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雅妮奪冠看心理諮商的運用
圖片來源:http://tw.news.yahoo.com
最近國內體壇的盛事莫過於在台灣舉辦的LPGA女子高球賽了。在我家裡,連平常不看體育新聞的父母,也知道這次球賽的舉辦地在桃園揚昇球場,並守著電視的實況轉播陪著曾雅妮見證奪冠的一刻。當我跟家人分享曾雅妮也做過心理諮商時,家人卻一致的反應「怎麼可能?」,「心理諮商不都是有問題的人在做的嗎?」連家中有人從事心理工作的家人都對心理諮商有負面形象了,就更不用說一般的民眾對於心理諮商的功能會有怎樣的負面標籤了。
事實上,歐美國家的運動員自小便學習各種心理技巧,美國的職業球隊,更有隨隊的運動心理諮商師,來幫助球員在球場上有更好的表現。比如國人熟知在道奇球隊效力的郭泓志,也曾因焦慮症尋求心理師的協助。而目前國內的職棒球隊,也開始注重心理技巧與心理諮商對於球場表現的幫助。如兄弟象隊教練運用意象訓練法(imagery training)幫助選手提升表現。桃園猿lamigo與壢新醫院合作透過心理諮商技巧幫助選手放鬆與提升成績,統一獅的捕手高志綱為了提昇自己的表現,甚至自費接受心理諮商,並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投資。
這些消息在在都指出心理諮商除了國人熟知的精神疾患之外,更能運用在提升個人的專業表現。也難怪2010年曾雅妮尋求職業生涯上的突破時,即使被收費每小時2000美元的諮商費,曾雅妮的父親還是認為這是值得的投資。
國內對於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的接受度遠不如國外,原因來自對精神疾患的污名化以及對心理諮商運用範圍的誤解。
早期電視電影中傳達對精神疾患恐怖的意象,以及精神醫療與助人機構的陰森印象,讓人視心理治療為畏途,深怕接受了心理治療與心理諮商就等同承認自己是異類;而早期學校亦將送輔導室作為對學生犯錯的處罰選項之一。因此加深了國人不願意尋求心理諮商與治療協助的狀況。
事實上國內早在2001年規定出心理師法,其中的13、14條,規範出心理師的從業範圍除了國人既定印象的精神官能症與精神疾患外,也包涵了認知、情緒或行為困擾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廣義的說,只要國人自認其認知、情緒或行為覺得需要提升,就在心理師的執業範圍中。
但國內的研究卻發現,當民眾遇到困擾或問題需要討論時,多數民眾會先選擇自行調適或和親友商量,只有在遭遇各種困擾無法解決時,如心理困擾大到需要看精神科醫生時,才會出現對心理諮商的需求。而多數的國人甚至不知道心理諮商在個人成長、專業表現與健康促進上的應用。
目前國外的心理諮商已經非常普遍,如結婚、生子、找工作、換工作等決定,都會尋求心理師的專業協助,以沉殿與整理自己。而運動、投資、考試等需要在壓力下尋求表現的活動,更是可以透過心理諮商的技術與來提升成績,如制定合理可達成的計畫、放鬆、生理回饋、意象訓練等量身訂做的方式來協助成績的提升。
曾經在接案的時候,有案主跟我說,第一次來的時候,覺得自己很糟才會接受諮商,但來了幾次後卻發現每次離開都會有所提升,越來越覺得諮商是一種讓自己越來越好的過程。從認為自己很糟而接受諮商,到相信自己選擇諮商讓自己更好,更揭露了心理諮商可以是「我有問題」的自我標籤,或是「我選擇讓自己更好」的選項,端視於民眾對於心理諮商的了解與運用程度。
曾雅妮、郭泓志、高志綱等優秀的運動選手都選擇心理諮商來提升自己的表現,對於心理諮商在「我有問題」跟「我選擇讓自己更好」的相信中,你又會選擇哪一個呢?
作者:蔡明芳
現任:行動諮商心理師、10年以上投資經驗之專業投資者
學歷:台大財金系、高師大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畢。
專長:投資心理學、升學與國家考試輔導、肢體障礙者心理諮商、現實治療、人際歷程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