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追求你要的社交人生,不怕尷尬癌纏身

Sam說上大學以後,反而不知道怎麼樣跟同學互動。他說在高中時,或許因為成績好,又曾擔任儀隊社團的幹部,他的形容蠻貼切,他在班上有自己的定位,Sam的意思是他有一定程度的自信與同學相處。
何況上大學之前的學校生活,與同學幾乎每日朝夕相處,連座位都是固定的,每天共處的時間長,不用太刻意去互動,也能夠和同學熟絡起來。
然而上了大學之後,每個人選修的課程與有興趣的活動皆不盡相同,不僅座位沒固定,Sam展現了他的幽默說,甚至會不會來上課也是一大問題,所以很難與同學維持如高中同學一樣熟悉的關係。
Sam苦惱地說,現在與同儕聚會或吃飯時,經常不曉得要說些什麼,腦中好不容易擠出幾個字,卻又因為害怕說錯話,反而錯失了開口的良機。
還記得有一次,他好不容易抓緊機會表達了想法,然而同學們有的低頭,有的看向他處,Sam說當下他竟然成了句點王,冷場尷尬的氣氛,讓他恨不得想挖個地洞躲進去算了。
所以在人際互動的經驗中,Sam說他發覺自己經常只能不自在地扮演陪笑的角色,十分沒有存在感,甚至懷疑自己如果尿遁了是否會有人發現。
他說還有更誇張的,有一次去商店買東西,店員稱呼他前面一位排隊的同學帥哥,輪到他時,店員卻叫他先生,且語氣顯得不耐煩,似乎想快點打發他走一樣,當下他突然感覺到滿臉漲紅且尷尬不已,匆忙離去後便沒再踏進過那家店。
Sam嘆口氣說他時常光想到要出席在人際的場合,就會覺得渾身不對勁,心裡感到好慌好累,很在意自己的言行,擔心會表現不好或顯露不知所措的模樣,畏懼他人異樣的眼光,他說自己根本「尷尬癌」上身,甚至懷疑是否得了社交恐懼症。
其實,Sam不見得要為自己扣上社交恐懼症這個疾病的帽子,不過他確實有社交焦慮的傾向,也是時下網路用語所稱的「尷尬癌」。
尷尬癌是形容一個人在社交情境中,經常感到不自在、不知所措,擔心成為被關注的焦點,害怕在眾人面前犯錯、出糗或任何負面的評價,有時候連正面的關注,如,被讚美,都可能感覺到焦慮與尷尬,有時還會伴隨臉紅、出汗、心跳加速、坐立難安、或結巴等生理反應。
有社交焦慮傾向的人,經常相當敏感於自己的一言一行與任何的表現,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過高的標準,習慣以好壞、對錯來評價自己,非常在意他人的觀感與眼光,擔心在別人心目中留下負面的印象,因而被側目或討厭。
甚至因為過於在意與敏感於自身的焦慮感,腦中經常下意識地思考,認為別人會看出自己正在焦慮,會看穿自己臉紅的模樣,而認定自己很奇怪,甚至不正常,形成了「焦慮自己在焦慮」的循環,反而更加劇身心焦慮與不適的感受,而試圖避免或逃離可能的人際情境。 
換位思考:別那樣看自己,沒有人會那樣看你
對治尷尬癌,第一步是試著理解自己的尷尬與焦慮感,學習與它和平共處,先中斷「焦慮自己的焦慮」的循環。
我經常詢問有社交焦慮傾向的人,曾記得或是有多在意他人說錯話、出糗、或緊張臉紅的時候?我得到的回應,多半不見得能夠想得到別人社交焦慮的經驗,即便可以想到,如,某某人上台說話時聲音顫抖,也就只是一個記憶,無關乎此人的優劣與好壞,也不致因此討厭此人或不願與他當朋友。
然而,在面對自己出糗或感到很笨拙的人際經驗時,那畫面卻如同烙印在腦海中一樣,即便過了多年後回想,仍歷歷在目且感到困窘不已。
採取換位思考的方式,抽離自身的角色,換作他人的立場與角度去看事情,問問自己:在人際場合中,真的會有人不時盯著你看,在意你是否出糗嗎?會認為一個沉默少語的人很奇怪嗎?看見別人不在自或臉紅的模樣,會對他產生什麼負面觀感嗎?即便有人犯錯出糗,果真會一直惦記於心且不斷嘲笑他嗎?
通常,這些念頭與想法,都只是腦中不由自主產生的焦慮的念想,卻沒有任何證據能夠支持這些念想為真。
接著要告訴自己,學習在人際場合中與自己的不自在與尷尬感相處。現實的情況是,人最在乎的經常是自己,沒有人會看出或去注意你的焦慮,而且即便看出來了,實際上也不是多麼大不了或嚴重的事情,因為沒有人會比你更在乎自己的焦慮。 
認知轉念:放過自己,別過度苛求自己
人的情緒感受,會受到腦中如何思考、評價、及看待自己有關。辨識自己的擔憂與焦慮的來源為何,然後詢問自己,如果在人際場合中說錯話、出糗、冷場,究竟會怎樣?可以試著把背後的想法寫下來,然後客觀地檢視這個想法是否合乎現實。
比方說,想法一:在社交場合說話結巴或臉紅,代表我能力很差、很糟,別人會看輕我、討厭我、不願跟我做朋友,我註定是一個沒用或失敗的人。想法二:我一定要說出有趣或有道理的話,我才是有價值的人,別人才會認同我或喜歡我。想法三:如果我沒有表現自在的樣子(反之,如果我表現出焦慮的模樣),代表我是一個奇怪、不正常、很可悲的人。
這些想法皆是毫無道理、過度推論、以及災難化的思考方式,只是會讓自己受苦而沒有助益的念頭與想法。
審視與挑戰自己內在負面評價式的想法,並寫下更合理與有益的替代想法,例如,感到焦慮與尷尬,表示自己會在意,或只是單純的一種身心反應,但絕不代表自己是不好、無能、或失敗的人,而且也沒有證據證明別人會因而不喜歡自己。
有時候不知道要說什麼,或是說錯話,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表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不需要用如此嚴苛的標準要求自己表現完美,坦承面對你我都是一個可能會犯錯的平凡人。 
接納自己:感覺不好,不代表我不好
最後一點,最重要的是告訴自己,情緒只是一種感受,如同身體痠痛或發癢一樣,雖然不舒服,但無所謂好或不好,不需要帶著負面評價來看待自己的情緒感受。時常提醒自己,焦慮只是一種感覺,感覺不好不代表我不好,我願意有意識地帶著我的焦慮感去體驗與經營我想要的人際關係。
不抗拒且接納自己與焦慮感和平共處之後,可以讓心理騰挪出一些空間,去思索實際上如何與他人互動的方法,像是談論彼此較有共鳴的話題,如,食物、時事、旅行或興趣等。即使暫時想不到話題,也能夠坦然與自己相處於當下。另外自我提醒,一個聆聽者的角色在群體之中也是同等重要的。
上大學之後的人際關係確實無法如同往常,自然而然地與同儕熟絡,而是需要花時間與心力去經營與維繫的。因此練習轉念,放下內在對他人眼光與對自我評價的執著,有意識地練習與尷尬癌和平共處,別讓它阻礙了你所渴望的社交人生。
----
作者:李嘉修 臨床心理師 / 台大資訊管理系學士,台大心理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碩士,臨床心理師證照專技高考榜首。
現職:清華大學諮商中心、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林正修診所、新竹市生命線 臨床心理師
著作:《解憂心理師》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