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我邊,我愛我自己:談大學生活的人際相處學

「明明開學一段時間了,我還是覺得跟班上同學好不熟…」

「每次學長姊們來揪一起籌辦系上活動,我都不想參加…」

「每次看到班上一群人聚在一起,我都不想靠近…」

滿心期待自己有個精彩、豐富的大學生活,卻跟自己所想的落差甚大,尤其當一群人聚在一塊時,會特別感受到自己的不自在與落單,好似自己不屬於這團體的一份子。從小到大,自己可能不見得是班上最出風頭的那個人,但也都能和同學們打成一片,怎麼到了大學就不一樣了?難道…自己成為大家所說的「邊緣人」嗎?

在揮別高中前較為單純的人際環境,進入多元而相對複雜的大學人際團體時,你可能既充滿希望,同時又感到緊張,面對來自四面八方與不同性格的同學,有人幽默風趣、有人安定穩重、有人活潑熱情,也有人內向害羞,你也開始思考自己在關係中的樣子。近年來曝光率極高的「邊緣人」一詞,更因為媒體的不斷炒作,也為這個詞冠上了負面的印象。本期文章,我們將聚焦於人際互動的這種關係型態:「邊緣人」,透過本文讓我們對於所謂邊緣人有更多的瞭解,同時,不管你在關係中是什麼樣貌,希望我們更能夠安頓與開展自我,在大學生活中擁有一方安身立命之地。

一、你我可能都是—認識「邊緣人」

邊緣人 (marginal man) 一詞,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Lewin提出,認為社會變動會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邊緣人置身於兩種不同的社會文化,在價值觀或行為融合上感到困難,因此脫離主流社會群體,心理特徵是社會疏離。

而近幾年,網路上(如,PPT、Dcard)對此用語的討論開始興起,許多人開始分析邊緣人的相關特徵與經驗,像這樣有點戲稱,但卻又深刻地描述此一人際困境的名詞,說明了那些看起來與大家格格不入、不擅長團體生活、無法理解眾人的話題與笑點,在生活或職場上總是獨來獨往的人,讓許多正在經歷或者曾經有過類似處境的人產生共鳴,在近年來成為某種自我認同的看法之一。

那麼,成為「邊緣人」不好嗎?

常會聽到許多人以網路用語「我邊緣,我驕傲」,藉以形容自己過得很好,也無須為其人際關係改變些什麼;但有些人則害怕被貼上「邊緣人」的標籤,彷彿覺得與「邊緣人」扯上邊,就等於是有缺陷、有問題的人。

其實,「邊緣人」不等於「不好的人」,「邊緣人」只是一種人際關係的狀態、一種個人主觀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客觀的表面現象。有些人大多數的時候並非獨自一人相處,但內心卻覺得無比孤獨,每天看似生活在人群之中,卻像是森林裡一棵孤單的樹木,永遠和其他樹木保持著看得到,但卻碰觸不到的心理距離。

看到這裡,怎麼覺得自己好像也是「邊緣人」?為你插播一曲(Lauv - Modern Loneliness),在lauv優美的歌聲裡,是不是覺得他唱出你的心聲了啊?的確,「邊緣人」是一種個人主觀感受的人際狀態,因此你我都有可能是「邊緣人」。

 

二、「邊緣人」特徵及影響

那要如何知道自己在人際中的狀態為「邊緣人」呢?以下是「邊緣人」常有的特徵:

  1. 內心經常覺得與人群疏遠,與他人互動時覺得不自在,也無法從人際互動中獲得歸屬感與意義感的正向經驗。

  2. 總覺得別人不理解自己,並且也不太理解別人到底在想什麼。對人際互動抱持負向的想像與預期,深信人際關係充滿危險。

  3. 邊緣人雖然內心孤獨,卻又害怕走進人群。

「邊緣人」的內心世界是一種會害怕人際關係,甚至想要躲避任何人際互動的心理狀態,也因此與他人的心理距離是疏離、遙遠的,且該狀態的形成往往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因此,經常與人打成一片,不代表不會孤單;一個人獨來獨往,也不等於是「邊緣人」。

既然「邊緣人」只是個人在人際中的主觀感受,為什麼要特別去談論呢?

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認為,人類是群居性的動物,如果無法與團體相處,無法從人際中獲得歸屬感與意義感,無法產生想要與人相處以及幫助別人的意願(阿德勒稱之為社會情懷),就可能會因為適應不良而產生種種心理問題。無法從人際關係中獲得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人,很可能因為長期累積的挫敗、無助,對人際互動失去希望感,並且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因為恐懼與人互動,也為了保護自己,所以開始有意無意地與人群保持距離,漸漸地讓自己變成邊緣人。

隨著科技的發達,許多人際互動都被手機與電腦所取代。但是網路上的互動往往缺乏對他人的觀察與辨識,也因為沒有真實的接觸,人們可能將自己包裝成另一種樣貌。你可能善於在網路上暢所欲言,卻無法在真實的世界裡自在地與他人說上一、二句話。

這種互動多半無助於提升真實世界的人際互動能力,因此,無論何時何地,只要獨處時就習慣掏出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人,當他滑開螢幕,以為不再孤獨的那一刻,卻只是再次將自己推向更邊緣的地帶。

三、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大學階段為青少年的後期,此時期若能與同儕有良好的互動,並建立親密的友誼關係,有助於其成熟期的人際關係發展,同時,也會有較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心理也會比較健康(朱士析,1998;黃玉,2000),因此,倘若對於自己目前的人際關係感到不滿意的話,不妨試著嘗試以下方式,來找到自己在人際中安身立命之處。

  1. 重新定義自己對於人際關係的看法

想想自己對於人際關係的看法,是希望三五好友聚在一塊玩樂,或是身邊不乏朋友相伴的狀況,又或者少少的知心好友就行呢?了解、清楚自己的想法,將有助於自己在面對人際關係的變動有所依循,不致迷失自己的方向。

  1. 認識自己的個性與人際風格

研究顯示個人的人格特質會影響其人際互動策略的使用(林佳瑩、林韋誠與鄭嫥嫥,2010),因此,自己的個性也會體現在人際互動中,從中也會看出自己的人際風格,這麼說並不代表說「邊緣人」就是個性不好,而是要請你思考一下自己對於自己的認識是什麼,是內向害羞的人嗎?還是容易緊張、焦慮的人呢?或是活潑外向的人呢?

這些個性會反映在自己的人際風格上,因此瞭解自己的個性將有助於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人際風格。舉例來說,1920年心理學家馬斯頓(Dr. Marston)所提出的DISC理論,包括了四種性格與行事風格,分別是為D:Dominance(支配性)、I:Influence(影響性)、S:Steadiness(穩定性)、C:Compliance(服從性),D型人之特質:強勢、果斷、目標明確,在人際互動上,可以學習溫順、同理心;I型人之特質:樂觀、影響力強、喜歡互動,在人際互動上,增進組織與聆聽能力、守時、節制、減少邀功;S型人之特質:細心嚴謹、追究細節,在人際互動上,適時寬恕他人、保持彈性與積極正面的態度、看中他人的努力與動機;C型人之特質:誠懇、友善、擅長傾聽,在人際互動上,學習克服恐懼、練習表達、提高熱忱。由此可知,每種人際風格或多或少呼應自己的某部分的個性,當我們越瞭解自己是什麼類型的人格特質時,越能以此留意自己在人際相處中可能反應的不同面向,也能知己知彼,更知道如何運用策略增進人際相處!網路上也有關於該理論的測驗,大家不妨可以進行這個簡單的小測驗來認識一下自己的人際風格。

  1. 好好經營以維持關係的發展

一段關係的維持並不是一個人單方面的努力付出就行的,在關係裡往往都有各自的責任需要去承擔、經營,同時,「充分的溝通」對於關係的維持與經營也相當重要,能在關係中即時、適切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更能因此去調整彼此相處的方式。

另外,「邊緣人」看似孤獨,經常獨來獨往的,但其實有時候內心的孤獨反而是種力量,帶領我們和自己相處、沉澱,從中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想法與感受,看見自己更多不同的面貌,並在其中接納自己的不同,欣賞自己的獨特與價值!

在人際與自我之間,學會和自己相處,以及找到人際關係中舒適的位置,兩者都是重要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且特別的存在,因此,在人際相處上難免會有需要磨合的地方,有時因此看到另一個面貌的自己;有時也會出現頻率不對頻的情形,這些情形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你我周遭,這些情境的出現也都是很正常的,放寬心地去嘗試吧!

從中探索出屬於自己的人際交友型態,並建造屬於自己的「人際舒適圈」~

 

參考資料

 

胡展誥(2019)。擺脫邊緣人生:25則人際攻略,打造有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人生。臺北:寶瓶文化。

朱士析(1998)。青少年的生活壓力與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玉(2000)。大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

林佳瑩、林韋誠與鄭嫥嫥(2010)。台灣大學生人格特質、人際互動策略與人際關係品質之關連。慈濟通識教育學刊,6,29-50。

江文慈(2012)。大學生人際互動情緒表達壓抑的探究。教育心理學報,43(3),657-680。

沈耿立(譯)(2013)。你是哪種鳥?DISC四型人格分析,讓你發現自己真正的職場優勢!(原作者:Merrick Rosenberg, Daniel Silvert)。臺北市:商周出版。

Chris Peng(2019年1月19日)。【致.邊緣人】有時候孤獨,反而是一種力量【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reurl.cc/zzXroV

 

在解憂雜貨店裡,也許還有更多人與你有相同的困擾…

【Q99:對於我的未來 我除了惶恐還是惶恐…】

http://lms.nthu.edu.tw/board.php?courseID=3636&f=doc&folderID=109880&cid=2148404

【Q106:為什麼努力經營了人際,我卻還是一個人?】

http://lms.nthu.edu.tw/board.php?courseID=3636&f=doc&folderID=109880&cid=2359707

【Q110:感覺像是置身事外的人。】

http://lms.nthu.edu.tw/board.php?courseID=3636&f=doc&folderID=109880&cid=2534948

----

撰文者:黃雅琴 實習諮商心理師

學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諮人系輔導與諮商碩士班 三年級

專長:自我探索、生涯發展、人際溝通、多元性別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