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1學年度第十五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倪進誠教授

第十五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 環境與文化學系 倪進誠教授

採訪與撰稿者:國立清華大學諮商中心全職實習老師 莊裕民

在開放學習的樂土上,以情意滋養師生的安定與前行

在成為導師以前,也曾經是惶恐的學生

    走入進誠老師的研究室,看起來像是一個小型展覽館,櫃上擺放著許多自己和同學去旅行時所帶回來的紀念品,對於教授人文地理和旅遊領域的教師,也曾有一段惶恐的人生過往。訪談間,進誠老師雖然認為自己的整個求學歷程算是幸運的,但也談及和現在的同學一般,曾經因為不穩定,而有所惶恐的狀態。他在高中以前,之所以讀書就只是為了考好成績,獲得入學,的確過著隨波逐流的制式生活;然而準備念大學後,當讀書不再只是為了入學,而是為了更安定、更長遠的生活目標時,進誠老師因而捫心自問,自己的渴望到底是甚麼?

    進誠老師知道自己並不喜歡在呆板的室內環境中學習,同時也想追求不受框架的學習體驗,後來選擇進入台大地理系就讀,這是一個他感興趣的領域;然而,由於家庭和社會對於此科系發展普遍不理解,成為他惶恐的所在。雖然表面上家裡的父母不太介入他的生涯選擇,但在親戚鄰居面前話家常時,發現對於他所念的知名大學總是自信滿滿,但科系實際唸些什麼、或是唸的科系是否有未來發展性?家人就變得避重就輕了;另外,當時他的許多同班同學將此科系當成轉系的跳板,為跳到熱門理工科系的橋梁;此外,他所念的地理系,同時包含了自然與人文的特質,的確不容易去定位未來工作的想像。以上,使得進誠老師面臨偌大的挑戰,並且想著如何堅定自己的心志,努力向家人證明能夠同時把握自身的興趣,同時又不會因而喪失自己穩定生活的權利。

    於是在某次的機緣下,進誠老師發現了大學教職工作符合他對於未來工作的想像:包括授課時數少、校外活動機會多等,可以經常出外看看這個世界,也同時可以達成學習的目的,此類工作型態十分吸引著他。只是有了目標,在通往大學教職的路上,也碰上許多煩惱。攻讀博士班到底要到國外或是留在國內?在30多歲未畢業之前,常常因為經濟狀態不穩定,並和同年齡工作者比較下,而對自己產生懷疑?或是大學的教職工作好似沒有想像般悠閒?然而,這些挑戰和疑問都形塑出進誠老師因應情勢的韌性,他學會了從困境中尋找聰明策略,相信只要用對方法,一定可以克服困境的。或許,就是因為進誠老師曾經惶恐過、擔憂過,如今在身為大學導師,更知道學生煩心的可能是些甚麼,更加能理解和接近學生的需要。

在自我省思與學生指引之間,共構師生的安定

於是,當我問進誠老師自己在輔導學生時的想法,他清楚地說道:「你可能不幸運,但需要去因應」!當大家遇到衝擊的困境時,需要讓腦袋保持清醒地為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但這個過程十分不容易,可能也需要指引與練習;之後,他提出了「Teachers as parents(師長如家長)」的想法來繼續說明。當他被學生詢問遇到問題、困境該怎麼辦的時候,他通常回應說:「請給我一到兩個小時來聊聊」,因為他們之間需要共同構築一條安定且適當的道路,故站在學生角度思考所有因素成為必備的過程。實因,他認為在協助學生量身打造聰明策略之前,最重要的關鍵仍是關心與陪伴學生。

講著講著,進誠老師說起自己在輔導學生時所遇到的轉折。他記得早期對於憂鬱症的了解不是很多,只知道「憂鬱症可能會影響自律神經平衡,甚至引發其他一些身心症狀」,是後來透過學校的進修機會,才慢慢提升對於學生情緒的敏感度,並且知道學生患病後,其理解陪伴比疾病預防更加重要;於是,後來面對患有憂鬱症的學生,他便告訴學生們:「這種生病是不容易很快就好了,可能要以年』為單位,但要對自己保持信心和耐心」。進誠老師知道自己沒辦法也不可能提供一個能夠快速消除憂鬱症的靈丹,但那句保持信心和耐心,除了對學生說以外,也是他身為導師對於自己的期許;意即,促進學生自我調適是需要時間來發酵的,在這個慢慢產生化學變化的過程裡,師長如家長的陪伴,並讓學生掌握到自我安定是最為關鍵的,就像他所說:「要相信一定會變好的」,把這樣的相信找回自己身上,終究會在成長的道路上找回安定。

    安定不只是學生的專利,作為大學的教員,是學生導師的他,也需要這樣的安定。進誠老師提及大學教員通常有教學、研究以及服務等三大類型的工作負擔,然而,分量皆不小的工作負擔的確對於他本身的家庭、健康和人際關係產生了影響。後來進誠老師透過反思意識到,他自己也只是一個普通人,這促使他重新關注自我家庭、健康和人際關係的照顧,並同時調整教學、研究以及服務等工作負擔的比例,尋求一個身為全人的安定性。

以「情意」相挺,促進師生勇敢前行

    進誠老師提到自己注重以情意教育的理念,來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他明白單純認知和技能的培養,並不足以讓學生全面成長,因此致力於建立一個突破傳統教育框架的教學與輔導環境,滿足學生在學習中的內在需求,激發他們對學習的熱誠和負責感。他相信,學生的學習不應該只是單純地告訴學生他們需要學什麼,而是應該努力幫助他們在內心深處挖掘出自發學習的態度,同時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在訪談中,進誠老師油然憶起一位下修他大學部課程的他所碩一學生,由於這位同學並不是本科系出身,因此好奇這位碩一生的修課動機,一問才驚訝得知,這位好不容易考上錄取率極低之研究所的學生,且未來前景看似一片美好的背後,卻發現其真正的志向不在這原本已踏入的道路上。經歷一個學期該門課程之專業浸潤與校外教學的洗禮,學生除了順利完成課程外,也終究決定在原就讀的研究所休學;雖然進誠老師對於這個決定仍然感到驚訝,但也充份理解這位學生已找到渴望追求的新學習領域。或許,這就是他身為老師想要傳遞給學生的「情意」,並扶持學生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然而進誠老師認為,學習的情意培養是非常需要持續地努力投入,尤其面對每個不一樣特性的學生,量身設計不同學生所需要的教學與輔導情境,更是需要投注更多心力;但他也深知,師生之間的情感連結和信任關係需要時間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進誠老師願意耐心陪伴學生成長,鼓勵學生們展現潛力,深度自我覺察後,便往自己的目標勇敢前行,就和他當年選擇進入台大地理系就讀,便義無反顧地一路向前般,實踐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成為促進社會共好的一員。

    綜合訪談中的林林總總想法和經驗談,進誠老師想要期勉學生,不用擔心自己選的科系是否冷門,或是否在意出走國外留學,往自己喜歡的興趣前進,除了走的比較長遠之外,最為關鍵的就是,在這段路程裡,能夠找到自我安定的因應之道。人生這條路上充滿著未知,甚至走過的路也充滿挫折,進誠老師想要告訴學生的是,這條路的確不會我們想像中的好走,但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用最聰明的姿態來走這條路,永遠給自己一個機會,讓安定為自我指引,同時讓自己成為人生路途的勇敢前行者。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