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傷」療傷:關於自傷對自己與朋友的影響
小靜,一個外表纖細柔弱而秀氣的女孩,身上隱隱散發著憂鬱與低落的氣質,眉頭深鎖,是她常有的表情,她努力面對來自生活中的問題,但也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不夠多,而當無法承受來自生活、家庭與課業上的壓力時,傷害自己往往成為她面對問題的一個選擇…。
「以前就是藉著自殘讓自己快速地離開覺得自己糟透了的狀態,但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找到能夠取代這種快速解決自己情緒低落的方法」
從小靜的例子可以發現,我們都會有情緒低潮的時候,面對情緒的低潮,每個人有不同的因應方式,有些人在面對負面情緒時,能夠聆聽與接觸情緒,並適時管理與調適情緒狀態,有些人則選擇逃避或否定情緒,甚至在面對無力處理的情緒時,會被情緒所淹沒,藉由傷害身體及體會來自身體上的疼痛,以撫平或轉移內在更痛苦的心理狀態。然而,以自我傷害的方式來面對或緩解挫折與壓力的情緒,並非真正的面對困難,但卻可能延伸出更多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將了解低落情緒與自我傷害之間是怎麼發生的,以及要如何調適低落情緒,接著再談談該如何陪伴有自我傷害的朋友。
一、瞭解情緒低落與自我傷害的發生
生活中總有許多令人心情不好的時刻,像是報告被退件、被朋友誤會,或是與家人的爭吵,如何處理當下的負面情緒,每個人選擇的方式不盡相同。面對壓力的反應,與每個人的心理狀態、個人對於困境的認知、自我強度、壓力調適因應策略、支持系統與可運用資源的多寡有關。自我傷害,則是一種透過刻意傷害自己的身體,用以處理或面對所承受的壓力、痛苦與內在的衝突。
自傷的人多是在不經意之下,發現傷害自己可以暫時釋放較多積壓心頭已久的壓力,在傷害形成的當下,體會到身體上的痛苦能撫平更痛苦的心理狀態,達到舒緩個人情緒,但這種以身體上的傷來轉移或者替代心傷的方式,若暫時沒能找到更適合代替自傷的方法來緩解壓力,就會不斷使用自傷來宣洩壓力、處理無法承受的負面情緒。
外國研究學者Caicedo與Whitlock(2009)的研究指出,自傷多半是為了應付壓力或驅趕負面情緒而採取的行為,此心理狀態與病人依賴藥物的情形類似,都是為了轉移痛苦,處理自己無法承受的情緒與壓力。也就是說,自傷的人是把自傷當成醫治心理疼痛的藥,殊不知自我傷害雖暫時壓過碩大的情緒或壓力,但此方法卻是治標不治本。
二、面對低落的情緒
情緒是一種由感覺、思維和行為表現,所組成的生心理狀態。情緒能讓我們理解當下情境是令人愉快、焦慮,或者難過的,情緒也會促使我們行動,且展現趨利避害的功能。無論是積極或者消極的情緒,情緒無法區分好壞,是一種正常的狀態。因此,一個人獲得愛人的擁抱會感到開心、得到他人援手會感動、面臨危險會感到害怕、碰到挫折會感到沮喪、面對失戀會感到痛苦,或被他人誤解會感到生氣,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因此,我們需要了解情緒所傳遞的重要訊息,並且嘗試接納情緒就是我們的一部份。通常帶來不好後果的是我們對情緒的反應,而不是情緒本身,那麼,我們要如何接納與理解低落的情緒,並減少情緒反應所帶來的不好後果呢?
你可以試著這麼做:
(一)練習覺察:練習進行情緒察覺,找出低落原因
-
嘗試先將注意力由外在事件回到自己的內心,像是從握拳、顫抖、嘴角上揚等身體反應來感受自己的情緒,達到專注於內在感受。體驗完情緒之後,再去理解我們經歷了什麼才引發特定的情緒,而這情緒正嘗試在透露給我們什麼訊息。
-
回想近期(或者更久前)的生活裡,對自己影響較大的事件,當下產生什麼情緒?這些情緒是否被解決?還是被壓抑,因而不斷徘徊在心中?
(二)瞭解行為背後的需求,嘗試以不同的方式去回應
-
聽見背後的需求:自我傷害的行為,反映出背後鮮為人知的需求。有些人是為降低焦慮以獲得控制感,有些人是想藉由轉移注意,協助自己平靜下來,而有些人則是想在痛的過程中尋求被愛的連結與被重視。
-
如實接納背後的需求:覺察內心真正的需要為何,而不只是行為對錯的好壞區分,嘗試以不同的角度去瞭解自己的需求與渴望,並嘗試以真正能夠滿足需求的方式去進行。
(三)給予心理建設與強度
-
展現耐心:要減少或停止自我傷害的行為並非一朝一夕的事,甚至對於某些自傷者,在自傷行為消失一段時間後會再度出現,甚至惡化。在做出改變後仍可能再次遇到困難還是感到挫折,或對自己感到失望,而選擇以舊有的方法來解決情緒或壓力。然而,對於自己展現耐心,瞭解可能的復發成因,會是另一項重要的心理建設。
-
暫時允許自己目前還放不下情緒或壓力,等到內在狀態已經準備到可以好好面對情緒時,在專業的幫助下逐步去釋放壓力。
(四)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
除了上述方式外,也建議可至專業的心理治療機構尋求幫忙,例如:學校諮商中心、生命線、張老師,或自殺防治中心等。在專業資源的協助下,幫助你度過當下的情緒轉折與行為衝動,而能重新檢視自身情緒變化與影響,減少自我傷害行為。
三、如何陪伴有自我傷害的親友
自我傷害可能是個人對外求助的信號,當無法以口語方式表達需求或向他人尋求支持與協助時,試圖利用傷口與傷痕的表現來或許需求的滿足,可能是擔心求助會引來對方說教或拒絕。因此,如果想要幫助自傷親友,或許應該先從取得對方的信任,傳達可以接納求助的訊息。身為朋友的你可能會想知道該傳達才能讓對方感到安心且如實幫助到他,你可以這麼說及這麼做。
(一)給予支持
傳達「我關心你,我想幫忙你」的態度,讓對方在情緒激動時仍願意聽你說話。
你可以試著這樣說:
-
「還好嗎...我可以怎麼幫助你。」
-
「看到你情緒這麼激動,我有點擔心你。」
(二)發揮同理心
當對方不確定你是否能夠真正懂他們時,你需要理解並同理對方,自傷者在知道自己被理解後,就能慢慢說出心裡的話,注意不要過度強硬或是著急,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你可以試著這樣說:
-
「我相信你一定有對你來說很重要的原因,才會這麼激動的。」
-
「雖然不能完全感受到你的痛苦,但我相信你現在一定很難受。」
-
理解、允許對方現在的狀態,情緒才有可能冷卻下來。
不要說:
-
「我明白你的感受、但是...」
-
「你遇過的我也遇過,我還不是挺過來了。」
(三)點出事實
經過前面兩個步驟,你們已經接上線,可以開始溝通了。點出事實,是要以較為中性的方式,描述現在的狀態、你會怎麼幫助他,還有他的想法是什麼。
你可以試著這樣說:
-
「現在發生了...的事,造成了...的結果,我會...的幫你,你覺得呢?/我可以怎麼幫你?」
不要說:
-
「看看你做的好事!我現在要幫你擦屁股,為你做了這麼多。」
這個步驟的目標不是真的要「解決問題」,最重要的目標是把對方「拉回現實」,從激動的狀態中逐漸平復。
(四)提供求助訊息
由於對方情緒逐漸平穩,可以提供一些資源管道讓對方選擇使用,如:自殺防治專線或者張老師。
總結:以「傷」療傷的痛苦之處
瞭解,是一個起點,自我傷害行為是可以停止的,身心的傷口終將找到復原的力量。傷口背後所帶著的情緒壓力與壓抑,是需要被覺察與理解,照顧自我、陪伴他人,照顧與陪伴能夠帶來更大的力量。
疑似自傷或自殺求助詢管道:
-
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0800-788-995
-
生命線1995
-
張老師1980
-
諮商中心
參考文獻:
Caicedo, S., & Whitlock, J. (2009). Top 15 misconceptions of self-injury. Pediatrics, 117, 1939-1948.
Mind HK(無發表日期)。認識自我傷害。取自https://www.mind.org.hk/
李俊毅(譯)(2004)。割腕的誘惑:停止自我傷害(原作者:Steven Levenkron)。臺北市:心靈工坊。
林美芳與郎世瑀(2012)。辯證行為治療運用於邊緣性人格疾患及其自殺行為之介紹。台灣心理諮商季刊,4(3),33-46。
邱約文(譯)(2005)。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原作者:Jerold J. Kreisman, MD, Hal Straus, & Nicole Small)。臺北市:心靈工坊。
海苔熊(2019年2月24日)。FB貼文。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Haitaibear/posts/1166852270144306/
曾旻(2019)。情緒重建:運用九種認知技巧,重新和情緒做好朋友。臺北市:橡實文化。
----
作者:董杏姿 實習諮商心理師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碩士班
專長:自我探索、人際關係、生涯議題、關係議題、存在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