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97學年度第一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孫毓璋教授

97學年度第一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

原科院 醫環系 孫毓璋教授

  下午一點半,走進孫教授的研究室,教授埋首研究,尚未用餐。「不要緊,妳先採訪。」教授帶著笑容,元氣十足地招呼我坐下。這一談,就談了兩個多小時。「我將自己放小,把學生放大」,這位潛心研究之餘,還花極大心思自我成長、學習輔導技巧的爽朗長者,見面第一句話,就讓人理解他獲頒傑出導師的理由。

不被放棄、看輕的經驗,成為支持至今的力量

  孫教授是眷村囡仔,小時候功課不好,長大後一心只想從軍。父母也不強調唸書升學,「能讀就讀,不然跟著舅舅做鐵工,當學徒也不錯。」

  「國中能力分班,我被分到倒數第二爛的班級。」孫教授不喜歡被人逼著唸書,但當時數學老師薛幸的教學態度,打動他的心。「班級成績差,但老師從不看輕我們。」孫教授說,「沒被放棄的感覺真好,你不放棄我,我也不會放棄我自己。」薛幸的教學理念,影響孫教授一輩子。任教至今,他從未放棄任何一名學生。

  到了國三,孫教授依舊「混日子、做壞事」。溫書假前夕,因態度不佳,惹火英文老師。英文老師的幾個巴掌,當眾訓斥:「你這塊料,只有去讀末段商專的份!」打出孫教授的志氣:「我要報仇!」一個半月的溫書假,孫教授苦讀哥哥的參考書,考上高中。

  家中經濟狀況不佳,加上與初戀女友分手,讓孫教授「化悲憤為力量」,決心往上爬,重考幾年,考進中原大學化學系,爾後轉醫學工程系。大學期間,跟著化學系丘穎哲教授做專題,啟發他對研究的興趣:「連大年初二也進實驗室」。學業之外,丘教授知道他的經濟狀況不好,無力負擔課外的書籍費用,因此常撕下讀者文摘的文章與他分享。

  在指導教授與夫人(當時的女友)的鼓勵下,孫教授考上清大原子科學研究所,再從碩士班直升博士班。孫教授表示:「實驗越做越興奮,有時還得強迫自己停下來喘口氣」。此段期間,在色列籍教授Zeev Alfassi的細心指導,與指導教授楊末雄先生身教體現大師風範的耳濡目染下,孫教授深覺,好老師不僅要有傑出的學術表現,待人還必須包容寬厚。畢業後,孫毓璋在清大原子科學中心擔任研究員,由於喜愛與學生接觸,他於2004年擔任清大原科系的助理教授,將業師給予的養分,滋養清華學子。

學校不是職業訓練所,重要的是「人」的價值

  孫教授的父親罹患帕金森氏症,住院治療期間,冰冷的制度與醫護人員冷漠的對待,讓孫教授看盡人情冷暖。他立定決心,在教職工作上,要以人為出發點,發揮影響力,他表示:「學校是辦教育的地方,不是職業訓練所,『人』的價值才是我們最主要的產品。」

  「以前指導教授所寄e-mail的主題通常是『data何時交』,孫教授寄的e-mail,多是小故事的分享。」醫環系博士班徐繹翔同學說,教授與眾不同,對實驗全力以赴,但不汲汲於名利成果。他容許學生犯錯,常說:「你們可以擁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的犯錯機會,但重點是,要從錯誤中學到東西」。孫教授所指導的碩班同學陳寬孺表示,教授注重人文素養,在乎的不是學生的實驗成果,而是你這個人的價值。

  擔任導師五年,孫教授認為,當前學生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過得太幸福,二是沒有目標。孫教授表示:「優渥的物質享受,反而是一種災難。」進步的科技與舒適的生活環境,把學生原本應經歷的考驗降至最低:「部分學生缺乏對『苦』、『樂』根本起因的了解,因而無法正確掌握自己生活的內容與步調,無辜承受不少的苦。」

  此外,家長精心為孩子安排的完美人生,反而讓孩子失卻奮鬥目標。一名學生喜愛電影藝術,卻遵循主流價值,就讀理科,念得悶悶不樂,找孫教授討論未來出路,卻談不出個所以然。教授最後要那名學生在A4紙上寫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發展方向,沒想到她寫了整整兩張。孫教授在紙張一角,發現該名學生圈起的一個小角落,寫著「電影」。孫教授問道:「喜歡的事物,為何要寫在這麼不明顯的地方?為什麼不敢面對自己的夢想?」他鼓勵學生追夢,並主動與家長溝通;在該生擔任新竹縣政府所舉辦的電影季活動引言人時,教授還帶著全家坐在第一排,為她打氣。目前該生在國外進修電影領域的專業學程,寄明信片給教授,第一句這麼寫著:「我每天都很快樂。」

  「一個好老師,要具備專業與柔軟的心。」為點燃更多學生對生命與學習的熱情,孫教授主動參加學校諮商中心課程與校外的教師成長營,學習輔導技巧,並主動與學生建立關係、參與學生活動、為學生舉辦演講,打破師生藩籬。教授平日研究、教學兩頭燒,怎麼還能有多餘的心力從事生命教育?教授的答案很簡單:「這就是我想做的事。」

 「我將自己放小,把學生放大」

  遇到不願打開心門的同學,孫教授會以耐心與關懷試圖跨越鴻溝,不輕言放棄。教授曾輔導過一名內向的男同學,無論上課、考試,那名學生總是坐在角落,平日話不多,更遑論與教授當面交談或討論。

  「我仍試著與他接觸」。一回考試,孫教授悄悄走到那名學生背後,發現考卷幾乎空白,那名學生不斷轉動手上的筆,只為了打發時間。於是教授輕輕將手放上那名學生的肩,開始為他按摩。「他大概嚇了一跳,肩膀的肌肉緊繃,接著慢慢、慢慢地放鬆下來」。自此之後,兩人在走廊上相遇,孫教授總會捶捶他的肩,關心地問:「最近好嗎?在忙什麼?」久而久之,那名學生終於願意敞開心胸,談談自己的情況。

  雖獲頒傑出導師,但孫教授認為自己仍有不足之處:「我還是會為學生的事動氣、懷疑、擔心,甚至輾轉難眠」。因此他開始到「福智文教基金會」接觸佛法,希望以更寬容的心,看待一切。書桌上除了研究數據、參考資料,還多了佛教經典。學習佛法讓他更能看見學生和自己所受的苦,並學會轉念,放下生活中種種的煩惱,過得更加自在。「對於佛學,我什麼都不懂,老師得從頭教起。我抱持與佛學老師相同的耐心,對待我的學生。」

  「我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訪談最後,孫教授再次將自己放小,把學生放大。這位跨足研究、輔導與佛學的另類教師,將繼續以他的與眾不同,陪伴學生找到生命出口。

文字提供:綜學組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