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如何跟老師溝通

校園中學生跟老師的關係最為密切,但也因此兩者的關係最容易產生緊張與對峙,這其實和是否能有效溝通有很大的關係。

不少人看到這個命題會覺得很詫異,因為老師學生的關係單純,溝通應該很容易才是。但是就我個人的觀察而言,要做有效溝通其實要學習。所以我以經歷過學生生涯,目前當老師的心得,提供一些意見和建議,陳述如何才能有效的溝通。

如這個題目所示,在校園的型態來說,大部分的情形是學生找老師溝通,尤其是關於個人的部份。

而老師通常和學生溝通的場合,主要是對多人的,例如整個班級或是整個實驗室,通則性的討論。

所以比較容易出現問題的,往往是學生和老師溝通個人的事務。當然也有人會質疑,為何是學生找老師溝通個人事務,而不是老師找學生談。

我只能說在學校這個組織來說,型態就是如此。更何況理性思考,溝通是為了對自己有利,所以對這些不需要斤斤計較。

跟老師溝通的第一個原則,是不能自我中心,也就是只以自己為出發點,認為老師都應該幫你想好。

現實的說,父母都不可能對小孩的情形完全掌握,更不用說老師對學生了。這尤其常發生在研究生和指導教授之間,特別是博士班的同學。因為研究生和指導教授的交集比較多,有很多日常瑣事會互動,實驗室的事務也常接觸,所以很多人會有誤解,認為老師應該對我的事情瞭若指掌。我只能說這是個誤會,因為指導教授的生活不是只有研究生,還有教學,學校更有許多繁瑣的行政事務要做,他也有家庭,因此在時間和心力有限下,不可能對研究生的情形很了解,更不用說對學生的情緒會有所察覺。

同理,老師的腦容量也是有限的,所以老師會忘記他之前講過的事情。因此,當學生要找老師溝通時,最好假設老師對這件事情是一片空白,這樣你才會想要如何才能陳述清楚。千萬不要去猜度老師心裡想什麼,不要認為他應該知道,應該理解你。而要改個觀念,我就是單純要把事情陳述清楚,所以不去猜測老師的心態與情緒,用理性的方式說服老師。

此外,找老師還要慎選時間。

如前所述,老師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要找他溝通,一定要等他有時間,可以靜下心來聽你講的時候,這樣才比較有機會得到有效溝通。我有不少經驗,學生找我是我忙著工作,正在吃飯,甚至打鐘要上課了,學生才來找我要討論事情。基本上我都會給學生閉門羹,因為這是不適宜的時間。要有個觀念是老師不是學生的7-11,不可能24小時待命的,所以比較好的方式是跟老師約好他有空的時間,這樣慢慢談會比較有效果。

上面陳述了找老師的時機與心態,接下來要敘述如何跟老師說清楚想講的事情。

很多人看到這裡會覺得,把事情講清楚不是很簡單嗎?不過根據我的觀察,還是有不少人在陳述事情的時候無法抓到重點,當然這不是話講不好,而是怕說出來得不得體而躲閃。跟老師討論事情最好開宗明義就把它講清楚。

比如博士班學生最常有的問題,就是要怎樣才能畢業,當博士班學生跟老師討論時,最好的方式就是問老師的標準是怎樣。如果是理工科系的同學,就可以直接問要投幾篇期刊,點數在哪個等級的。這些很明確的問題,就可以有清楚的答案。當然有些是選擇性的問題,比如研究的題目與方法合不合適,需要老師幫忙判斷。這時候當然也要一開始就說清楚,但是不能就停在這裡,而是要接著向老師剖析不同方法不同層面的利弊得失,這樣老師能掌握的資訊會比較多,增加他正確判斷的機會。

這裡有一點要講清楚,老師雖然在學問與研究上比較早入門,經驗與眼界也比較深廣,但是,自己的研究題目是自己最清楚。所以,學生要做的是像幕僚一樣,把所有可能提供給老師判斷。這類型的問題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你發覺有些事情窒礙難行,希望老師同意你轉個方向去做。

這時候,一開始的陳述雖然也是最好馬上把要說的事情說清楚,但是要記得語氣上就不能說:「這個沒辦法,我要這樣做好不好?」

比較好的方式是:「在實際執行上,我遇到什麼困難,所以這樣做似乎有問題,是不是換成這樣比較好。」因為當你講的很直接時,除非你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可以說服老師,否則很可能老師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用詢問句比較好。

接下來,你就要分析利益得失,同時,盡量引導老師往你想要的方式去思考,這時候,學生扮演的角色是說客,要盡量說服老師接受你的想法。而在所有跟老師溝通的過程當中,前後邏輯的貫通非常重要,如果前後矛盾,那就不必去找老師說了,而且老師對邏輯都是很敏感的。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前面說過老師事情忙很容易忘掉之前跟你討論過的事,所以學生最好要提醒老師之前的看法,幫老師很快進入狀況。當然這種提點的口氣要委婉,而不是質疑,這樣很容易產生情緒。另外在陳述事情的時候,要練習用字精準,尤其不要用非常長的句子,這樣聽者很容易就忽略掉重點。我的建議是,可以先找對你問題不清楚的同學,你試著把問題陳述給他聽,再問他是否了解,這樣多練習一定會進步的。

學生和老師其實並不是敵對的,所以溝通並不是要爭的你死我活,而是透過有效溝通,更了解彼此,也更適應彼此的說話形式。因此,一開始要以比較明確清楚的方式,而當老師和學生更熟稔之後,許多非語言的方式也會傳遞訊息,那時候溝通會更有效。不過,一開始還是要以回歸邏輯的思考與陳述,更重要的是,有話一定要說,不說就什麼事情都解決不了,那只會讓自己一直處在困境而已。

-----

作者:林孟儒Fluid

學歷: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博士

經歷:清大諮商中心資深義工、新竹家扶中心資深義工

現任:逢甲大學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學系副教授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