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度第十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陳榮順教授
106學年度第十屆傑出導師得獎教師
工學院 動力機械工程學系 陳榮順教授
採訪者:醫環系大三楊育儒
陳榮順老師強調:「經濟弱勢就是考試弱勢」,由於家中資源少,讓這些學生成績無法達到門檻,因此無法到需要稍高篩選級分的清華大學就讀,且即使讀大學,家裡也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繼續支持他們,包括學雜費、住宿費及生活費等都是個問題!陳老師長期參與多元入學,對經濟弱勢的入學考試成績及就學資源不足有深入了解,因此積極奔走,促成清華從102學年度起實行「旭日計畫」,[1]而陳榮順老師就是這個計劃的創始者,旭日計畫施行後受到各界好評,目前變成台灣各大學經濟弱勢招生之模板。
這次是陳老師第二次得傑出導師獎。第一次得獎的時候,陳老師談了有關他輔導系上學生的經驗;這一次陳老師想談談關於輔導旭日學生的一些經驗。
避免經濟階級複製,旭日計畫的開始
陳老師從旭日計畫催生前就開始籌畫,102學年度第一屆旭日計畫施行至今一直負責旭日組招生及輔導,也實際參與募款。藉由輔導,陳老師熟悉17-19級每一位旭日學生的家庭背景、就學狀況、生涯規劃,甚至交友情況,即使已經畢業的學生,仍經常保持聯絡,很願意撥時間和學生們談話,樂意地提供諮詢意見。而限於時間,20-22級學生,他只能輔導部分學生,即使如此,含20-22級學生目前實際輔導旭日生仍超過60名,每學期至少見面二次,還不包含使用通訊軟體(LINE、Messengers、email等)方式輔導學生的時間,若學生有特別情況,則再約時間面談。「施比受更有福,我有些微的能力可幫助他們,而他們也願意讓我知道問題,我很感謝他們讓我有機會做點事,非常樂意為之!」這是陳老師一直掛在嘴邊的話
當被問到為什麼會有旭日計畫呢?陳老師說:當初在動機系任副系主任期間是負責大學部招生的工作,當時對弱勢生的扶助就有興趣,後來與教育部考察團到國外知名大學考察,發現美國大學招生不會只用測驗成績(例如:SAT、ACT)取才(台灣申請入學仍有學測門檻),美國頂尖大學追求學生組成的多元性,會考量各種弱勢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其相對努力的程度,而給予入學機會。但在台灣,如果想要讓學測成績比原來門檻稍差幾分,仍可進入這個大學就讀的方式,只能透過單獨建立一個招生管道,提供經濟弱勢學生的機會。陳老師長期研究、觀察,經濟弱勢生常伴隨著單親家庭、新住民家庭、勞力型的工作家庭等,很容易產生經濟階級複製。有關小孩的教育支出和家庭可支配支出的情形,根據主計處近幾年的統計,收入前20%家庭的教育支出是收入後20%家庭的18倍。而在一個他參與的教育部計畫中,針對學測成績的統計,75%的低收生在均標之下(一般生是50%)。陳老師認為有些社會賢達認為:指定考試可以翻轉經濟弱勢,這並不完全正確,殊不知經濟弱勢就是考試弱勢,經濟弱勢生在指定考試成績跟學測的現象類似,但指定考試完全以分數決定就學的校系,沒有補救的空間,而申請入學二階段可以獨立運作。陳老師因此想出一個在申請入學單獨拉一個管道招收經濟弱勢生的合法方式,清華大學的「旭日計畫」因此誕生。
只要學生需要 就可以得到幫助
陳老師說他最希望輔導的學生了解的是:只要他們需要幫忙,陳老師隨時都可以提供協助。他的輔導經驗中,不只是經濟弱勢生,即使老師樂意提供協助,但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願意接受。有些學生因為家裡情況特殊,心門不易打開,不輕易開口說出自己遇到的困難,有些則認為即使自己解決不了問題也不需要別人幫忙。當他遇到這樣的學生,其做法就是適時的主動關心,永遠讓他們知道:「遇到困難時,隨時都可以找陳老師幫忙!」讓他們感受到有人在關心他們、注意他們,多年的輔導經驗顯示,日久知人心,大部分學生都可感受到,甚至有的學生會主動告知困難,請求協助。
陳老師是旭日生創始者,也是輔導者。從旭日計畫的籌備、到教育部了解招生法規、到清華各系招募旭日招生名額、初期招募旭日生獎學金、以及當學生遇到各種困難時幫他們找到協助的管道,例如:找打工機會、申請急難救助獎學金等等,克服各種困難,終於促成旭日計畫的推行。陳老師說他自己雖然不像土地公一樣可以有求必應,但就是盡力去做!他感恩很多人,包括一些基金會及捐款者的慷慨付出,學校有些老師,知道他輔導旭日生,所以在可以幫忙的情況下都很願意提供協助,包括實質的參與招生、輔導及捐款,為的是能夠在旭日生求學時,紓解來自學業、生活或者經濟上的壓力。
不畏艱難、努力付出,「當他們願意被幫助,而我也做得很快樂,這樣就很好了!」
當然會有一些人會因為不了解而有些疑問的聲音出現,像是:「經濟弱勢(較低分者)入學公平嗎?」、「入學後能順利畢業嗎?」在公平方面,陳老師解釋居於經濟弱勢家庭資源的不足,能考到如此高的學測分數,已經難能可貴,若有較好的家庭支持及資源,相信他們會有更高的分數。也會反過來問,他們的境遇,難道對他們來說是公平的嗎?更何況有些學生的學測分數本來就達到學系標準,因為旭日獎學金才以本管道入學。對於是否能畢業之疑問,陳老師所提出的數據都說明了旭日生和一般生一樣,他們會有書卷獎的得主,他們也會有被二一的情況,當中會有人考上研究所、也會有人無法準時畢業,這都是一樣的!若以17及18級為例來說明,這16名同學考入清交大碩士班的表現甚至優於一般生,未能四年畢業的比例低於一般生。對於輔導所出現的問題,與一般生相同,一旦進入大學後,會出現關於生涯規劃的課題,對未來感到迷惘與期待,當然也會遇到感情上的煩惱,只是他們多了經濟上的苦惱,有部分同學甚至要負擔一部分家庭的經濟。陳老師當然要輔導系上的導生,但花費更大的心力輔導全校很多的旭日生,他認為學生大多面臨到的問題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旭日生需要聚焦在生活或經濟上多一些,心理的層面也須關注,他會鼓勵學生不懼挑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要因為經濟弱勢而退縮。
和陳老師訪談的時間大約是開學後的一個半月,在這一個半月裡,陳老師針對旭日學生的輔導座談會就有六十多人次,而對於自己系上導生的輔導也沒停頓。他雖然對於17-19級的旭日生都很熟識,但隨著旭日生的人數越來越多,他也越來越沒有辦法和20級之後的每一位學生都很認識、或者都能提供協助。陳老師談到:「只能希望有其他的老師一起來協助,共同幫助旭日生們順利地完成大學學業。」
在和老師訪談的過程當中,我了解旭日生的輔導在學校內,是沒有導師的「名份」及導師費,完全是自願的。我可以感覺到陳老師對於這份輔導工作的快樂,他溫和堅定地說:「剛好有機會、有時間,並且有能力來幫助他們。」也再次說:「當他們願意被幫助,而我也做得很快樂,那這樣就很好了!」陳老師看似輕鬆,但我看著他那一份講了約三十次的對外演講投影片,包括:為早期募款與學系招募名額的演講、全國性教務主管及招生主管的演講、對於想捐款者的說明、對於想知道旭日計畫大學、家長團體之演講,我實在很難想像陳老師到底付出了多少時間和精神來籌備與實踐整個旭日計畫,實際上又撥出了多少時間一一輔導每一位旭日生。在陳老師身上,確實印證了「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老話所傳達的精神,快樂的付出,真的是如此有意義的一件事。