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在一起卻很寂寞】面對自己
《在一起卻很寂寞》的書名便隱含著某種假設:一種和某某人在一起或許就能夠從此不再寂寞的希冀和寄託。這個書名、這句話看似合理,我們也總是在無意間就忽略話中的真義。故事中主角的柳瀨,便擁有穿透語言表層的神祕力量。他的波長能夠模仿和吸引對方的波長,一旦兩人的波長開始重疊,柳瀨就能夠聽見對方在語言層層的包裹下赤裸裸的真心話。....但是,在讀這個故事的同時,我們卻不會因此感到絕望。在看見赤裸裸的真實之後,或許能學著卸下那些冠冕堂皇的偽裝;能看清那些以親情、愛情、友情為名的虛幻束縛。於是,我們明白,崩壞之後,真實的人生才正要開始。
這是一本很不一樣的推理小說,在一個殺人案的詭異氣氛揭開序幕,故事發展的看似平和卻引出很多超越社會標準觀念的論點。作者用輕快的筆調講著沉重的故事,更讓當中文字在我心中激盪許久。主角柳瀨能與他人的意志連結而挖掘出對方真正內心的想法的特殊能力,串連起一個個不同人物的事件。
柳瀨在一個專收中輟生的補習班打工,因此接觸到許多不一樣的孩子,這些孩子習慣將自己隔絕在常規社會之外,漠視周遭的人事物,腦中有很多想法卻不輕易向人吐露。其中,良二是名隨機傷人犯,他說犯案的原因是想抗拒已經被別人制定的「標準」,但透過柳瀨的特殊能力引出他內心真正的想法:害怕自己變成周遭那些平凡的大人。記得幾年前的我,也有這個想法。更小的時候還有高昂的志氣,越來卻越覺得自己無法和大環境對抗,而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開始遵循著社會的價值觀、選擇安全的路。看著周圍為了生活忙碌,臉上總堆積著疲倦、失去熱情也不再追求夢想的大人們,我害怕自己終究還是對現實妥協、將很多本來不能苟同的事視為理所當然,成為了我不喜歡的那種人。書中的良二以犯罪來當作一種逃避,我則是在所謂的「懂事」之外盡量的保留原來那個自己。即使在忙碌的學期中,偶爾還是做些跳脫現實壓力的事情,登百岳、騎車環島、到阿里山看日出,看很多電影和書、寫寫文章塗塗鴉,這些可能沒有「現實」上的利益的事情,卻讓我真的覺得活出了自己。
作者道出的一個論點「母愛是錯覺」也震懾了我。他說母親和孩子終究是兩個個體、具有不同人格,母親是因為害怕受到社會的譴責,才為孩子的行為擔心,卻又因為發現自己的這種情緒而感到羞愧,產生了混亂。這違反世俗常識的說法很驚人,母親怎麼會不愛自己的孩子呢?這段故事引發我的思考。的確,即使是親生母子也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性格截然不同並且未必能相互了解,但我始終認為家人就是有種特殊的情感聯繫。我曾經想過,我們在生活中交朋友是可以選擇的,相處過後發現合不來,大可從此不相往來,等遇到談得來的朋友再深交。然而家人是不能選擇的,我們從出生就與家庭密切的關聯在一起,不論彼此的個性想法如何、是不是相合,我們必須學習互相體諒包容,因為血緣的關係是不容改變的,這有時讓我覺得並不合理。然而後來經過了一些挫折之後才發現,這樣的關係也是最珍貴、而且無可取代的,因為這樣「一家人」的體認,對彼此的認識最深刻也最能體諒,知道自己即使犯了錯還是能被接納,這種親情的力量常是將人導回正軌的最大推手。或許這樣的結果確實是因為社會道德倫理上的約束所致,但我覺得這是一種很美妙的連結,因為有了家庭這個單位,社會的冷漠可以少的多。
柳瀨的特殊能力,其實很像每個人的一面鏡子,書中人物在其面前無所遁形,真實的面對自己內心的聲音。然而,這樣一個與自己的對話,怎麼會成為一種詛咒?書中人物在了解真相後,卻無法與真相共處,變得無所適從,反而走上更壞的道路。這是我們可以反省的一點:我們真的能夠面對自己嗎?常說因為周遭的聲音太多,我們忘記去傾聽內心的自己,跟著潮流走而成為盲從。但我們是不是真的有勇氣聽自己的聲音?人性本善或是本惡自古就有兩派說法,如果發現內心的自己並不像本來以為的那麼善良,不符合別人的期待,該怎麼辦?我想,了解自己是必要的,在很多時候還是需要停下腳步問問自己是怎麼想的,但是在明白自己的心聲之後,也不能貿然的下決定。或許找個自己信任的人談談,從中獲得新的想法,從討論的過程再次確認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不是健康的。我認為我們很多人都是不完整的,但可以從生活很多的經歷和與他人的互動對談完整自己,慢慢的讓心靈健全起來。
面對自己,我覺得是一個很難的課題,但我想唯有如此,才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作者:Eclair/清華大學電機所碩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