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選責?做個樂於選擇的人-從戲劇中反思「選擇的價值」
文/實習諮商心理師 劉庭瑜
談到選擇,你會想到甚麼?
有些人說,雖然有很多選擇,但我不知道該如何做出最好的選擇?
有些人說,我以為可以有所選擇,但有時候現實卻讓我沒得選擇?
有些人說,選擇過後便是責任的開始…
對你來說,選擇又代表了什麼?
從戲劇中獲得省思
去年底非常夯的韓劇「孤單又燦爛的守護神-鬼怪」,在最後一集裡,原以為結局就是迎來男女主角就此幸福快樂的美好安排,但卻出現了大逆轉,原本一場即將發生的意外中,神的安排是讓停在路邊的貨車因手煞車失靈而撞上停在另一路口的娃娃車,這將使得司機與一群孩子們死去,卻意外地,女主角在開車去上班的路上,看到了這一幕,當貨車衝過來時,她選擇將自己的車子前進並停在路口,讓小貨車撞上自己的車,也因此救了那群孩子,卻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當時,原本負責接引孩子們前往亡者國度的地獄使者,錯愕的從夥伴手上拿到新的亡者名簿,上面正寫著女主的名字,當時,地獄使者無奈但又意味深長的說:
“這個結果是出乎神意料之外的,也是神無法掌握的,而這就是人的選擇意志“
這樣的劇情安排,也許令人感到意外,但除此之外,卻也帶出了值得反思的議題,那就是人的「選擇」,那麼,對生活來說,選擇究竟意味著什麼,且讓我們從不同的面向來進一步了解選擇,思考選擇如何影響生活,以及我們如何看待選擇。
選擇的涵義
《選擇心理學,教你做對每個決定》這本書的作者認為,多數時候,我們會在自己也不知道的狀態下做出決定,這是受到無意識的心理作用影響。因此,若是能更為瞭解一些研究結果所提出「選擇背後代表的心理意涵與規則」時,我們將能更懂自己與他人,甚至更樂於做出選擇。以下舉常見的減重話題,來使讀者更能了解如何在生活中運用選擇心理學:
-
想要減重時,就將食物分裝成小份:
研究結果發現,當袋子裡裝滿洋芋片時,我們通常會「選擇」豪邁的大口享用,因為在心理層面,當我們看見裝滿食物的袋子時,就會認為食物還很充足,多吃也無妨。
但是,當份量剩比較少的時候,反而會慢慢品嘗,也會更覺得美味,因為,食物份量少的時候,我們不希望食物太快被吃完,有想要保留食物與珍惜的自然反應,因此,將食物分裝成小份時,我們就會選擇慢慢吃,進而減少了食量。
上述的例子便是在了解食物份量多寡對我們來說會產生的自然反應與所代表的心理意涵後,來幫助自己做出更佳的選擇。
-
減重時,不要過度忍受飢餓,反而要確實維持三餐,定時定量:
從研究結果得知,多數人在肚子很餓的時候,選擇想吃巧克力類的高熱量食物的慾望會勝過水果,且女性高於男性。
也就是說,忍受飢餓反而會使得高熱量食物這個「選擇」看起來更加美味的心理意涵能讓我們了解,我們會因為無法克制而吃進更多高熱量食物,因此,在瞭解了這個心理層面的想法後,想減重時,反而要「選擇」維持三餐,定時定量,以避免暴飲暴食的情況發生。
因此,透過研究結果來了解選擇背後可能代表的心理意涵時,能幫助自己做出適合的選擇,也增加了使用選擇時所帶來的樂趣,甚至能因此透過選擇來邁向成功,可見選擇與對生活而言是多麼的重要。
那麼,除此之外,選擇還有哪些涵義呢?我們可以從韋氏字典裡來了解「選擇」的涵義,選擇的英文為choice,指的是以力量(power)、權利(right)、自由(liberty)進行選擇(to choose),或被稱為選項(option),既可作為動詞,也可以是名詞,是前百分之二十最常被使用的字詞,因此,我們常在生活中聽到這類的話語,像是:我擁有選擇的自由、選擇是權利等。
另一方面,知名的心理學家William Glasser提出了選擇理論(Choice theory),該理論認為我們受到先天的五種需求所驅動而會做出不同的選擇,進一步地導致行為的差異,而這五種需求分別是:
1.生存(survival)
2.愛與歸屬(love and belonging)
3.權力/成就(power/achievement)
4.自由/獨立(freedom/independence)
5.樂趣(fun)
其中,愛與歸屬是最主要的但也是最難以滿足的需求。而且,每個人在這五種需求上還會存有程度上的差別。因此,換句話說,我們的行動、想法與情緒會受到這五種需求而主動或被動的做出不同的選擇,藉由選擇理論,我們也能進一步地思索自己通常會基於什麼需求來做出選擇,什麼需求對我而言是最重要的,而又將採取什麼行動來滿足這個需求。
選擇的力量
選擇既然對生活來說是重要的,但選擇又是如何影響生活的各個層面。Ruth Chang在TED演說中提到,艱難的選擇通常是糾結於兩個選擇,例如,職業的選擇,之所以糾結是因為這對你而言是很重大的決定,也是因為這兩個選項通常有各自的優點而難以下選擇,但其實,這是對艱難選擇有所誤解所導致。這個誤解是起因於對價值的錯誤想法,也就是說,我們普遍會存有認為其中一個選擇會比一個好的想法,但事實上,價值觀世界是不同於科學世界的,是難以用數字去衡量與比較的,就像愛與幸福難以用數字來計算。
而真相是,所有的選擇都是一樣好,這些選擇所代表的價值都是同等的好,當我們有這樣理解時,最終影響選擇結果的重要原因,便是一個能為自己創造合理理由的機會,來選擇「自己所喜歡的選項」,這被稱之為規範性力量(normative power)。
規範性力量是指「我們創造理由來做出選擇」,讓我們成為另一種人,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是從內心找到理由,思考想成為怎樣的我,而做出決定。而不去鍛鍊規範性力量的人,會變成了漂流族,隨著社會價值觀而漂流,而不是成為內心當中想成為的那個自己,因此,艱難的選擇成為變成不一樣自己的契機,因此,當你改變看待選擇的想法時,認爲選擇可以帶來做自己的機會時,它便成為了對生活的祝福。那麼,你同意選擇是規範性力量的說法嗎,你是否有運用選擇來行使規範性力量的經歷,如果有,你是如何做到的;未來可能有什麼面向是你想嘗試規範性力量的…
選擇的焦慮
雖然我們更為明白了選擇的涵義與其對生活的正向影響,然而,我們正處在一個資訊爆炸、大數據的時代,生活步調也相當快速,因此,我們常常需要做出選擇,並有可能更容易感到煩惱與壓力。某項研究結果也指出,每位美國人一天至少得做出70個大大小小的選擇,其數量之多超乎想像。因此,可以想見的是我們可能要時常面對「過多的選擇」或要做出「重要的選擇」時,所帶來的焦慮感。選擇之所以會帶來焦慮,是因為選擇使我們想到風險與高不可測,以及對未知的恐懼;雖然選擇帶來自由,但同樣也帶來了當選擇結果不合己意時會感到的內疚與自我不足的挫敗感。
然而,從某研究結果發現,位居執行長職位的人,在做決定時,有百分之五十的決定用了不到9分鐘的時間,百分之十二的決定,會花一個小時以上。這些成功人士在面對許多選擇時,如何能夠這麼快速的做出決定,是否有一些技巧可以協助我們能更為輕鬆與快速的做出選擇。Sheena Iyengar在TED的演說中提到,我們可以透過下面四個簡單的技巧來減輕過多選擇帶來的困擾:
-
精簡(cut):減少不需要的選項。
-
具體化(concretization):每個選擇帶來的後果,需要非常具體。
-
分類(categorization):分類有助於分辨。
-
由簡入繁(condition for complexity):逐步增加選擇的複雜性。
那麼,藉著生活中可能曾遇過的情況作為例子來說明如何運用上述四個技巧:「曉莉想安排與好友共進晚餐的餐廳,但餐廳選擇實在太多了」,所以,曉莉決定使用上面四個技巧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如下:
-
精簡:挑選出重視的幾項因素,包含了用餐時間、預算、餐廳地點。
-
具體化:用餐時間(2-3小時)、預算($300-$500/人)、餐廳地點(車程30分鐘內),以上是根據曉莉的時間安排與預算等考量,選擇最適合的。
-
分類:將符合上面的餐廳列出後,依照餐廳的口味分類,例如,日本料理、中式餐廳、港式飲茶、義大利料理…,這時候選項通常會剩下比較少。
-
由簡入繁:將上述的選項與好友討論決定哪家餐廳後,再討論要點這間餐廳裡的什麼餐點。
透過運用這四個技巧能加速我們做出選擇,減少焦慮,除此之外,Renata Salecl在TED的演說中提到,其實,我們很少真正理性的做出選擇,因此,我們應避免太沈重的對待選擇,放下一定要做出最好選擇的執著,我們可以藉由在思維裡創造一個理想化的未來形象,以及未來想要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裡,透過這個過程幫助自己做出選擇,也就是說,要在生活(life)中做出選擇時,別忘了仍要生活(live)。
選擇的價值
美國詩人梭羅曾在湖濱散記裡提到兩段佳句:
「生命並沒有價值,除非你選擇並賦予它價值。
沒有哪個地方有幸福,除非你為自己帶來幸福。」
亦有人說過:
「你的選擇決定你是怎樣的人!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選擇編織成的。」
而彭明輝的著作中也曾提到一段關於選擇的內文如下: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
如果我們看的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的「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的「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變得無足掛齒。
因此,選擇對我們而言,代表著力量、自由與價值,而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卻也因為選擇過多的現象給我們帶來的選擇焦慮,與擔憂面臨重大決定時可能會做錯決定,而心生恐懼,所幸的是,藉由了解選擇心理學背後的代表意涵,以及選擇的技巧與用另一個更為寬廣與長遠的觀點來看待選擇時,我們能在面對選擇困境時成功做出選擇,並享受其帶來的成就感與滿足,甚至於透過選擇,我們得以展現不同的自己,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與感到光榮,當我們越是明白選擇究竟是什麼,對生命的意義為何,我們也就改變了選擇能帶來的影響,讓選擇使我們變的更有力量,成為一個樂於選擇的人。
----
參考資料
-
內藤誼人(2017)。選擇心理學,教你做對每個決定(駱香雅譯)。台北:方言文化。(原著出版於2017)
-
彭明輝(2012)。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台北:聯經。
-
Corey, G.(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台北: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2013)
-
How to make choosing easier. (201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ed.com/talks/sheena iyengar choosing what to choose
-
How to make hard choices. (2014).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ed.com/talks/ruth chang how to make hard choices
-
Merriam-Webster Since 1828.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choice
-
Our unhealthy obsession with choice.(2013).Retrieved from https://www.ted.com/talks/renata salecl our unhealthy obsession with choice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