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大學生網路成癮成因與輔導策略

     近來,常在新聞中看到網路犯罪的相關社會事件,包括以網路交友的方式結識異性,後來卻人財兩失;也有人沉迷於網路遊戲,疏忽對家人的照顧,導致夫妻失和等的家庭事件。惟大學生因為修課時間自由,相較之下,更容易發生網路成癮問題。曾有人針對大學生的成癮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網路成癮族群中,較高的比例為四年制大學的男學生,尤其理、工、法學院顯著高於其他學院的學生,對於住在學校宿舍或親戚家中,並擁有可上網之個人電腦者,更是網癮行為的高危險群(林旻沛,2004)

    為了有效協助學生的網路成癮問題,先介紹大學生網癮行為的常見心理成因,協助導師們辨識潛在的高關懷群學生:

  1. 情緒影響之心理成因-國內外已有相當多研究結果顯示,憂鬱、焦慮情緒與網路成癮行為有著高度的相關,也就是說當學生出現憂鬱心情、對日常生活事物失去興趣、睡眠與體重非常態的變化、過多的壓力反應與焦慮情緒等,容易成為網路成癮的族群;
  2. 另外有一較明顯的觀察指標為學生的人格特質,國內外研究皆指出內向性(introversion)、低自尊等與網路成癮有高相關,學生容易因為具備這樣的特質,出現人際能力不足、學業成績低落、生活無聊等行為特徵,轉而在網路世界裡尋求內在的心理需求滿足;
  3. 關係匱乏之心理成因-國外有研究者發現,非成癮者使用網路時,是以資料蒐集為主,成癮者最常使用具備雙向溝通的網際網路。國內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學生在現實的同儕環境下,無法用適當的方式滿足人際需求,抑或是突破不了人際現況,轉而在虛擬的世界裡,用匿名的角色尋求理想中的人際型態。

    了解了學生網路成癮的成因,緊接下來就是如何協助學生減少成癮行為。導師可以嘗試在與學生導談的過程中談及以下的方向:

  1. 協助學生釐清生活目標與時間管理-相當多大學生將日常生活的空閒時間,花在網路使用上,以至於無法有效完成預定的學習目標,或者是將上網當成壓力紓解的管道,導致學習上的惡性循環,如果能夠協助學生增進時間管理與壓力調適的能力,便能減少網路成癮行為;
  2. 提供其他生活安排的可能性-導師們可以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打工遊學…等能增進人際關係能力、增廣見聞、或其他娛樂性的活動,協助學生有更清楚、具體的生活安排;
  3. 若發現學生有嚴重的網路成癮行為,需要長時間的諮商與心理治療,可以轉介學生到諮商中心。

 

瀏覽數:
:::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