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麻煩他人的害怕心理學

文/實習心理師 張鈞弼

「害怕」,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舉凡突如其來的聲響、接觸到未知的事物、面對艱困的挑戰等,都很容易讓人感到害怕。而人之所以會害怕,其實源於古往今來的生存本能,因為害怕某些事物或情境,例如兇猛的野獸或湍流,讓我們得以避開危險並延續生命。而人際間也有一種常見的害怕心理--害怕麻煩他人;你是害怕麻煩別他人的人嗎?今天就透過本文,讓我們一起來探討此一現象背後的涵義。

在討論「害怕麻煩他人」前,先回想一下,有沒有碰過以下的情境或心情:

  • 明明覺得負擔很重了,但卻不敢向同組報告的夥伴求助,硬撐著把分配的工作做完。

  • 擔心會欠下人情,什麼事情都自己來。

  • 覺得對方必定會拒絕自己的請求,還是乾脆自己做!

  • 不可以被發現我不會這件事,要是被知道了,對方一定覺得我能力很差。

  • 我跟對方的關係應該沒有好到可以請他幫忙吧?

從上述的情境可以發現,「麻煩他人」通常是發生在請求協助的情境,不難發現,在求助過後都習慣加上一句「麻煩您了」,這除了表達禮貌、客氣的敬語成分外,同時也認定了對方提供協助必然造成對方的麻煩。注意到了嗎?對方到底會不會感到麻煩還是後話,但在請求協助時,人們往往已經預設且認定求助必然造成他人的麻煩。如果讀到這裡,你心裡泛起一陣「本來就是這樣啊!」的聲音,這也是極其正常的,因為求助也意味著要他人幫你完成一些事情,而這些事情對他人本身或許沒什麼好處。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社會交換”論”「麻煩他人」

從社會交換論的觀點來討論,他人的協助固然為你帶來好處,但你的感謝、回饋或者所謂的人情債,同樣也為對方帶來滿足感,甚至對方的協助只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時更是如此(意即也滿足自身需求),背後的原因固然難以一一釐清,但能夠理解的是,在「麻煩他人」的互動過程中,並非單向的需求,而是雙方協商的結果。既然是協商的結果,可以想像此結果達成了互利互惠的平衡狀態,但是,為什麼我們仍舊常常存有麻煩他人的害怕心理呢?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便是,我們心中的判斷或感覺是沒有達到平衡狀態的,換言之,是一種「付出少的卻得到的多」的感覺。然而,這種感覺或許可從自尊研究的角度提供一點解釋,其心理狀態源於低自尊者常出現「我不夠好」、「我不值得」的信念(黃冠錦、蘇以青、吳姈娟、邱志軒與許心恬,2018),於是在請求協助的情境中,就變成「我不值得你幫忙」、「我會造成你的麻煩」,其中,最讓人害怕的則是擔心對方發現「我不夠好」而導致人際關係的疏離或破裂。

「麻煩他人」的害怕心理學與人際關係

麻煩他人或所謂求助,都是個體與他人互動的形式之一,可以想見的是,當你決定不麻煩他人時,是少了互動的機會,人際關係維持不變的狀態,甚至趨向疏離。而當你選擇麻煩他人時,則開啟了互動的契機,至於關係會變好或變壞,則要視雙方的互動有沒有滿足彼此的需求。所以,我們或可把「麻煩他人」視為一把鑰匙,作為開啟與他人互動的其中一扇門,更精確來說,也是增進人際關係的途徑之一。

「麻煩他人」的人際效應與準則

在此要和大家分享一個關於「麻煩他人」的實驗,是1996年由心理學家Joe Jecker和David Landy博士所設計的。他們將受試者分成兩組,並告知受試者在研究結束後可以拿到高額獎金。當受試者拿到獎金時,Joe Jecker和David Landy博士向第一組受試者說明因為研究經費用完了,希望受試者能歸還獎金,而對第二組則沒有任何行動。接著,他們調查了受試者對研究人員的好感度,卻出現了極其有趣的結果;比起沒有歸還獎金的第二組,第一組的受試者給了研究人員更高的好感評價。Joe Jecker與David Landy博士遂推論,當人們給予他人好意(受試者把獎金歸還給研究人員)時,對於自己給予好意的對象,其好感評價也會更高,研究者將此現象稱為「心裡混淆」(歸還獎金好感度卻提升),並命名為富蘭克林效應。

無論如何,富蘭克林效應的實驗結果和擔心因「麻煩他人」而破壞人際關係的想法恰巧是衝突的,換句話說,當我們幫助一個讓我們帶來麻煩的人,我們心理會產生矛盾,甚至會極力說服自己,認為這個人「其實不錯」這樣的心理效應。因此,適度、合理地麻煩他人反而會讓雙方的關係更良好。

然而,適度的麻煩他人又要如何拿捏呢?有以下兩點準則做為參考:

  1. 幫你的忙不會真的給對方造成大麻煩,否則對方權衡之下也會拒絕或有所防備。

  2. 盡量不要牽涉利益關係,尤其需要精打細算的金錢借貸更是大忌,原本的幫忙就會變成契約或雇傭關係。

結論

個人的自尊特質和互動中雙方的需求滿足,都在在影響了害怕麻煩他人的心理狀態和人際互動的結果!若您是本文第二段提及「我不夠好」具低自尊特質的一類人,建議您可透過心理測驗或個別諮商,經由專業輔導人員更全面性的評估,例如:人際行為量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等,探索低自尊的成因並制定適當的改變計畫。

最後,人際關係往往是「麻煩」出來的,回到社會交換論中互利互惠的概念,在麻煩他人與被他人麻煩之間,逐漸建立起人際關係的通道,透過彼此幫助,讓人際關係更加緊密。所以說,麻煩他人到底合不合適呢?想必您心中已有答案了吧!

參考文獻

  • 黃冠錦、蘇以青、吳姈娟、丘志軒與許心恬(2018)。低自尊之概念分析。榮總護理,35(1),104-110。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