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學年度第十二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張壯榮副教授
108學年度第十二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
生科院 張壯榮副教授
傳承與陪伴,讓學生長出一個人也可以往前走的力量
採訪與撰稿:心諮碩班邱資媛
多元的世界觀是理解學生的基石
歲月匆匆,老師在清華生科院任教已十多年,問及老師的求學背景,老師回憶道,就從大學開始說起吧。老師在大學念的是醫學檢驗技術相關科系,一般來說此科系的畢業就職方向多是考取證照後到醫院從事醫檢師的工作,但老師當年當兵時考上了預官的醫檢官,到高雄的醫院任職,因此與同期當兵的其他同學較不一樣的是,能在醫院的實務場域中實際應用自己的所學。而那時正值台灣大量引進外籍移工的年代,大量的移工們從高雄入境接受健康檢查,在高雄任職的老師承接了大量的檢驗量,也因此累積了許多寶貴的實務經驗。也因為擁有實務上經驗,母校請了老師回系裡擔任助教,除了教學、帶領實驗等專業上的工作外,也是從那時候起,老師開始接觸與處理學生輔導相關事務。憶起當時,曾經班上男女學生發生糾紛,家長找到了班上,由老師出面處理,結果家長還嫌老師太年輕不肯與老師商談呢。
在助教之後,老師到了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從博士到博士後研究員,在美國待了十一年左右。這段在美國的求學與工作的日子,老師回想起來,認為實是對自己幫助良多。首先,在台灣求學不論順利與否,在家鄉總有許多人與資源可供求助與支持,但一個人在異地唸書,幾乎是事事必須要依靠自己不可了;再者,處在來自世界各地研究人員齊聚的異地環境中,可以發現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不論在做事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都很不同,這些多元性曾經帶給老師一些文化衝擊,但也讓老師更能轉換觀點,去思考在不同環境下何以某些事情是如此進行的。這樣的經驗也影響了後來老師作為導師的時候,在面對年年不同的學生們,能夠去切換觀點,去思考與理解為什麼學生是這樣想的。
人生的最基本態度是為自己負責
談到自任教以來,年復一年學生大不相同,老師的觀察是:以往大約每四年才會發現學生們有了較大的觀念和想法上的轉變,但近幾年來,僅僅是相差一年,學生們就有很不一樣的想法與風格了。老師認為現在的學生們非常聰明,對於周圍環境的變化能夠很快地偵測並予以認知理解,也能不拘泥於別人教授的方法,而擁有自己的獨特方式去解決問題,整體來說,老師認為現在的學生們相當具備靈活度與機敏度。而在表達能力方面,不僅英文能力大有進步,也比以往的學生更能夠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也更願意和別人溝通與交流。當年老師在美國的時候,總能觀察到國外學生很能夠去表達與溝通,而回國後的這些年來,也看到學生們朝著這個方向成長,老師是感到讚許且欣慰的。
但觀察著現在的學生,老師也有些擔心之處,而老師的擔心同時也是對現在學生們的期許。許多人總說現在的年輕學生是經不起試煉的草莓族,但就老師的觀點而言,學生們似乎是不太知道該如何負起責任。舉例而言,今年因COVID-19疫情之故許多授課改以線上教學,不同於傳統授課情境下老師們可以在現場觀察並評估學生學習狀況以即時調整教學方式,改以線上授課後,老師們只能被動地將授課資料放上平台、定時播出授課內容,無法即時得知學生學習狀況。而老師在觀察到,在面臨因授課方式轉變造成教學互動性下降的狀況,學生們的主動性卻未提升,似乎並不太在意因環境的限制而影響了自己的受教權。學生們這樣較被動、對自我要求較低的學習態度是讓老師覺得頗為可惜與擔心的,因此老師期許學生能夠提升自己的主動性與獨立性,能夠為自己的事情,不論是在學業上或是生活上,對於自己要將一件事情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有一個清楚的認知藍圖。生命中很多事情最終都是要自己獨立面對與承擔,因此老師希望學生能夠認知到一件事情:「我是為自己負責,不是為了別人」,進而扛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對於面對面互動的堅持
從聽老師分享對於現在學生的觀察與期許再談到如何經營導師生關係,可以發現對老師來說,很重要的原則是:對於面對面互動的堅持。即使在現在線上文字通訊如此發達的時代,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老師仍會堅持與學生當面互動的方式,像是要求導生在每學期初親自前來拿取導師密碼,期中期末也各有導師聚餐,而若是有學生面臨期中預警,老師更會堅持一定要親自前來找老師談談。透過這樣堅持實際面對面互動的方式,老師能夠真的了解學生們的想法是什麼,找到幫助學生的合適方式。因為老師相信,很多事情是實際見面才能知道真實狀況為何,僅是透過Email上的文字,無法真正了解同一句話背後是帶著什麼樣的語氣與情緒。這樣對於面對面互動的堅持,其實也呼應了老師對學生的期許:希望學生不要逃避面對事情,能為自己的事情負起責任。
談及如何輔導學生時,老師認為自己不是走安慰路線,反而是比較直接地提出一些也許學生們一開始不見得聽得進去的建議。但其實每個學生適用的方式也都不大相同,有些學生並不適合一開始就要求其直視困難,老師亦會視學生狀況採用不同輔導方式,但不論是什麼樣的學生,老師心底衷心希望的是:學生最終都能夠有所成長,因此鼓勵學生積極面對多於消極的安慰。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除了盡量地去傾聽學生們的觀點外,也希望能夠引導學生轉換思考角度,了解別人的觀點與想法,而不只是待在自己的想法和世界裡。
輔導是一門雙向的課程
在這麼多年輔導學生的歲月中,每位輔導過的學生都令老師印象深刻,老師發現到不僅是自己幫助學生,反過來看,每位學生也都教會了自己一些課程,讓老師更加地知道如何去看待、接觸、了解、傾聽每位學生的想法與困難。大學輔導的案例中,大多不脫人際關係的範疇,不論是上對下、同儕、異性、家庭,在在與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有關,老師總是會希望,陷在這些衝突之中時,學生們也能夠試著轉換到他人的角度思考後,再回到自己的立場想一想,進而在這之中找到一個折衷之處。很多時候糾結之處在於觀點的不同,如能有觀點切換的能力,很多事情也許就不會有一開始看起來的那麼不可解。有時候也會遇到精神心理疾患相關問題,其中最困難反而是去如何讓家屬面對接受並理解到真的需要專業協助,這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溝通與協調,但如果結果是好的,那所有的心力也都是值得的。
傳承與陪伴,讓學生長出一個人也可以往前走力量
聽了老師分享了許多關於學生輔導的信念與經驗,可以深深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真切關心與用心。訪談的最後,我不禁想了解是什麼讓老師能夠在學生輔導上如此用心耕耘呢?老師的答案一開始聽來平凡而細思之下卻擁有著溫暖敦厚的無窮後勁。老師笑著回答道:因為遇到了很多很不錯的老師和同事呀。不僅是服務單位上的前輩與同事,還有過往求學時遇到的師長,不論從前者或後者的身上,老師秉持著是一個「傳承」的理念。在清華,許多前輩與同事會分享如何輔導學生,大家一起將珍貴的學生輔導經驗與精神傳承下去;而在過往,當年師長引領自己成長的態度,老師也願將之傳承。老師半開玩笑地說,就當成是學生離開學校之前最後有人對他們碎碎念吧。作為導師,老師一直抱持著一個信念,那就是:所謂為人師長的責任就是去陪伴學生們走一段路,讓學生從需要老師到不需要老師的過程。老師衷心地希望,陪伴學生走在這一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大學階段上,每個學生能在這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路,那可能不一定是符合主流價值卻是對自己來說最合適的道路,然後,接下來的路,即使一個人,也可以自己往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