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勇氣
等一個承諾,從很小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等呀、盼呀、失望了、生氣了、淚乾了、卻再度期待著。
等著等著,長大了,哭鬧已不被允許了,
只好把對承諾的期待放進心裡、繼續等著。
直到,直到某一天才發現,
那些總是等不到的、沒聽到的,其實早已都給出答案了。
剩下的,只是那個害怕繼續期待的小男孩。
春節預售車票才剛開賣的第一天,新竹火車站就擠了滿滿買票的人。
不是蓋的,買票的人潮多到沙漏裡的細沙一樣,無所不用其極地擠滿空間裡的每一個角落。連車站裡的便利商店都出動許多工讀生來維護秩序,避免發生像去年那樣整大鍋關東煮被人群撞翻的意外,當天唯一的傷者是一隻被人潮擠進車站的大黃狗。可憐的大黃,沒有太多的怨言和爭論,哀哀地叫了幾下之後,夾著尾巴就走掉了。
隨著排隊的人龍愈來愈長,大夥的表情也愈來愈焦躁不安,催促、推擠、插隊此起彼落,有個中年婦女因為用來「排隊佔位置」的菜籃子被踢到旁邊而大聲哭喊、大聲控訴台灣是個缺乏人權與法治的國家,直到站務人員出面緩頰、並且承諾給她某班次的座位之後,這位中年婦女突然破涕為笑,連地上的菜籃都沒拿就蹦蹦跳跳離開,留下了現場一群目瞪口呆的人。
「恭喜你!這是最後一個往屏東的座位。」窗口內的售票人員如釋重負地將票遞到我手上之後,立刻把寫著「南下春節位置已全數售完」的牌子放到窗口前,大聲地宣布:「各位旅客不好意思,過年南下的車票全都賣完了。」然後飛也似地離開去忙其他的事情。留下櫃檯前長長一串既羨慕、又怨恨我的人。
還有,愕然的我。
真的很愕然。
「如果沒有買到票,今年就用這當作不回家的藉口吧。」我本來是這樣想的。
早在預售票開賣的前一個月我就開始陷入「要不要回家過年」的趨避衝突。
想回去的理由很多很多:身為中國人,過年當然希望回家團圓、和家人一起圍著吃年夜飯、看電視、啃瓜子、泡茶、聊聊這一年的生活、在歡笑中一起度過暖暖的除夕夜、到街上蹲著打只有過年才擺攤的彈珠檯、和家人一起出遊….。
我還記得五歲那一年的除夕夜,開心的吃過年夜飯後,我和表哥們在庭院一起放鞭炮。為了展現自己過人的勇氣,我把手掌放在已經冒出陣陣碎裂煙火、正準備爆炸的沖天炮上,結果來不及拿開,小拇指就被鞭炮帶上天空了。那瞬間彷彿慢動作的鏡頭,我看見表哥們扭曲的表情,驚恐地倒退、大吼,屋子裡的大人們見狀,顧不得滿嘴的瓜子,蜂擁衝到院子、慌亂地找尋我的手指頭。
那個春節,我在醫院整整躺了三天、還因此被下令禁止領紅包,損失頗為慘重。
即使如此,那卻是我的成長的過程中,關於農曆過年最美好的回憶。
在那之後,家裡烤雞和滷味的生意開始蒸蒸日上,每逢年節,我們家的訂單總是多到好幾天都做不完、一家四口常常凌晨就得起床工作,爸媽更辛苦,有時候連續好幾天都沒有睡覺。於是,過年過節慢慢地成了我的噩夢,因為不但不能和家人一起出去玩、忙碌的工作讓家裡的氣氛充滿不愉快。過多的工作量、身體的負荷、出貨的差錯,常常讓爸媽在工作上發生口角。爸爸的個性比較急躁、常常因為工作流程的不順,他的情緒就會變得很糟,不管是誰在他旁邊,常常都會被波及。
國三那一年的春節,我們全家像是馬拉松般地連續工作好幾天之後,爸媽又在工作的地方爆發了口角。爸爸用力地將車門甩上,一語不發地送貨去了。媽媽則是安靜的坐在角落,她塞了錢給我,要我自己去外面吃午餐。
獨自坐在麵攤裡,等著炒麵端上來的時候,幾個班上的同學穿著亮麗的新衣服、開心地騎腳踏車經過。我的手中握著剛拆開的竹筷子、看看一身邋遢的自己,突然有好多的不解浮上心頭。
「為什麼我們家過年不能出去玩了呢?」
「為什麼爸媽要吵架呢?」
「為什麼我們家過年的氣氛不能像課本或電視上那樣和樂融融呢?」
上了大學之後,姊姊開始到外地去上班,難得過年回到家也是要幫忙工作。常常家裡忙告一段落時,她也必須回去上班了。期待著家人能一同出遊、開心過新年的期待還是沒能實現。逐漸長大之後,「過年」就變成了一個格外難受的節日,因為,那讓我清楚地看見,現實生活跟我心裡所期待夢想有好大的落差。每次,在忙完之後,爸爸就會告訴我們:「明年不要做這麼多,我們一起出去走走吧。」然後,每一張都是空頭支票。
想到這裡,車站大廳突然開始播放過年應景的節慶音樂,好不熱鬧。
並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害怕。到底,我在怕什麼?
我閉上眼睛,眼前一片黑暗中漸漸浮現的,竟是關於死亡的恐懼。
我怕看到媽媽拖著虛弱的身體工作、卻得被爸爸責罵,偏偏她從不願意主動要求休息。
我怕看到爸爸罵人的樣子、只顧著工作而眼裡沒有家人的樣子,也害怕爸爸其實身體也不舒服,只是,他也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健康。
我怕,我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一家人能夠一起歡樂過新年的機會,一年一年逝去。
讀碩士的這幾年,母親的記憶力有很明顯的退化,常常忘記不久前說過的話、有時候一開口,停了好一會兒,卻還是想不起到底要說些什麼。為了不讓氣氛尷尬,我總會先猜測媽媽是不是要說什麼,然後幫她講出來。這些年,媽媽也開始會不斷地抱怨自己身體的不舒服、抱怨爸爸的不體貼。身為兒女的我們,除了聽之外,好像也不知道能夠幫忙做些什麼,因此覺得很無力。我發現自己甚至會轉過頭去,裝作沒有聽見,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小時候在家裡玩躲貓貓時,我曾在媽媽的床底下翻到一張泛黃的舊照片,雖然跟我印象中不太一樣,但我認得那是外婆家重建之前的日式木房,裡頭有個二十出頭歲的女孩,纖細的身子、一身淡藍色洋裝,輕輕地靠在腳踏車邊、詩意地看著手上的書。
幾年後,這個纖細秀氣的女孩嫁了人,隨著丈夫的工作,穿起圍裙、拿起沈甸甸的菜刀,在人來人往、吵鬧喧囂的菜市場裡,一面殷切地招呼攤子前的客人,一面熟練地將砧板上的雞鴨整齊地切成小塊、擺盤、包裝。
對照著照片裡優雅的身影,和這個在市場裡獨當一面的女人真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為母則強」這句話說得真切、也忠實地道出多少女人在婚姻與家庭裡的付出與辛勞。
我想起小學三年級時,一件關於我和媽媽的事情,到現在我還是覺得很內疚。
很內疚。
民國八十二年,我念的小學還沒有開辦營養午餐,學生的中餐大多是訂外面的便當,或者有些同學會去福利社買泡麵、黑輪,還有一部份的家長會送飯來學校給孩子。媽媽雖然很忙,但是都堅持要親手做便當,有時候就算真的沒時間親手準備,她也會去買飯給我。媽媽常說這樣才不會讓我吃到太油膩、或者我不愛的菜色。
比起現在的老師在管教上動不動就被家長投訴,那真是個荒唐又奇特的年代。那時候,老師體罰學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如果午休鐘響還沒趴在桌上睡覺,就會被打手心、處罰當值日生,有些老師還會要學生在午休時間時,將還沒吃完的便當舉在頭上罰站。媽媽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都會晚到,我常常都在校門口等到其他的家長走了,她才出現。
這一天,午休鐘聲響了,媽媽卻還沒出現。我的不耐煩已經漸漸轉為憤怒,因為我的「值日生排班表」已經累積將近半個學期、而且中午還得頂著便當盒罰站。
「咖、咖、咖……」熟悉的打檔車換擋聲音由遠而近。終於,遠遠的,媽媽騎著她載貨的老舊打檔車出現了。
「餓了對不對?趕快進去吃飯。」媽媽看到校門口只剩下我一個人在等待,於是顯得有些焦急。
我臭著一張臉、沒有答話。
「拍謝啦,今天工作比較忙…」媽媽笑笑,一邊把便當塞到我手上,一邊還從口袋裡掏了兩個十元銅板給我:「吃飽飯可以去福利社買餅乾喔。」
我一手提著便當盒、一手握著媽媽給的銅板,板著臉、滿滿的生氣和委屈讓臉頰塞得鼓鼓的。
後來媽媽大概也沒轍了,而且她還得趕緊回家工作,所以提醒我趕快回去教室,然後將摩托車調頭,準備回去工作。
「每天都這麼慢!都是妳害我被處罰!」對著媽媽的背影,我終於扯開喉嚨大喊。
媽媽好像聽到了,因為她停了下來,但她沒有回頭,過一下子之後,她又重新發動車子離去。
「妳走啦!我最討厭妳了!」我生氣地看著媽媽的背影。
只是,話才一說出口,我立刻就後悔了。
因為,剛才我很清楚看到媽媽臉上的汗水、身上還穿著沾滿油漬、來不及換下的圍裙,而且即使媽再忙碌,還是記得買一杯我喜歡的葡萄汁,今天也不例外。而幫我送飯的她往往忙了一個上午,連自己都還沒有吃飯。
那天放學走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很忐忑,深怕會因為中午的事情被媽媽處罰。但是回到家之後,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只是媽媽的心情好像不是很好,她都沒有跟我說話。直到吃完晚飯後,媽媽拿了一千元的大鈔給我,她說:「你拿去訂便當好了,這樣比較不會被老師處罰。」那個時候,我分不清楚媽媽說的是氣話、還是真的不希望我被罰站。印象很深刻,二十幾年前的千元大鈔是深藍色的、比現在大張、紙質也更厚,我記得很清楚,握在手裡的那張千元紙抄好重、好重。
現在想想,其實媽媽做的便當還蠻厲害的:雞腿飯、滷排骨、咖哩飯,不但配菜豐盛,擺盤也相當搶眼。難怪那時候我只要打開便當蓋,周圍的同學就會擠過來,然後發出一陣讚歎的聲音,爭相地想要和我交換菜色。從高中到現在,整整十四年的外食生活,讓我好想念媽媽親手做的便當。
這就是媽媽厲害的地方,即使工作再忙碌,她還是有辦法把家是打理的井然有序、讓我們在吃飯時間有香噴噴的飯菜可以享用。有時候我都很好奇,到底是媽媽本來就這麼厲害?還是每個女生在成為「媽媽」之後就會變得很強大呢?
想到這裡,眼前彷彿又看到媽媽在市場忙碌的身影,一邊忙著切客人的滷味、一面抬起頭提醒準備出門搭車的我要小心安全、要照顧自己、要認真唸書……
突然,一陣鈴聲把我從回憶裡拉了回來。是家裡的電話。
「媽,我沒有買到票誒……」坐在車站大廳的椅子上,我刻意壓低音量、說的有些心虛。
一旁等車的老太太一臉狐疑,看著我握在手上的車票。
「那你要不要去看看客運還有沒有票啊?其他的方式呢?」電話那端的媽媽似乎有些焦急。
「嗯,我等等去看看吧……」我壓根沒有想要做這件事。
掛掉電話之後,我尷尬地向老太太笑了一下。
老太太也露出微笑:「怎麼啦?不想回家嗎?」
我苦笑:「想啊,可是又很怕回去之後,看到家裡的事情,心情會很不好…」
老太太笑了笑:「天下父母心啦,攏系盡心盡力賺錢,希望讓囝仔有面子、過好生活……」,她嘆了口氣,繼續說:「我自己肖年的時陣也沒有好好陪囝仔,等到囝仔長大了、出去工作了,卻老想著他們、想要他們的陪伴……」
聽著老太太流利的台語口音,我突然覺得好親切、卻也感到一陣心酸。遠在家鄉的爸媽,是否也有著和老太太同樣的心情呢?
一直坐在車站裡也不是辦法,想起去年春節的衝突,我狠下心到櫃檯將這張幸運的車票退了回去。坐在回宿舍的公車上,我想起剛剛在電話裡,爸爸在一旁說:「沒關係啦,叫他留在那裡準備考試就好,家裡的工作我們會處理。」
今年,我用了一個看似無法抵抗的因素:「準備心理師考試」作為無法回家過年的藉口。
可是,爸,我其實是很想回家的,你知道嗎?只是,我真的很怕面對你。
小時候,我很喜歡和爸爸在一塊。爸爸常常帶著我一起出去送貨,陪我聊天、回答我許多天馬行空的問題。每次感冒的時候,爸都會開車到學校接我去看醫生,而且他都會和我約定,只要打針的時候沒有哭,就帶我到隔壁玩具店挑一個我喜歡的玩具。
爸是是一個很努力工作的傳統男性,在他的生命裡,沒有疲累和休息,天氣再怎麼冷,他總是披著一件夜市買來的外套就出門工作了;感冒的時候,他總是捨不得去看醫生,而是撐著身子繼續工作。三十幾年來,天天如一日。
可是慢慢地,卻因為「工作」,我覺得和爸爸的距離愈來愈遠,在他的心裡,家人的重要性似乎總是排在工作之後。不管討論什麼,只要和工作有衝突的,一切免談。我和爸爸的關係從高中開始變得很緊張,我討厭他因為工作而對我們惡言相向、討厭他重視工作甚於媽媽的健康。有一度,我和他像是仇人般,總是講沒幾句話就大聲相向,但最嚴重的時候,是像陌生人那樣的冷淡相對。
後來,我開始覺得工作是他逃避面對生活的方式。當他不開心的時候、焦慮的時候,就待在工作的地方。每一天,他待在工作的地方總是比家裡還要久。而每當他把一樣家庭生活用品搬到工作的地方時,我就覺得他跟這個家好像又遠了一點。似乎,那裡才是他覺得安心、感到放鬆的堡壘。
去年,二十九歲的我終於把讀了四年的碩士學位完成了。領到畢業證書那剎那,雖然稍稍地鬆了口氣,卻也覺得對爸媽有滿滿的愧疚。我內疚自己尚無成就,讓父母無法放下內心重擔、不輕言退休,每日都得消耗著體力來賺取家裡的經濟所需。
「如果自己當初不要這麼堅持讀社工系、不要期待成為一個心理師,找一個工作熬幾年,現在家裡的情況是否會完全不同呢?」我常常這樣想。
當然,誰也無法給出答案,連我自己也是。
從小,爸媽就叮嚀著我好好唸書,不需過問、也無需擔心家裡的事情。直到念了研究所時,我才發現我對於「家」真的很陌生。我不理解爸媽對家庭的期待是什麼、不知道他們老年計劃過什麼樣的生活、不清楚工作之於爸爸除了求生存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意義。於是,我碩士班論文的研究就是試著去認識自己家庭的故事。
除夕夜,我獨自在租屋處,再一次翻閱了自己的論文,當下一陣強烈的情緒湧了上來,我突然發現,在這個家的故事裡,其實無關乎誰對誰錯。爸爸盡職地扮演一個傳統文化所期待的男性角色,而媽媽則是以全然配合、壓抑自己聲音的方式來愛著她的先生。然而,真正隱身在故事裡面、卻沒有被發現的,是一個倔強、失落的小孩,他一直期待著被愛、並且害怕長大。而那個孩子,就是我自己。
我的手裡握緊那本論文,眼淚不斷地掉下來。
「爸、媽,我不要你們這麼快就變老、生病、然後慢慢地離我遠去,我好想繼續當你們的兒子。而且,我也還沒有當夠孩子、還期待著孩提時期的願望能有一天被滿足……」但是隨著每一個新年的到來,我卻要面對我的父母已經逐漸老去的事實。直到今年,我即將邁入三十歲的大關,開始感受到身體的機能不如以往,我才驚覺,不論願不願意,自己早已是個「大人」了。那些還沒實現的期待,或許,真的不會實現了。
就像心理學家Yalom所講的:「長大,代表著我們要接受自己的有些部分死亡了。」
唯有如此,我們才有空間接受新的部分長出來。
可是我不甘願,我都還沒被滿足,我不想要就這麼長大了。我還期待著爸爸帶著我們全家一起出去玩、期待著爸媽摸摸我的頭,告訴我,我做得很好。
原來,要向過去道別,是這麼困難。
這是很特別的一年:我寫完論文、完成碩士學位、人生中第一次擔任教師、第一次自己在外面度過農曆新年。每一個特別的經驗,都讓我更清楚看到自己跟家裡的關係,也終於讓我有機會遇見內在那個嘟著嘴、一直期待著被滿足、被關愛的小孩。
我清楚記得這一個除夕夜,傾洩不止的眼淚告訴我的,除了那個一直期待被愛的孩子,也提醒我,勇敢地面對成長的事實、接受爸爸、媽媽原本的樣子。
或許,唯有接受自己已經長大的事實,才更能長出力量,主動去創造屬於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
----
作者:胡展誥
經歷:中輟生輔導教育、北市立中崙高中代理輔導教師兼輔導組長、社會福利機構兒童及青少年團體帶領員
學歷: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
專長:團體輔導、親子議題、青少年議題、自我探索、生涯規劃
等呀、盼呀、失望了、生氣了、淚乾了、卻再度期待著。
等著等著,長大了,哭鬧已不被允許了,
只好把對承諾的期待放進心裡、繼續等著。
直到,直到某一天才發現,
那些總是等不到的、沒聽到的,其實早已都給出答案了。
剩下的,只是那個害怕繼續期待的小男孩。
春節預售車票才剛開賣的第一天,新竹火車站就擠了滿滿買票的人。
不是蓋的,買票的人潮多到沙漏裡的細沙一樣,無所不用其極地擠滿空間裡的每一個角落。連車站裡的便利商店都出動許多工讀生來維護秩序,避免發生像去年那樣整大鍋關東煮被人群撞翻的意外,當天唯一的傷者是一隻被人潮擠進車站的大黃狗。可憐的大黃,沒有太多的怨言和爭論,哀哀地叫了幾下之後,夾著尾巴就走掉了。
隨著排隊的人龍愈來愈長,大夥的表情也愈來愈焦躁不安,催促、推擠、插隊此起彼落,有個中年婦女因為用來「排隊佔位置」的菜籃子被踢到旁邊而大聲哭喊、大聲控訴台灣是個缺乏人權與法治的國家,直到站務人員出面緩頰、並且承諾給她某班次的座位之後,這位中年婦女突然破涕為笑,連地上的菜籃都沒拿就蹦蹦跳跳離開,留下了現場一群目瞪口呆的人。
「恭喜你!這是最後一個往屏東的座位。」窗口內的售票人員如釋重負地將票遞到我手上之後,立刻把寫著「南下春節位置已全數售完」的牌子放到窗口前,大聲地宣布:「各位旅客不好意思,過年南下的車票全都賣完了。」然後飛也似地離開去忙其他的事情。留下櫃檯前長長一串既羨慕、又怨恨我的人。
還有,愕然的我。
真的很愕然。
「如果沒有買到票,今年就用這當作不回家的藉口吧。」我本來是這樣想的。
早在預售票開賣的前一個月我就開始陷入「要不要回家過年」的趨避衝突。
想回去的理由很多很多:身為中國人,過年當然希望回家團圓、和家人一起圍著吃年夜飯、看電視、啃瓜子、泡茶、聊聊這一年的生活、在歡笑中一起度過暖暖的除夕夜、到街上蹲著打只有過年才擺攤的彈珠檯、和家人一起出遊….。
我還記得五歲那一年的除夕夜,開心的吃過年夜飯後,我和表哥們在庭院一起放鞭炮。為了展現自己過人的勇氣,我把手掌放在已經冒出陣陣碎裂煙火、正準備爆炸的沖天炮上,結果來不及拿開,小拇指就被鞭炮帶上天空了。那瞬間彷彿慢動作的鏡頭,我看見表哥們扭曲的表情,驚恐地倒退、大吼,屋子裡的大人們見狀,顧不得滿嘴的瓜子,蜂擁衝到院子、慌亂地找尋我的手指頭。
那個春節,我在醫院整整躺了三天、還因此被下令禁止領紅包,損失頗為慘重。
即使如此,那卻是我的成長的過程中,關於農曆過年最美好的回憶。
在那之後,家裡烤雞和滷味的生意開始蒸蒸日上,每逢年節,我們家的訂單總是多到好幾天都做不完、一家四口常常凌晨就得起床工作,爸媽更辛苦,有時候連續好幾天都沒有睡覺。於是,過年過節慢慢地成了我的噩夢,因為不但不能和家人一起出去玩、忙碌的工作讓家裡的氣氛充滿不愉快。過多的工作量、身體的負荷、出貨的差錯,常常讓爸媽在工作上發生口角。爸爸的個性比較急躁、常常因為工作流程的不順,他的情緒就會變得很糟,不管是誰在他旁邊,常常都會被波及。
國三那一年的春節,我們全家像是馬拉松般地連續工作好幾天之後,爸媽又在工作的地方爆發了口角。爸爸用力地將車門甩上,一語不發地送貨去了。媽媽則是安靜的坐在角落,她塞了錢給我,要我自己去外面吃午餐。
獨自坐在麵攤裡,等著炒麵端上來的時候,幾個班上的同學穿著亮麗的新衣服、開心地騎腳踏車經過。我的手中握著剛拆開的竹筷子、看看一身邋遢的自己,突然有好多的不解浮上心頭。
「為什麼我們家過年不能出去玩了呢?」
「為什麼爸媽要吵架呢?」
「為什麼我們家過年的氣氛不能像課本或電視上那樣和樂融融呢?」
上了大學之後,姊姊開始到外地去上班,難得過年回到家也是要幫忙工作。常常家裡忙告一段落時,她也必須回去上班了。期待著家人能一同出遊、開心過新年的期待還是沒能實現。逐漸長大之後,「過年」就變成了一個格外難受的節日,因為,那讓我清楚地看見,現實生活跟我心裡所期待夢想有好大的落差。每次,在忙完之後,爸爸就會告訴我們:「明年不要做這麼多,我們一起出去走走吧。」然後,每一張都是空頭支票。
想到這裡,車站大廳突然開始播放過年應景的節慶音樂,好不熱鬧。
並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害怕。到底,我在怕什麼?
我閉上眼睛,眼前一片黑暗中漸漸浮現的,竟是關於死亡的恐懼。
我怕看到媽媽拖著虛弱的身體工作、卻得被爸爸責罵,偏偏她從不願意主動要求休息。
我怕看到爸爸罵人的樣子、只顧著工作而眼裡沒有家人的樣子,也害怕爸爸其實身體也不舒服,只是,他也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健康。
我怕,我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一家人能夠一起歡樂過新年的機會,一年一年逝去。
讀碩士的這幾年,母親的記憶力有很明顯的退化,常常忘記不久前說過的話、有時候一開口,停了好一會兒,卻還是想不起到底要說些什麼。為了不讓氣氛尷尬,我總會先猜測媽媽是不是要說什麼,然後幫她講出來。這些年,媽媽也開始會不斷地抱怨自己身體的不舒服、抱怨爸爸的不體貼。身為兒女的我們,除了聽之外,好像也不知道能夠幫忙做些什麼,因此覺得很無力。我發現自己甚至會轉過頭去,裝作沒有聽見,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小時候在家裡玩躲貓貓時,我曾在媽媽的床底下翻到一張泛黃的舊照片,雖然跟我印象中不太一樣,但我認得那是外婆家重建之前的日式木房,裡頭有個二十出頭歲的女孩,纖細的身子、一身淡藍色洋裝,輕輕地靠在腳踏車邊、詩意地看著手上的書。
幾年後,這個纖細秀氣的女孩嫁了人,隨著丈夫的工作,穿起圍裙、拿起沈甸甸的菜刀,在人來人往、吵鬧喧囂的菜市場裡,一面殷切地招呼攤子前的客人,一面熟練地將砧板上的雞鴨整齊地切成小塊、擺盤、包裝。
對照著照片裡優雅的身影,和這個在市場裡獨當一面的女人真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為母則強」這句話說得真切、也忠實地道出多少女人在婚姻與家庭裡的付出與辛勞。
我想起小學三年級時,一件關於我和媽媽的事情,到現在我還是覺得很內疚。
很內疚。
民國八十二年,我念的小學還沒有開辦營養午餐,學生的中餐大多是訂外面的便當,或者有些同學會去福利社買泡麵、黑輪,還有一部份的家長會送飯來學校給孩子。媽媽雖然很忙,但是都堅持要親手做便當,有時候就算真的沒時間親手準備,她也會去買飯給我。媽媽常說這樣才不會讓我吃到太油膩、或者我不愛的菜色。
比起現在的老師在管教上動不動就被家長投訴,那真是個荒唐又奇特的年代。那時候,老師體罰學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如果午休鐘響還沒趴在桌上睡覺,就會被打手心、處罰當值日生,有些老師還會要學生在午休時間時,將還沒吃完的便當舉在頭上罰站。媽媽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都會晚到,我常常都在校門口等到其他的家長走了,她才出現。
這一天,午休鐘聲響了,媽媽卻還沒出現。我的不耐煩已經漸漸轉為憤怒,因為我的「值日生排班表」已經累積將近半個學期、而且中午還得頂著便當盒罰站。
「咖、咖、咖……」熟悉的打檔車換擋聲音由遠而近。終於,遠遠的,媽媽騎著她載貨的老舊打檔車出現了。
「餓了對不對?趕快進去吃飯。」媽媽看到校門口只剩下我一個人在等待,於是顯得有些焦急。
我臭著一張臉、沒有答話。
「拍謝啦,今天工作比較忙…」媽媽笑笑,一邊把便當塞到我手上,一邊還從口袋裡掏了兩個十元銅板給我:「吃飽飯可以去福利社買餅乾喔。」
我一手提著便當盒、一手握著媽媽給的銅板,板著臉、滿滿的生氣和委屈讓臉頰塞得鼓鼓的。
後來媽媽大概也沒轍了,而且她還得趕緊回家工作,所以提醒我趕快回去教室,然後將摩托車調頭,準備回去工作。
「每天都這麼慢!都是妳害我被處罰!」對著媽媽的背影,我終於扯開喉嚨大喊。
媽媽好像聽到了,因為她停了下來,但她沒有回頭,過一下子之後,她又重新發動車子離去。
「妳走啦!我最討厭妳了!」我生氣地看著媽媽的背影。
只是,話才一說出口,我立刻就後悔了。
因為,剛才我很清楚看到媽媽臉上的汗水、身上還穿著沾滿油漬、來不及換下的圍裙,而且即使媽再忙碌,還是記得買一杯我喜歡的葡萄汁,今天也不例外。而幫我送飯的她往往忙了一個上午,連自己都還沒有吃飯。
那天放學走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很忐忑,深怕會因為中午的事情被媽媽處罰。但是回到家之後,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只是媽媽的心情好像不是很好,她都沒有跟我說話。直到吃完晚飯後,媽媽拿了一千元的大鈔給我,她說:「你拿去訂便當好了,這樣比較不會被老師處罰。」那個時候,我分不清楚媽媽說的是氣話、還是真的不希望我被罰站。印象很深刻,二十幾年前的千元大鈔是深藍色的、比現在大張、紙質也更厚,我記得很清楚,握在手裡的那張千元紙抄好重、好重。
現在想想,其實媽媽做的便當還蠻厲害的:雞腿飯、滷排骨、咖哩飯,不但配菜豐盛,擺盤也相當搶眼。難怪那時候我只要打開便當蓋,周圍的同學就會擠過來,然後發出一陣讚歎的聲音,爭相地想要和我交換菜色。從高中到現在,整整十四年的外食生活,讓我好想念媽媽親手做的便當。
這就是媽媽厲害的地方,即使工作再忙碌,她還是有辦法把家是打理的井然有序、讓我們在吃飯時間有香噴噴的飯菜可以享用。有時候我都很好奇,到底是媽媽本來就這麼厲害?還是每個女生在成為「媽媽」之後就會變得很強大呢?
想到這裡,眼前彷彿又看到媽媽在市場忙碌的身影,一邊忙著切客人的滷味、一面抬起頭提醒準備出門搭車的我要小心安全、要照顧自己、要認真唸書……
突然,一陣鈴聲把我從回憶裡拉了回來。是家裡的電話。
「媽,我沒有買到票誒……」坐在車站大廳的椅子上,我刻意壓低音量、說的有些心虛。
一旁等車的老太太一臉狐疑,看著我握在手上的車票。
「那你要不要去看看客運還有沒有票啊?其他的方式呢?」電話那端的媽媽似乎有些焦急。
「嗯,我等等去看看吧……」我壓根沒有想要做這件事。
掛掉電話之後,我尷尬地向老太太笑了一下。
老太太也露出微笑:「怎麼啦?不想回家嗎?」
我苦笑:「想啊,可是又很怕回去之後,看到家裡的事情,心情會很不好…」
老太太笑了笑:「天下父母心啦,攏系盡心盡力賺錢,希望讓囝仔有面子、過好生活……」,她嘆了口氣,繼續說:「我自己肖年的時陣也沒有好好陪囝仔,等到囝仔長大了、出去工作了,卻老想著他們、想要他們的陪伴……」
聽著老太太流利的台語口音,我突然覺得好親切、卻也感到一陣心酸。遠在家鄉的爸媽,是否也有著和老太太同樣的心情呢?
一直坐在車站裡也不是辦法,想起去年春節的衝突,我狠下心到櫃檯將這張幸運的車票退了回去。坐在回宿舍的公車上,我想起剛剛在電話裡,爸爸在一旁說:「沒關係啦,叫他留在那裡準備考試就好,家裡的工作我們會處理。」
今年,我用了一個看似無法抵抗的因素:「準備心理師考試」作為無法回家過年的藉口。
可是,爸,我其實是很想回家的,你知道嗎?只是,我真的很怕面對你。
小時候,我很喜歡和爸爸在一塊。爸爸常常帶著我一起出去送貨,陪我聊天、回答我許多天馬行空的問題。每次感冒的時候,爸都會開車到學校接我去看醫生,而且他都會和我約定,只要打針的時候沒有哭,就帶我到隔壁玩具店挑一個我喜歡的玩具。
爸是是一個很努力工作的傳統男性,在他的生命裡,沒有疲累和休息,天氣再怎麼冷,他總是披著一件夜市買來的外套就出門工作了;感冒的時候,他總是捨不得去看醫生,而是撐著身子繼續工作。三十幾年來,天天如一日。
可是慢慢地,卻因為「工作」,我覺得和爸爸的距離愈來愈遠,在他的心裡,家人的重要性似乎總是排在工作之後。不管討論什麼,只要和工作有衝突的,一切免談。我和爸爸的關係從高中開始變得很緊張,我討厭他因為工作而對我們惡言相向、討厭他重視工作甚於媽媽的健康。有一度,我和他像是仇人般,總是講沒幾句話就大聲相向,但最嚴重的時候,是像陌生人那樣的冷淡相對。
後來,我開始覺得工作是他逃避面對生活的方式。當他不開心的時候、焦慮的時候,就待在工作的地方。每一天,他待在工作的地方總是比家裡還要久。而每當他把一樣家庭生活用品搬到工作的地方時,我就覺得他跟這個家好像又遠了一點。似乎,那裡才是他覺得安心、感到放鬆的堡壘。
去年,二十九歲的我終於把讀了四年的碩士學位完成了。領到畢業證書那剎那,雖然稍稍地鬆了口氣,卻也覺得對爸媽有滿滿的愧疚。我內疚自己尚無成就,讓父母無法放下內心重擔、不輕言退休,每日都得消耗著體力來賺取家裡的經濟所需。
「如果自己當初不要這麼堅持讀社工系、不要期待成為一個心理師,找一個工作熬幾年,現在家裡的情況是否會完全不同呢?」我常常這樣想。
當然,誰也無法給出答案,連我自己也是。
從小,爸媽就叮嚀著我好好唸書,不需過問、也無需擔心家裡的事情。直到念了研究所時,我才發現我對於「家」真的很陌生。我不理解爸媽對家庭的期待是什麼、不知道他們老年計劃過什麼樣的生活、不清楚工作之於爸爸除了求生存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意義。於是,我碩士班論文的研究就是試著去認識自己家庭的故事。
除夕夜,我獨自在租屋處,再一次翻閱了自己的論文,當下一陣強烈的情緒湧了上來,我突然發現,在這個家的故事裡,其實無關乎誰對誰錯。爸爸盡職地扮演一個傳統文化所期待的男性角色,而媽媽則是以全然配合、壓抑自己聲音的方式來愛著她的先生。然而,真正隱身在故事裡面、卻沒有被發現的,是一個倔強、失落的小孩,他一直期待著被愛、並且害怕長大。而那個孩子,就是我自己。
我的手裡握緊那本論文,眼淚不斷地掉下來。
「爸、媽,我不要你們這麼快就變老、生病、然後慢慢地離我遠去,我好想繼續當你們的兒子。而且,我也還沒有當夠孩子、還期待著孩提時期的願望能有一天被滿足……」但是隨著每一個新年的到來,我卻要面對我的父母已經逐漸老去的事實。直到今年,我即將邁入三十歲的大關,開始感受到身體的機能不如以往,我才驚覺,不論願不願意,自己早已是個「大人」了。那些還沒實現的期待,或許,真的不會實現了。
就像心理學家Yalom所講的:「長大,代表著我們要接受自己的有些部分死亡了。」
唯有如此,我們才有空間接受新的部分長出來。
可是我不甘願,我都還沒被滿足,我不想要就這麼長大了。我還期待著爸爸帶著我們全家一起出去玩、期待著爸媽摸摸我的頭,告訴我,我做得很好。
原來,要向過去道別,是這麼困難。
這是很特別的一年:我寫完論文、完成碩士學位、人生中第一次擔任教師、第一次自己在外面度過農曆新年。每一個特別的經驗,都讓我更清楚看到自己跟家裡的關係,也終於讓我有機會遇見內在那個嘟著嘴、一直期待著被滿足、被關愛的小孩。
我清楚記得這一個除夕夜,傾洩不止的眼淚告訴我的,除了那個一直期待被愛的孩子,也提醒我,勇敢地面對成長的事實、接受爸爸、媽媽原本的樣子。
或許,唯有接受自己已經長大的事實,才更能長出力量,主動去創造屬於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
----
作者:胡展誥
經歷:中輟生輔導教育、北市立中崙高中代理輔導教師兼輔導組長、社會福利機構兒童及青少年團體帶領員
學歷: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
專長:團體輔導、親子議題、青少年議題、自我探索、生涯規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