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歧視,從「人」認識一個人
撰文者:李嘉修 臨床心理師
強生是個外形清秀且斯文的大二生,剛來諮商時,他刻意壓低嗓音,有些難為情地提到,他對於自己的聲音相當困擾。我不明白他的意思,他深吸一口氣之後,試著放鬆他的喉嚨,告訴我他對於自己過於尖細且高亢的嗓音,頗為不滿意。
強生說他自國中青春期開始,雖然聽到男同學們各個開始變聲為難聽的鴨子嗓,然而他卻是既羨慕又著急。儘管他的喉頭也逐漸長出顯著的喉結,可是嗓音卻未能如同多數男同學一樣,變得低沉且渾厚,這嚴重地影響了強生對自己的觀感與自信。
他說有時候與不熟識的人講電話,甚至被誤認是女生,每每令他感到十分羞愧。他說他寧可放棄自己所有一切成就,去換取一副「正常男人」的嗓音。有一次諮商時,他為了壓低自己的嗓音,還因此不小心嗆得滿臉脹紅。
我向強生舉了幾個藝人的例子,如,費玉清、畢書盡,這些男星的氣質與聲音也都相當纖細與高亢,而且還成了他們在演藝圈的優勢與特色。我也陪著強生看見與接納自己的獨特之處,能夠更加地疼惜自己。不過他依舊難以忘懷,從小到大被同學嬉笑他像女生、娘娘腔的畫面,甚至曾有同學問他是不是同性戀,也令他感到困窘不已。
我經常以為,人與人之間,許多的隔閡、衝突、甚至傷痛與仇恨,多半是源自於人對人的分類與定見所產生。
分類,當然是為了便於人們溝通與減輕思考負擔,可以更快速地認識一個族群。不過我們卻也往往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分類簡化了一個人的特質,抹殺了個體的獨特性,甚至一不小心就使人心生偏見,產生歧視與汙名的效應。
全世界70多億人口,理應有70多億種人。然而倘若以傳統男女性別來分類,便硬生生地把全世界只分為兩種人,星座將人分作十二種,其他諸如年齡、國籍、膚色、種族、宗教、性取向等分類,也往往限制了我們對一個個體的思考與瞭解。
一個人無法選擇他的性別、膚色、國籍、出生背景、乃至性取向,假使我們因為一個人的身不由己,與生俱來的樣貌,而心生異樣的感受,甚或有意無意地排斥及欺凌他人,造成其身心上難以抹滅的傷痛,我們於心何忍呢?
每個人都應當時常停下來思考,當你想到某個類別的人時,腦中會浮現什麼樣的想法與感受呢?比方說,想到男人、女人、同性戀、跨性別、中國人、或有錢人等,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或感受呢?這些想法代表事實或真理嗎?對一個人公平嗎?你是否曾思考過,有人不願意被分類、被種種類別框架所束縛與困擾呢?
我們經常把尊重他人掛在嘴邊,而我認為真正的尊重,便是要暫時將一個人所有的背景資料擱置一旁,不讓那些分類、標籤、及成見阻礙了我們的心,而願意從「人」去認識且打從心底去理解一個人。
刻板印象或許在所難免,不過我們仍要儘可能地提醒自己保持彈性、謙卑、及一顆願意理解的心,去認識自己與他人;而不輕易落入「什麼類別的人,就應該如何如何」如此簡化的思維模式,在無形之中傷害另一個個體。
我與強生討論著,一個正常的男人,要富有男子氣概,一定要堅強,應該擁有低沉的嗓音,必須喜歡女人云云,這樣的分類與定義究竟從何而來?或許很多人是如此,但是我們一定要選擇跟別人一樣嗎?強生若有所思地表示:「這樣的定義是不是把人看得太過簡單了?」我再同意不過地點了點頭。
多數與少數不代表是與非,不一樣也絕不代表不正常。反之不一樣才意味著豐富與多元,才是人類與物種進化的根本。如其所是地認識跟瞭解一個人獨特的特質,才能夠更接納自己與他人,拉近彼此的距離。
我們是否能夠只從「人」這個單純的類別,來認識一個人呢?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