊
6.企業外包案件增加,上班族接案意願更高
7.上班族學習意願強
8.工程研發、業務、品保資材等高階主管仍是獵才市場標的
9.求職者對中國工作熱度不減
10.直飛後,台商企業老闆兩岸的人力運用將更有彈性
這意謂著在目前經濟不景氣、產業急凍下,釋出的職缺實在有限,大學生必須把握所有工作機會爭取經驗,否則徒坐乾等只會讓自己的身價貶值。再則,從薪資與績效相關性愈發緊密,以及派遣職缺、外包案件大增的現象,也暗示著,未來的大學生在進入職場前,可能無法馬上成為正式員工,必須要經歷一個過渡階段,像是以約聘或是派遣名義先行任用,若是表現出色,才能晉升為正式員工,「實力」的重要不遑而論。尤其在兩岸直飛後,組織結構產生變化,企業老闆在人力運用上將更有彈性,求職者的國際觀與工作配合度也將是企業老闆的考量要點。
提升自我競爭力 失業魔咒不上身
瞭解自己的特質和志趣,以及職場就業趨勢後,就要好好檢視自己,評估自我的優勢和限制,思考自己還有哪些部分應該加強,並利用在校時期,多方充實,「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千萬不要等到畢業前夕,才發現自己的履歷表上一片空白,為時已晚。在此提供幾個方針,可以作為青年學子的參考:
一、學歷、證照、專業能力,三位一體:當大學錄取率幾近百分之百時,學歷已經不再是能力的証明了,尤其研究所暴增後,碩士更排擠了大學生的工作機會,大學學歷只是就業的基本門檻。想要與眾不同,就得在證照和專業能力上好好加分。趁著學生時代,取得相關的專業證照,不但能證明你的專業能力,也代表著你在職場上的競爭力與企圖心。
二、培養良好的習慣與態度:企業用人,往往看重個人的工作態度,有些人空有聰明才智,但做事態度不佳,不是馬馬虎虎、敷衍了事,要不就是挑工作做,且常常延後交差,令人難以信任,這些態度都令用人者看了怯步。提醒在校學生平日就應做好自我管理,上課準時用心代表著未來參加會議較能準時、專注,作業報告參與投入代表著團隊合作,透過校園的學習,好好琢磨自己的言行,讓自律成為一種習慣。
三、強化個人品味與應對進退之道:平日除了修習系所的專業課程外,應多閱讀課外書籍,欣賞人文藝術,讓內涵由內而外。尤其現今時代除了講求專業,更講求創意和整合,當個人背景知識不夠,工作上的發揮也就有限。此外,人我之間的應對進退也是非常重要,不論接待禮儀、溝通協調、激勵領導、衝突化解等,都是職場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四、擴大生活圈與知識圈:在校期間千萬不要把生活僅侷限在自己的科系裡,不妨修習外系的科目或是跨領域的課程,像是經濟學、心理學,嘗試接觸看似毫不相干的科目或領域。更不要每天宅在電腦前,走出去,參加社團或是跨校性的活動,認識外校學生,利用打工實習的機會,見識各行各業,多跟已畢業的學長姊們連絡,讓自己從在校期間就跟社會脈動、就業市場接軌,不落人後。
五、建立人脈存摺:校園中,不論是同系或是外系的同學、學長姊們,將來都可能是你職場的同事,更可能是你進入業界的推薦者,因此,人脈存摺必須從校園累積起。學習主動出擊,練習打招呼、自然的交談,並學習使用合宜的肢體語言,微笑、自信的眼神接觸、親切的握手寒喧,讓與你接觸過的人都留下美好印象。能幫助別人的地方,儘量付出,廣解善緣,人生處處是貴人。
破除「高學歷高失業」魔咒
其實學歷高並不必然等於就業機會低,即使在景氣低迷下,還是有許多人勝出。因此,你必須好好思考: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做什麼工作?過什麼樣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你願意付出什麼樣的努力?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大學真的不再是由你玩四年了,所以青年學子們,別急著吃棉花糖,好好把握你的大學四年,為自己奠下職涯發展的穩固基石。
--------------------------------------------------------------------
作者:黃玲蘭諮商心理師
現任:自由工作者,交通大學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師,新竹市生命線員工協助服務中心特約顧問等
根據勞委會(2009/1/22)的最新公布,去年1到11月失業率狀況,大學以上畢業生失業率高達9.33%,幾乎是平均失業率4.64%的2倍,高學歷高失業的情況,已經成為社會的另一個隱憂。台灣目前五十五萬失業人口中,就有廿二萬名是專科以上學歷 。更有許多大學生去年自校園畢業後,寄了幾百封履歷求職卻石沉大海。這代表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雖然人人都可以上大學,但是擁有高學歷,並不代表可以找到工作。
大學生為什麼會陷入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呢?近十年來,國內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增加超過三倍,供應遽增,引發勞動市場競爭激烈。雖然高等教育大幅擴張,但是實質上,教育的素質並未同步提升,造成大學生的人力素質落差很大,學歷的就業競爭力也跟著下滑。很多企業內甚至流傳著名校名單,以確保錄取新人的能力。除此之外,大學生常有過高的優越意識,實際上,實作與理論皆差,卻又無法放下身段,工作意願低落,造成部份比例的志願性失業。
彩繪生涯藍圖 從認識自己開始
根據許多相關的調查報告顯示,約有三成的大學生在畢業之際,才發現原來就讀的科系跟自己的志趣和未來理想的職涯發展方向不合,但為時已晚,加上個人學習太被動,又缺乏勇氣冒險改變,造成專業能力不足和難以學以致用,不是工作頻頻轉換,就是眼高手低。另外,學校與產業界連結合作不夠,大專院校的職涯輔導人員與資源不足,青年學子欠缺收集職場資訊的主動性,大學生對就業環境和產業狀況其實是很陌生的,也無怪乎「畢業即失業」的魔咒席捲而來。
現今大學生因為在成長階段只是一味的配合升學主義和分數掛帥的文化,科系選擇多半聽從父母或是追逐所謂熱門科系,一旦發現興趣不符,往往無法投入熱忱。因此,在校學子不妨利用求學階段,好好的探索和認識自己的特質,仔細思考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何在?目前大學裡的諮商中心都有許多相關測驗可以協助探索自我,學生可以利用性向測驗、興趣測驗等等的施測結果,與專業心理師加以討論,讓自己對自我、對職涯有更全面性的了解和規劃。
掌握先機 收集職場就業趨勢
這是個資訊時代,職場狀態也訊息萬變,誰能有效快速掌握正確資訊,並加以善用,就能拔得頭籌。大學生必須更主動的認識就業市場的趨勢,了解企業老闆重視什麼樣的人才。104人力銀行指出2009年職場的十大趨勢,分別是:
1.產業徵才急凍,上班族提高產值以自保
2.不景氣轉職意願下降,但「高階主管」的轉職意願較高
3.業務人員需求最大
4.凍薪,或薪資與績效高度掛勾
5.派遣職缺大增,求職者應視「派遣」為個人職涯拼圖的一塊
6.企業外包案件增加,上班族接案意願更高
7.上班族學習意願強
8.工程研發、業務、品保資材等高階主管仍是獵才市場標的
9.求職者對中國工作熱度不減
10.直飛後,台商企業老闆兩岸的人力運用將更有彈性
這意謂著在目前經濟不景氣、產業急凍下,釋出的職缺實在有限,大學生必須把握所有工作機會爭取經驗,否則徒坐乾等只會讓自己的身價貶值。再則,從薪資與績效相關性愈發緊密,以及派遣職缺、外包案件大增的現象,也暗示著,未來的大學生在進入職場前,可能無法馬上成為正式員工,必須要經歷一個過渡階段,像是以約聘或是派遣名義先行任用,若是表現出色,才能晉升為正式員工,「實力」的重要不遑而論。尤其在兩岸直飛後,組織結構產生變化,企業老闆在人力運用上將更有彈性,求職者的國際觀與工作配合度也將是企業老闆的考量要點。
提升自我競爭力 失業魔咒不上身
瞭解自己的特質和志趣,以及職場就業趨勢後,就要好好檢視自己,評估自我的優勢和限制,思考自己還有哪些部分應該加強,並利用在校時期,多方充實,「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千萬不要等到畢業前夕,才發現自己的履歷表上一片空白,為時已晚。在此提供幾個方針,可以作為青年學子的參考:
一、學歷、證照、專業能力,三位一體:當大學錄取率幾近百分之百時,學歷已經不再是能力的証明了,尤其研究所暴增後,碩士更排擠了大學生的工作機會,大學學歷只是就業的基本門檻。想要與眾不同,就得在證照和專業能力上好好加分。趁著學生時代,取得相關的專業證照,不但能證明你的專業能力,也代表著你在職場上的競爭力與企圖心。
二、培養良好的習慣與態度:企業用人,往往看重個人的工作態度,有些人空有聰明才智,但做事態度不佳,不是馬馬虎虎、敷衍了事,要不就是挑工作做,且常常延後交差,令人難以信任,這些態度都令用人者看了怯步。提醒在校學生平日就應做好自我管理,上課準時用心代表著未來參加會議較能準時、專注,作業報告參與投入代表著團隊合作,透過校園的學習,好好琢磨自己的言行,讓自律成為一種習慣。
三、強化個人品味與應對進退之道:平日除了修習系所的專業課程外,應多閱讀課外書籍,欣賞人文藝術,讓內涵由內而外。尤其現今時代除了講求專業,更講求創意和整合,當個人背景知識不夠,工作上的發揮也就有限。此外,人我之間的應對進退也是非常重要,不論接待禮儀、溝通協調、激勵領導、衝突化解等,都是職場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四、擴大生活圈與知識圈:在校期間千萬不要把生活僅侷限在自己的科系裡,不妨修習外系的科目或是跨領域的課程,像是經濟學、心理學,嘗試接觸看似毫不相干的科目或領域。更不要每天宅在電腦前,走出去,參加社團或是跨校性的活動,認識外校學生,利用打工實習的機會,見識各行各業,多跟已畢業的學長姊們連絡,讓自己從在校期間就跟社會脈動、就業市場接軌,不落人後。
五、建立人脈存摺:校園中,不論是同系或是外系的同學、學長姊們,將來都可能是你職場的同事,更可能是你進入業界的推薦者,因此,人脈存摺必須從校園累積起。學習主動出擊,練習打招呼、自然的交談,並學習使用合宜的肢體語言,微笑、自信的眼神接觸、親切的握手寒喧,讓與你接觸過的人都留下美好印象。能幫助別人的地方,儘量付出,廣解善緣,人生處處是貴人。
破除「高學歷高失業」魔咒
其實學歷高並不必然等於就業機會低,即使在景氣低迷下,還是有許多人勝出。因此,你必須好好思考: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做什麼工作?過什麼樣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你願意付出什麼樣的努力?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大學真的不再是由你玩四年了,所以青年學子們,別急著吃棉花糖,好好把握你的大學四年,為自己奠下職涯發展的穩固基石。
--------------------------------------------------------------------
作者:黃玲蘭諮商心理師
現任:自由工作者,交通大學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師,新竹市生命線員工協助服務中心特約顧問等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