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08學年度第十二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盧俊銘助理教授

108學年度第十二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盧俊銘助理教授

安心而信任的存在,一起等待風雨停歇的港口

採訪與撰稿:心諮碩班邱資媛

早在訪談之前與老師信件聯絡之時,從老師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老師的認真與對學生的用心,雖然是一個輕鬆的訪談,但老師亦仔細閱讀訪綱,也提出需斟酌之處。閱讀老師誠摯而用心的文字之際,我開始期待與老師的訪談。

從學生到老師

老師從大學到博士班一直都是清大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的學生,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清大人。老師認為在清大一路從學生到成為老師的經歷對自己現在做導師的工作有相當的影響,因為總是會回想起當時在這裡當學生的時候。但有趣的是,老師憶起自己是學生時,雖然導師對自己照顧良多,卻還不覺得導師制度有什麼特別必要。老師在過往的求學過程中,一直是個較不喜歡麻煩別人、習慣自己解決問題的學生,也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因此在學生階段時,總認為與導師互動的需求不高,說到這個,老師也笑著說,當學生時還覺得透過導師密碼制度強迫學生跟老師互動的效果相當微弱呢。但當老師從學生成為師長後,看待事情也開始跳脫了既有的角度,發現其實很多學生在進入了大學階段後,可能遇到生活適應、感情、生涯規畫等問題,其實是很需要一個長輩可以一起討論,但學生卻不一定有勇氣或願意主動找尋家人幫忙,更不用說學校的老師了,也因此可能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況。這樣的看見也讓老師開始覺得導師制度真的有其必要性,畢竟並不是每個學生都具備獨立的個性,就算有辦法這麼做,也未必能完全靠自己解決,導師制度讓學生與老師間有了一個最初的橋樑,透過後續信任與情感的經營,漸漸地,學生知道在這間偌大的學校中,在被煩惱困住時,還有一個信任可親的師長會陪伴困境中的自己

給自己時間去認識自己

在訪問老師的求學經歷時,一直聽到老師提到「自我探索」,我很好奇地詢問老師怎麼看待這件事呢?老師認為在大學階段除了學到專業知識,同樣很重要的就是自我探索,事實上,老師在大學四年間花了許多的時間投入、也很喜歡自我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更了解自己,更清楚知道自己的偏好與需求,才漸漸地能夠掌握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談到自我探索,老師對於現在的大學生也有些擔心。網路科技日趨發達,學生比起以往接觸到了更多的資訊,透過社群媒體,也對這個社會上各式各樣不同的人與事有更多認識,但在這麼豐富的資訊圍繞中,學生們真的有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對學生觀察下來,似乎是不一定的。例如不少學生會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地很滿很滿,但隨時間過去後,回頭去看卻困惑著當時到底是為什麼?也或許在太多的資訊充斥下、忙著在體驗與嘗試各式各樣的事情中,可能只是受到「大學生要讓自己很忙才代表有在充實過生活」的主流價值驅使,學生們反而沒有了足夠的時間與心理空間去思考自己喜歡的、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這是讓老師感到頗為擔心與可惜的。老師認為現在的學生們其實已經很努力地在做各種嘗試,這點相當值得讚許,但也期許學生們在每次的探索後,需要留給自己一些時間消化,去思考「這項嘗試對我而言究竟是什麼樣的體驗」,不管是達到目標的成就感或失敗的挫折感,都是成長的養分。然而「消化」是一段需要深度思考的歷程,雖然現在是個事事都講求「快」的時代,但深度思考是快不得的,一週至少也需要有一兩個可以靜下來跟自己對話的時段,藉以好好地沉澱,當過度把時間填滿之時,也就很難有讓自己思考、好好面對自己的餘裕了。

        因此,老師對學生們的期許是:希望在大學這四年中,要能夠多了解自己一點。講到這裡老師分享了一件有趣的事,由於老師教授大一生們普通心理學課程,在這門課的一開始,老師總是會問學生們:「你/妳覺得你在心理學會學到什麼?而你/妳自己想學到什麼?」,結果很多學生的回答是「我想了解別人在想什麼」。這個回答讓老師有些困惑與無奈:為什麼不是想要了解自己呢?在普通心理學這門課上,能夠學習到人的心智歷程是如何運作,了解自己為什麼會做這個決定、是怎麼做決定等,也知道自己跟他人之間的差異就是種自然的現象,而這其實就是種自我探索的過程,若沒能好好把握實在太可惜了。在這裡老師半開玩笑地說:「心理學能夠幫助人們學習如何更了解自己,如果教學資源允許,應該列成大一的共同必修科目呢!」。

信任的累積是言語也是行動

與老師一路從求學經歷聊到作為導師後的轉變以及對學生的期許,其實在在可以感受到老師對於輔導的核心信念就是「信任」二字,這二字說起來雖然並不特別,卻是好重要好珍貴的元素。老師在一開始即提到學生對老師的信任真的很重要,然而能夠讓學生信任並不是憑空得來的,是透過不斷地累積熟悉甚至挫折而來。而如何建立這份信任呢?老師的習慣是在學生大一入學或專業分流時,會分別和每位導生約一個較長時間的第一次見面,去了解學生的狀況、閒聊生活的大小事;一個學期也固定和每位導生見兩次面,如有需要也可以隨時和老師約。其實並不是特別刻意地去建立關係,但透過這樣的多次見面,漸漸地,即使一開始較為內向、甚至不樂於表達的學生也會隨著愈來愈熟悉而開始願意主動提出問題與老師討論。老師的信念是盡量帶給學生一個觀念:「不是一定要找老師,但是如果有需要一定可以來找老師」。不論是言語的傳達或是實際的行動,老師的確是在互動的過程中清楚地向學生傳遞出這樣的信念了。那句話的力量,雖然平常聽起來可能沒什麼,但當陷入無助時,會想起那麼一位老師,他穩定而真摯地在那裡,那是多麼令人安心的存在。

       

永遠有回應的老師

問及老師有沒有印象深刻的輔導經驗呢?老師分享了幾則小故事,每一個小故事都讓我感到暖心感動不已。曾經在老師的某一門課上,有位學生一直未出席任何報告與考試,多次透過電子郵件提醒也未見回覆,一般來說,這位學生大概就會被視為「學習態度不佳」且無法通過這門課了,但比起通過與否,老師更在乎的是學生的異常是否來自於突發狀況,因此嘗試透過其他方式連絡到這位學生,希望至少能知道發生什麼事了,結果得知那位學生當時陷入一個十分困難的景況,但又難以向同學、老師表達,而老師的主動詢問也讓這位學生感受到「至少有一個人是在乎自己的」。所幸後來的結果是好的,不僅努力地補救、順利通過這門課,事過境遷後這位學生也主動聯絡、向老師分享自己慢慢克服困難的心路歷程。這次的經驗也更印證了老師原本的相信:不管工作再怎麼忙碌,對學生表達關心其實只是幾分鐘的事情,一旦錯過時機就後悔莫及了,雖然後續可能還要花不少時間陪他/她度過,但如果真的能夠有幫助,那就是很值得的!另一個故事則是,一位學生在海外的期間遇到了一些狀況,當時他想起老師在學期課程結束時曾告訴大家「有問題可以找老師」,因此寄了Email 給老師尋求協助,幾次的信件往返後,那位學生也找到自己的方法解決了問題;事實上老師當時收到信時感到有點意外:「課程已經結束兩年多了,這位學生居然還會想到要找我!」,原來那句在學期末告訴大家的話,真的有進入了某些學生心裡,「既然如此,面對這樣的求助當然更是義不容辭」。在我聽來,不僅是言語本身,而是老師本身讓學生願意相信:向這位老師尋求幫助是可以得到回應的。

        談著輔導學生的點點滴滴時,老師也提到自己的經驗是:雖然有導師制度,很多學生可能在問題積累很多時才來尋求老師協助,而那時問題往往糾結已深了,處理起來自然也比較棘手;因此老師很重視學生們彼此間的連結與互助,往往第一時間能夠發現問題是同儕,如果同儕之間能有更緊密的連結與互助,進而鼓勵、支持尋求師長的幫忙,那問題可能就得以在尚未累積過多前便獲得解決了。問及是否對於學生輔導與同儕互助有什麼樣的建議,老師提供了許多的想法,從這些分享中,足見到老師對於學生輔導的深深重視。

訪談的最後,我開玩笑地問老師,雖然不是老師的系上學生,但有問題時是不是也可以來找老師,老師笑著說「當然可以啊,如果能幫到妳的話」。老師的真摯回應讓我覺得非常溫暖,且我真的能夠相信。我想,最重要的,就是這份相信,在學生心裡建立了一個安心與信任的一角,而因為這個角落的存在,能夠支持我們往前走、往前探索,因為我們知道:沒關係,可以勇敢地往前走,因為我們的背後有一座可以一起等待風雨停歇的厚實港口,有需要的時候,他就在那裡。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