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閱讀心得: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

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你以為時間還很多,但有些決定不能拖博客來書籍介紹:

工作.愛情.前瞻性思考  人生關鍵就在這十年

20世代正面臨進入成人生活的關鍵轉型期,
而足以影響終生的重要事件,80%都發生在35歲之前。

不論我們做了什麼,20世代是個轉捩點,一個大重整的機會。這段期間經歷的所有事情,將會大大影響我們未來的成年生活。別讓那些你沒去了解或沒去做的事注定你的未來...你現在做的事,都在決定你未來的人生。

在學校餐廳吃飯時,偶爾會聽到社團或活動的喊宣。看見他們喊宣的模樣,常常會不自覺的想起自己進大學後的點點滴滴……對於大部份同學,大學階段可能是第一次離開熟悉的居住地,在外住宿求學。也會發現教授的授課方式、同儕互動模式,甚至是課餘時間與暑假的規劃,都可能和國、高中時期大相逕庭。離開高中結構式生活,大學社團或營隊的經驗似乎因能投入更多心力,而更有感動。尤其和朋友一起夜唱、騎車環島等美好回憶,或與在地人文連結,社會議題參與,還有聽各類演講,準備策展,透過不同機會出國來拓展視野等豐富的活動和資源,都是跟以前不同的。

換句話說,大學階段和高中時期的生活圈有著明顯的顯著差異。這樣的豐富促成了新鮮感,也讓我們充滿了可能性。在這樣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下,似乎很難讓人聯想20世代的我們也會找不到未來想做什麼,或擁有強烈的不確定感。在教育時間延長與婚姻延後的社會中,這樣的茫然是普遍的。而「無目標」是正是書中案例常見的狀態。

【無目標?!】

20多歲的我們會開始深入思索我們的人生。這些關於人生的考慮可能是職業、愛情、期待的成年生活,或未來如何與社會互動之類……當我們對將來抱持美好期待的同時,卻也潛藏著強烈的不確定感。「不確定感」使許多人誤以為2030歲是過渡期,而工作和婚姻都還很遙遠。或覺得雖有無限可能性,自己卻又像在大海中央,不知道要游往哪裡去。也可能會認為30歲是新的20歲,因而虛閒度日,透過各樣的模式來逃避現實感。例如:縱情玩樂,聽大量免費音樂,沉迷網路,或過度打工等。但每當朋友問起自己未來的規劃時,無目標者常浪漫地提出各樣可能性。透過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未來永遠美好,完美無缺。如果進一步詢問他為目標做出了什麼具體準備,常獲得空泛或時間還久的回應。其實,這樣的「無目標」是指「尚未探索」或「不敢探索」。

看到這裡,似乎是無目標就是錯誤,所以要快去找個目標,是嗎?其實,無目標者最大的問題並非是沒有目標,而是虛閒度日或零散的履歷並沒能為他們的人生加分。書中提到打工或低就的工作(不能發揮自身能力,且和偏好工作沒有關聯)有時是不錯的短期替代品,在準備研究所、賺取在學時的生活費或是待業找工作期間也許是不錯的選擇。但長久下來這樣的工作沒辦法累積實力,不但難以獲得雇主青睞,也會讓自己減少對工作的熱情。

【旅程的開始探索之路】

你也許不是個無目標者,但卻也十分茫然。面對各種人生可能性,不知道該選擇哪條路才對。整體而言,20世代的茫然與迷失呼應著探索的必要。進入大學、選擇升學或工作,都是由較結構化的環境走向選項開放的過程。生活中明顯的外控因素減少,更多時候是自己練習做選擇與負責的時候。然而,20多年來,是自己做出選擇,還是多半讓家人或社會替你選擇呢?此外,又是如何看待做出這樣選擇的自己呢?

家庭或社會中存在著我們看不見的主流價值。當我們對自己毫無認識,而且不接納自己的某些特色,就會直接套用主流價值作為選擇的依據。透過順從主流價值,減少了部份自由,來迴避一個重要的事實——我們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在順從「應該的暴行」下,我們做出符合他人期望的選擇。於是,在競爭的潮流中,不斷想要去搶到主流價值中更高的位置。那可能是物質上越來越奢侈,或是當工程師、律師或是其他社會認可的「好工作」。也可能是獲得更多的成就感,追尋適合他人的幸福意義,模仿他人喜歡的工作,過輕鬆愉快的生活等。

然而,選擇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面對選擇時的心態。對自己毫無認識,對選擇毫無思考,對生活毫無投入,對此時此刻毫無醒覺,一味讓主流價值幫你決定,一味去模仿他人成功的人生,不論如何選,遲早會覺得自己人生卡住。因此,重點不只是我們以什麼標準來選擇,或衡量我們的人生,而是透過自我探索,瞭解自己,並往「自己」適合且願意投入的目標前進,我們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記得剛踏上探索的路時,我雖很徬徨,但也在徬徨中努力認識自己,發覺目前自己是如何受過去環境、經驗與自我期待建構而成的。並在這樣的探索中,瞭解自我是可以改變的,也能夠透過投入心力成長的。透過在生活中嘗試不同的可能性,真實的投入生命,我慢慢發現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成年偏好的生活等。除了在實踐中累積實力,我也增加了視野,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反思哪樣的生活型態適合自己。透過思考自己如何兼顧健康、足夠的經濟、感情(友情、愛情、親情)與有興趣的工作,對我的人生終於能夠做出承諾,願意為自己人生負責。至於他人的期待,重點不是去做符合他期待的內容,而是將希望我能夠變好、過得幸福的這心意當成祝福。

【選擇的困境與改變】

直到現在,我依舊認為探索的旅途是場英雄之旅。初期可能會有許多害怕,不知道這樣的改變是否對自己有幫助。然而,如書中所言:「(雖然)未經檢驗的人生並不值得活,但未曾活過的人生不值得檢驗。」我發現當我對自己的現況不滿時,留在原地不做選擇,其實也是個選擇。也許,有些人會認為生涯中只有唯一的某個選擇才能通往成功。然而,這樣的錯誤信念或猶豫代表著我們高估了選擇的重要性,也讓我們困在擔心該選什麼。

其實,真實的人生和考卷不同,好的選擇不只一種。在深刻的認識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為自己選擇,以及真實的參與生命後,我發現適合自己的選擇是一個範圍。正如《讓天賦自由》提到,有些人的天賦(能力和興趣的交集)有數種,有些人只有一種。不管是哪種,我認為在思考能力、興趣的交集是什麼後,問問自己是否願意投入吧?!

面對選擇,通常會使自己猶豫不決的是兩種狀況一樣好。人可以因此有困惑,但若讓自己在困惑中待的太久,會消耗一個人的能量。消耗能量會使人行為趨於制式化,也喪失改變的動力。最重要的不是做出哪樣的選擇,而是有覺察的選擇,也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又瞭解為何採取這個作法原因的人,不管之後選擇什麼,或是之後又想換到另一條路都不會是問題。

另外,對於自己興趣太多的人,可以思考什麼是自己非做不可的,願意將它培養成專業的。畢竟,專業需要集中心力與大量時間養成。做出選擇與投入,不會讓其他的機會消失,反而能夠因累積實力,而打開新的選擇,也會知道更清楚如何取捨。

練習覺察,與實際付出行動累積的人,即便後來遇到困境,我想也都不會後悔。因為他知道即使是適合自己的選擇也無法應許我們不會再遭遇挫折與痛苦,而生命是不斷地累積,沒有一條路是冤枉的路。

-----------------------------------------------------

作者:吳秉原/清華大學學生、諮商中心義工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